大学语文导读(2)单元设计
人民版《大学语文》以文学史为框架,并非要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学史课,而是考虑到大多数教师的文学专业背景和学生对文学的兴味,以文学史为凭借,以文学作品为例子,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本教材各单元即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第一单元 先秦:子曰诗云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论语》和《诗经》又是先秦文学的代表,所以人们会用“子曰诗云”来指代中国古代文学。这两部作品又有共同特点,都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完美结合。《论语》是孔子课堂语言及师生互动语言的记录,《诗经》的国风就是民歌,民间口头语言创作。语言上升为文字,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的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学习这些作品,也就不应囿于书面文字,而应该和我们的语言训练结合起来,用文学提升我们的母语能力。
“子曰诗云”又是“引用”修辞格的形象说法,古人赋诗言志,今人引经据典,都是这样的修辞方法。通过语文学习,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可以极大丰富我们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第二单元 两汉:说文解字
鲁迅先生说过,魏晋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个说法得到学界认可。但是似乎还没有人说过,两汉还是“文字自觉的时代”,正是两汉文字的自觉,才为魏晋文学的自觉开启了门户。不但许慎《说文解字》和当时产生的一大批“字书”反映了这样的文字自觉,作为一代之文代表的汉赋,也无不是炫耀文字的作品,是语词的狂欢。汉赋大家都是语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各有文字学著作,阮元说“综两京文赋之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当用字量不够时,他们就即兴造字,于是汉赋大量使用生僻字词,堆砌辞藻,殆同字书,这个艺术欣赏上的缺点,却是语文建设的重要过程,是中国语文的“小学”时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相当于儿童集中识字阶段。
今天的文学发展早已超越了这一阶段,但是从学习个体而言,每个学习者都仍然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集中识字的过程也许在中小学已经结束了,但是更有语词的学习、言语的学习,这是母语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
第三单元 魏晋:世说新语
大一统帝国的汉代是汉字狂欢的时代,不但有《说文解字》这样的文字检阅,还有汉大赋那样的文字盛宴,还有两汉经学的说一字解一经动辄数十万言的奢靡。到了魏晋,社会开始多元,大一统的狂热渐渐平息,玄学取代经学,反思语言文字的限度,认识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道理,不再比拼有限的字面,而是更多思考言意之外的蕴含,语言文字由此变得简约,变得意味深长,这就是我们从《世说新语》这样的作品中品读出来的。《世说新语》“言语”排列第二,“文学”排列第四,品读之下,只觉得言语即文学,文学即言语,这正是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今天西方语言学把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中国语文学家也把语文解释为“语言”和“文字”,在语言和文字日渐分离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溯源头,重新发现母语的完整之美。
第四单元 唐朝:格律与自由
大学语文讲文学史,真是勉为其难,只能是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问题是哪一瓢?汉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假如到了唐朝阶段还不讲讲音韵格律,那么我们的语文知识就三分缺其一了,所以这一章的重点就放在格律诗。近代教学,渐渐不重音韵格律,陈寅恪先生因此怒斥道:“今日学校敎学英文,亦须讲究其声调之高下,独国文则不然,此乃殖民地之表征也。”当然也不尽然,不重之故,还在于难学,中文系学生已视为畏途,那么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是否能学?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一定要背韵书,当然会难,然古今音调只是部分变化,且有规律可寻,只要扬长避短,精选古今读音最为接近的诗例,教学中只须解说极个别字词,即能把握整首音律,那就不难。最终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我们母语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并在读写过程中时时加以留意。
第五单元 宋元:流行与歌唱
周国平《闲情的分量》说:“今天也许难以相信,在隋、唐、宋三朝,漫长的七百年间,中国曾经是一个流行音乐大国。来自中亚、西域的明快热烈的印度系音乐风靡全国,倾倒朝野,……唐宋两朝设有教坊,实际上是宫廷乐团兼国家音乐学院,专门排演、教习、创作流行音乐。宋朝还设有大晟府,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叫国家音乐总署,兼具国家音乐出版社的职能,编集和刊行流行的曲谱。正是在这浓烈的音乐氛围中,词的创作成了文坛第一时尚,词的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宋词成了足可与唐诗、元曲媲美的中国文学瑰宝。”
流行音乐是青年学子最爱,几乎人人都能无师自通。本单元就是要让同学们知道,昔日的宋词,即是今日的流行音乐,今日的流行歌曲,也终将成为传承宋词元曲的文学样式,那么相信同学们就会从流行音乐的粉丝,变成唐诗宋词元曲的粉丝。
第六单元 明清:文言与白话
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一向以诗文代表的雅文学为正宗,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被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淫邪之辞。这种观念到了明代开始转变,李贽认为一代有一代的文章,《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冯梦龙甚至认为《论语》、《孝经》等经典的感染力都不如小说“捷且深”。清代小说、戏曲继续发展,出现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
小说和戏曲本是说话(说唱)艺术,它们对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与“文”的结合,推动古典白话文学的发展。这也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关键,以往讲文学史,总有古今畸重畸轻的问题,现在抓住“古典白话”这个关键,从语文学习角度说,整个文学史就可以划分为两大段落:前一段是学习“活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后一段是学习“延续古代汉语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就可以既不抛弃传统,又为现代母语学习服务。
如此,同学们在“明清”单元竟然遇见了汪曾祺莫言们,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第七单元 现代:美文与译文
“美文”概念,古已有之。萧绎认为“文”的特点应该是“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就是一种美文的标准;清人编辑古文,题为“观止”,也是美极了的意思;南朝梁钟嵘《诗品》中已经出现“美文”这个词语——但是这些都是文言文的“美文”,问题是白话文能不能创作出“美文”?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五四白话文运动中提出“美文”概念,就是要回答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当时这一命题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证明文言文能够做到的,白话文也能够做到,而且可以更“美”,并以实绩证明了这一点,从而巩固了白话文运动的成绩;二是指出现代“美文”的铸成,并非割裂传统,而是从六朝文章、晚明小品及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正是这样的认识,使现代文学在继承传统和学习外国两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八单元 当代:网络与图文
当代文学的内容很多,本单元只强调两个节点:第一是网络时代到来,它提供了新的文学平台,同时解构了社会、作家、作品、读者的界限,使文学和语文结合得更加紧密,大学语文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的网络阅读与写作,从游戏提升为自觉的语文学习。第二是中国古代就有图文并重的传统,易学有河图洛书,《诗经》有名物图说,后世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各门学科莫不如此,所以古人称拥有图书资料丰富为“左图右史”。这些图画主要并不只是起装潢美化的作用,而是重要的文献资料。今天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绘图(贴图)与写字同样方便,图文的结合空前紧密,于是把这一传统推到了极致,乃有“读图时代”、“图文时代”之类的说法。
读文与读图结合,呈现多种模式:文字创造艺术形象、意象,是图文;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图文并茂,是图文;文字转换成图像、影像,也是图文……本单元重在纠正“读图时代”的扁平概念,树立“图文时代”的立体学习理念。
附:第九单元 应用文阅读与写作(上)
应用写作是大学语文应有之义。天下文章一分为二,一为实用文,一为艺术文(文学),语文课就是用实用文学习母语规范,用艺术文学习母语艺术,是规范与艺术的统一。
一般将实用文学习称为“应用写作”,这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实用文学习应该包括阅读与写作。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大量的阅读,是不可能学会写作的。何况生活中很多时候应用文的阅读比写作更重要,例如新闻、党和国家的文件与法规。
应用文分为通用应用文和专业应用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当然以讲通用应用文为主,至于法律文书、经济文书这类专业文书,留给专业课去讲。有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专业应用文,例如公文、新闻、导游词等,可以进入公共基础课,但应该把重点放在阅读上。
附:第十单元 应用文阅读与写作(下)
应用文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了解应用文的内容,靠大量阅读,有的还要等待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司法文书、财经文书之类),所以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往往只能把重点放在格式、程式这些形式标志的识记上。其实形式的东西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真正写过应用文的人都知道,能够临时找到范文例文,依样画葫,才是最重要的本领——这就是使用应用写作手册的本领。应用文的文种再多,多到几百上千,汇成厚厚的“大全”,也无非是一种手册,使用手册是这个忙碌时代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本单元提供十几种大学校园常用的应用文范文,训练的就是这种使用手册的能力。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当下的写作,多选与大一学生密切相关、可操作性强的范文;一个是举一反三的文体提示,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很多社会上用到的文体,只是校园文体的扩大而已,有了这个意识,将来到社会上就不难举一反三,展示“学会学习”的实力。
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190089416)群主。网络化生存,体制外行走,这里有大学语文界的独特风景。文章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
--------End---------
【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