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没生孩子之前···


我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觉的。

包括阅读,从小不喜欢阅读,却不停的买书,还鼓吹自己爱读书。于是过了十多年后,才真正的喜欢上了阅读。

这次要说教育。

三四年前,我只是觉得应该会喜欢教育,于是写了一些浅显的儿童故事,但对教育的系统只是并未深究,无非业余时间读了点卡尔维特,蒙台梭利,卢梭以及国内些幼儿教育书籍。

并兴冲冲的跑到陕师大借了好多学前教育的书籍,还宣称这讲是我另一个母校。我经常性的会说,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从事学前教育,尽管在说的同时,行为上却做着乱七八糟的事情,跟教育是一点都不挂钩的。

那么真实的事件就是,我并没系统性的学过,甚至接触孩子的案例都少的可怜,但却总觉得自己是热爱这个行业的。

在我还没生孩子之前,更准确的说,至此独身一人时,却发觉接触孩子,其实就是在接触我们自己。更早看到过一句话,可与三种人交流,孩子,老人,历经世事沧桑的青年人。或许真是那句不痛不悟了,而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它让我成长,自省,自悟,也更愿意接近人性的真实。

我们在接触孩子,了解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人性,在发现人性的途中遇见自己。或是幼儿,或是少年,每个阶段的成长特性,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长大后的世界里。

每天,我都在不断的去认识自己,接收自己,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脑袋里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方说,为什么我会在乎这件事?为什么我不敢承认自己的缺陷?为什么我会有冲动的行为?为什么我不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然后将这些行为对照童年的生活状况,就会发现每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会无缘无故长成现在这个样子,那些不以为意地,漫不经心的行为,都在为我们的人生做铺垫。

那是另一种生命印迹,谁都一样。

经视偶然机会,开始接触学前教育,将以前畅想的一种生活方式投注进现实。再回想以往所经受的事情,才发觉每一件其实都是在指向我们的内心。或平坦,或坎图,正如九十度直角般,用一件超越我们内心承受的事,将整个人生方向直转,以往的每一次都会对我们的命运进行改写,但他都没有,正好向着外面的心去生长。

去想是一个状态,去做又是一个状态。

以前以为自己只是想想,做时才意识到自己爱的深切。

能够完完全全的静下心里,一字,一句,一段的去理解,去达成内心的共情与同受。

想追求专业,想追求卓越,想自己学有所成,愿自己有所成就。而不是无欲无求,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也真真明白,生命因多了敬畏,才更愿投其所力,让生命有所发挥。

所以,在我还没生好孩子之前,我是需要了解孩子,熟悉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

但是,我们更要去做的事情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试着改变自己。

晚安

愿你少大人的迷茫,多孩子的明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