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脂膜炎就是这么简单
脂膜炎(Panniculitis)是原发于脂肪小叶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脂肪组织代谢异常及免疫损伤是主要原因。
1892年Pfeifer首先记载本病,1925年Weber进一步描述它具有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特征。1928年Christian强调了发热的表现,此后被称为特发性小叶性脂膜炎或复发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即韦伯病(Weber-Christian disease)。
脂膜炎好发于女性,约占 7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 30-50 岁最为多见。
皮下脂膜炎病变只侵犯皮下脂肪组织。
临床表现以痛性皮下小结节为特征,结节大小不等,直径多为1~2 cm。结节有疼痛感和显著触痛,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常伴发热、关节痛与肌痛等全身症状;当病变侵犯内脏脂肪组织,视受累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内脏受累广泛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并发感染。
以上图像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皮下脂肪局部回声增强,边界模糊,与周围脂肪相延续,常常伴有中心的低至无回声,可以有钙化出现。
脂膜炎是一组累及皮下脂肪的异质性炎症性疾病。
病理上目前一般将脂膜炎分为间隔性脂膜炎和小叶性脂膜炎两类,间隔性脂膜炎是指脂肪间隔增宽、炎症细抱浸润、纤维化,但脂肪小叶炎症相对较轻;小叶性脂膜炎主要是脂肪小叶炎症反应、脂肪细胞坏死,而脂肪间隔炎症相对较轻。
超声检查无法区分间隔性、小叶性脂膜炎,也没有必要区分。
依据病理进程的不同阶段,脂膜炎可分为结节型脂膜炎、液化型脂膜炎及钙化型脂膜炎。
这可为超声识别,声像图表现:
1、结节型脂膜炎:
表现为皮下脂肪组织增厚,回声增高,内见片状高回声及不规则的低回声结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病灶无明显占位感。
2、液化型脂膜炎: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低或无回声区,为脂肪组织液化坏死的表现。
3、钙化型脂膜炎:
随着病程进展,病灶内部可见强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后方伴声影。
彩色多普勒:无血流信号或检出稀疏血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