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力:如何清晰预见成功轨迹

运营的小事,用心听运营

除了特殊的天才或艺术家以外,我们一般人之间的才华或能力的差距并不大。我认为世上只有会规划和不会规划的人。通常在失败的时候,我们会说自己才华不够或没有能力。然而将责任归咎于才华、背景或环境,事情将无从改善。无从改善,也就不会努力。但如果认为是“规划不周全所以无法顺利进行”,处理方法就不同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因为规划得不好,所以事情没有做好。”将规划力的概念用在培养这种思考模式上是非常有效的。一旦掌握“规划力”这种思考模式,无论碰到任何活动或情况,都能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当你明白了它存在于所有活动当中,就能将迥然不同的活动联系起来并加以审视。

设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规划类型才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能做好普通的规划,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规划方式是一种不幸。

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去发现自己内在的规划力,这点很重要。

居家类型的人擅长烹饪,但是上班工作就不行了。这种人懂得烹饪上的“要领”,却没能跟工作联系起来。以自己擅长的事物为范本去克服不擅长的事物,就是进步的诀窍所在。如果自己在某个领域具有规划力,就仔细加以观察研究,然后应用在其他事情上。要学会所有领域各种类型的规划力是不可能的,也是错误的。第一步应该要先去发现自己内在的规划力,再加以扩大。

本书的主题“规划力”包含了自己安排、部署的意思。之所以用“部署”这个在日语中有点文言的词,是因为这个词当中有自己分配组织的含义,与照章行事的意思完全不同。

只要了解规划力有格局大小之差,就能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格局的规划力。如此一来在工作上,自己堪任的工作范围或擅长的领域也容易扩展开来。

缺少才能,再怎么做也会停顿在因为资质太差而无能为力的状态。但若只是缺少规划力,根据其做法尚有可为。只要有过一次成功的经验,就能应用经验去扩展可能性。

“规划力”这个词并不限于某种特定领域。在某方面所培养的规划力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这同时也将带给你极大的自信。

我们常说,有一技之长的人做其他事情也没问题。简言之,有一技之长的人,知道内在的窍门,懂得让事情顺利进展的要领,并可将之应用到其他事情上。

而完全不曾训练过规划力的人,则不懂碰到事情时的处理步骤。有规划力的概念和没有这个概念的人,在处理事情上的效率差距极大。

丰田高本益比的规划力

丰田采取的是减少每次到生产现场所发现的浪费,再重新调整部署的生产方式。通过减少浪费使流程更顺畅之后,再到现场去看,又会发现其他的浪费之处。每去一次就设立新的标准以避免浪费,这就是丰田的“改善”方式。

通常设定好消化的项目,只做一次改善工作就结束了。但是如果采用丰田的做法,将不断发现浪费之处。“浪费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浪费是会进化的。”一旦消除了浪费之处,它就会改变形态再度出现。丰田实行的就是将进化的浪费再次摘除的做法。不断重复这种过程,就会创造出更好的环境,这就是丰田的改善方式。丰田甚至让改善这个词,以“KAIZEN”(改善一词的日文罗马拼音)的形式成为世界共通的术语。

当然有人会想要一次做好流程计划,不过计划流程需要相当的经验与知识的积累。经验知识的积累,要从以规划力的视角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获得。

如果没有辨识流程规划好坏的能力,参观丰田的工厂就跟小学生去参加社会课课外教学没有两样,仅止于“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就结束了。然而若从规划力的视角去观察,就可看出A工厂与B工厂在安排规划上的差异。如此发掘出的东西会成为你的经验,增长你的见识。

这种发现从何而来呢?就在于从规划力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欣赏绘画时,拥有多少知识很重要。知识并不会干扰你欣赏名画。知道各种相关背景,反而会让你更加了解绘画的奥妙。

观察事物时也从“透视步骤顺序”的角度出发的话,应该会有许多发现。这些发现将累积成为你的见识。这些见识由于观点非常清楚,会宛如整理过的箱子般,不断将许多经验系统地积累下来。以这种观点多去观察良好范例,个人吸收得就会越来越快,收获也越来越多。

这在丰田的系统中亦可得见。

对某项工程进行改善是每家公司都会做的事。但丰田的做法不止于此,还会在其他生产线或工厂平行展开同一项改良工作。有了试验改善计划的地方,就会有空间思考更好的改善方式。

丰田对整个集团都实行这种做法。只要某个关联公司实施了优良的程序改善方案,就会立刻将信息发布出去。其他的关联公司并非照样模仿,而是绞尽脑汁设法超越。不仅是横向展开,对改善方案精益求精的风气,已经自然地根植于丰田企业中。

总之,只要某个单位实施程序替换案,使流程更加顺畅的话,便会立即影响到其他部门。而且其他部门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根据业种加以调整活用。改善方案螺旋式上升的旋风,拉抬了整个集团的水平。

调整既有的程序

调整并加以运用的能力,是规划力的要素。规划力原本就是不限领域而皆通的。若是只能运用在雷同的工作上,就显得太狭隘了。只要稍微做一点改变,就可运用在自己的领域上,这正是活用规划力的极佳方式。

丰田的交货期主义,是规划力的一大关键。差别就在于观点不同:一个是大量制造备用品,再从中挑选、整合;一个是仅针对某种要求,做出必要范围内最少量的东西。

有人说丰田的生产方式是非人性、扼杀创意的,其实正好相反。在生产某项产品时彻底摒除浪费,就可将剩余的精力灌注在创造性的活动上。有确切的构想、清楚的步骤,采购原料就不会浪费,库存就可减少。省去买进多余材料的时间与金钱,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在提高质量与严守交货期上。能在确保质量、遵守交货期、控制成本这三点上保持高水准,是更新了程序的缘故。

这种想法也适用于其他工作。交货期这一观念非常有效。如果没有必须在某个时间之前完成的时间限制,就很难做到改善。有了交货期限,才能避免各方面的浪费,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所谓的交货期就是一种时间限制。如果作业没有时间限制,就不会有好的规划。先设定适当的时间限制,正是规划上的重要步骤。

设定无法简单达成的目标

《丰田改善力》有趣的地方,是一开始就把目标设为成本减半。一般情况下会从削减成本的一两成开始着手,然后想出各种细致的提案。但实际上,要削减一两成似乎也非常困难。

要提高规划力,最好设定一个具有动机的目标,且有相当程度上的困难性。没有设定交货期限与本益比,不可能让规划力有所长进。

印象训练即为规划力

建筑家安藤忠雄就是拥有卓越规划力的人之一。

在思考规划力的时候,建筑就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东西。安藤一天走将近50公里,一路上都在思考建筑的事情。边走边思考是很有趣的事情。

安藤在近50公里的行走当中,应该一直在思考之前看到的建筑物,思索如果要由自己来建造的话,应该如何进行,进行的顺序又如何。换句话说,就是从完成的阶段开始,逆向推测建造过程,在脑中完成建筑程序。从结果推测过程,在脑中进行多次验证的训练,因此当下次自己在工作的时候,过程和结果马上就能联结起来。这就是印象训练,也可说是规划力。

从手工作业的层面来看,规划力更具有印象训练的强烈特质,在脑中会去思考事情发展的前后演变。安藤曾明确说过自己进行过这样的训练,由此可知,他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对人生的经营就是非常具有建筑特性的。建筑师从成果想象过程的这一看法,可以说是最适合锻炼规划力的训练。

安藤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会做的就是与现场对话。“设计”是即使没有实际到现场去看,也能够做到的。但安藤认为在过去毫无任何接触的地方,感受不到'要在这里盖房子’的真实感,也没有力量去构想。

也就是说,去一次现场与建设用地对话,就能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虽说一样是城市,京都和东京的形成过程就有所不同。发展脉络就是演变的过程,只要到现场,就能切身体会当地特有的演变过程。

在经验积累的范围里,大脑能够模拟规划。这块地适合何种颜色的大楼,如果以感官去实际感受周围的环境,瞬间就能感受得到。了解“脉络”就是如此。

只看到现在要做的“点”的人和能够看到“点”周围的相关“脉络”的人,他们的规划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只根据目标中的事情去安排计划,那么完成的时候只是满足了自己,与周围却并不协调。

因此,要想自己做规划的话,即使是一次也好,亲自到现场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么做看起来效率不高,但能够比预想发现更多的事情,掌握更深的“脉络”,对规划的进行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场是经常变化的,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正是如此。

听说安藤为了培养自己公司的员工,经常在公司举行内部竞赛,安藤自己也以挑战者的身份,站在对等的立场参加。通常安藤的方案都会通过评选,据说这是因为他拥有其他同事所没有的、决定性的优点。

亲临现场,感受现场空气,这样一来在工作上就出现了差距。因为在这个时候规划就已经开始了。收集大量资料也不如亲身体会一次。如果重视现场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亲自到现场直接和客户面谈。如此就会感受到很多东西,也能将这些感受运用在设计上。设计之前,如果能做到走访现场这一步骤,就能激发出自己作为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安藤在正式设计之前,就经常制定这样的步骤。

明确最终蓝图,即可看出规划

凭借成本减半的企划目标,丰田汽车公司成功实现了大胆的本益比。以这种方式来树立目标,使得根本性的规划方式也随之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思考如何规划时,是从局部改动开始做起,还是从最根本的想法开始改变,这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

所谓目标的树立方式,换种表达方式来说的话,就是主题与概念。对自己而言,主题是什么?主题的核心、想法,以及概念又是什么?目标蓝图,最后看到的画面、印象是什么?这些都是决定之后如何规划的重要因素。

“条理师傅”制定列车时刻表的规划力

日本的电车能够依照时间表准时发车运行,一分一秒也不差,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及惊人的。怎样才能做到如此严谨的地步呢?翻开历史就能得到答案。

在明治三十年代(1897年—1907年)火车还是经常迟到的。火车能准时发车、到达目的地,是因为一位叫结城弘树的人。他针对自己所负责的区间,也就是在轻井泽与直江津之间,力求能够准时发车、抵达,这项运动也扩展到了日本全国。今天,中央线以两分钟为间隔,山手线以两分半钟为间隔发车。新干线也是以五分钟、十分钟的间隔不断地发车,但是从来没有出现电车塞车、撞车的情形。之所以能如此顺畅地运行,都是拜时刻表的调度将规划力发挥到极致所赐。

目前的列车时刻表都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调度,但是过去则完全仰赖人力。据说以前为了制定列车时刻表,所有人员都会住进旅馆一同作业。也就是说,在设计时刻表的阶段,就已经把将系统做得准确可靠列为考虑条件。

电车的时刻表在时间上日渐延展的同时,在空间上也扩展开来。我们一次只能搭乘一列电车,但是电车公司却必须同时控制大量的电车。因此,这份时刻表不仅在我们搭乘电车的瞬间发生作用,同一份时刻表也控制着日本全国数量庞大的电车。因此在薄薄的一份列车时刻表背后,其实存在着超乎想象、规模庞大的时间与空间。

据说为了制订这项庞大的计划,在过去日本铁路还是国营的时代,铁路时刻表在进行修改时耗时长达两年。换言之,要先把握需求动向,制定方针,制作粗略的时刻表。再根据设备投资计划筹备设备,依照各地区需求进行调整。集结将近一百名相关工作人员,住进宿舍或旅馆一个月,举行制定会议方能够完成。总之作业过程非常艰辛。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称作“条理师傅”的专门制定时刻表的调度员。为什么会称他们条理师傅呢?据说过去他们在制作时刻表时都要画线,因此而得名。在制定时刻表时,如果要突然增加一班特快列车时,条理师傅就会想办法在密集的时刻表中增加一条线,或拿橡皮擦去一班车。因此也听说制定时刻表的纸张必须使用非常坚韧的肯特纸。

解决问题的规划力

由于时刻表是对电车运行时间的分割,因此是一种阶段区分。制定时刻表最基本的构想来自于万一发生问题时,要尽可能减少列车在站与站之间的停驶。这是一种非常精确的阶段区分,而不是只让列车不要相撞那么低层次的问题。时刻表是模拟问题发生时所有可能受影响的电车状况而设计出来的。这种充满弹性的时刻表很容易调整也容易复原。这就是规划力的最深奥之处。

为什么我用规划力来形容电车时间表而不是“Schedule”(计划表、时刻表),是因为我希望读者能清楚感受到列车时刻表可以变通、充满弹性的内涵。清楚而固定的时间表并没有变通性,万一发生问题时,波及的范围会非常大,就好像精密机械的一个零件坏掉便会全部损坏一样。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总是会发生难以预料的意外,一套能够消化意外状况,让整体尽快恢复原状的系统就是所谓的规划力。即使是一套完美精密的系统,如果不擅于处理意外问题也是不行的。这个理论也适用于电气化制品上。如果完全采用按键方式的开关,万一触控面板故障,那么整台机器就都无法运作。但是若采用一个一个独立的力学式按钮,就算其中有一个按钮故障,问题也不会波及其他按钮。因此有些产品在重要的构造上依然沿用传统力学方式的按钮。

换言之,与其完美地环环相扣,倒不如在彼此之间保留某种程度的弹性。也就是说,基本的列车时刻表里面其实早已嵌入万一发生意外时,临时所需的另一套替代时刻表。

在列车时刻表中已经预先将横须贺线—总武线这班直达车在突发状况时,可以在东京车站折返行驶的时间排定在里面。同时也把实际上并未行驶,但为了特殊状况必须运行的“隐形”临时列车班次事先都排入时刻表中。这些“隐形”临时列车会在遇到清明扫墓的客流高峰时,或是黄金周连续休假等突然出现大量运输需求时才会真正运行。面对需求量的增加,需要马上调度增加车次,这是非常复杂的作业。但是若预先排定“隐形列车”,就能随时派出临时列车而不会引起骚动(隐形列车在平时让整套系统得以机动调度且游刃有余)。

电车能依照时刻表行驶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在看新干线的时刻表时,很自然地认为不会发生误点的可能,完全依照那份时刻表来安排我们的行程。但其实在其背后隐藏着能随机应变、应对问题的惊人规划力。

能够事先模拟问题发生的可能状况,这是规划力的最高境界。一步一步向上爬地到达目的地是一般程度的规划力,万一发生突发状况,却早已备有一套能恢复运作的系统,这就是非常高层次的规划力了。拥有能消化解决意外状况的规划力,这种能力非同一般。

能够吸收解决问题,是因为列车时刻表中有空间足以容纳突发的状况,这样的吸收能力来自于被称为“某某师傅”的各种专家,例如土木师傅、设备师傅、机械师傅、电气师傅、通信师傅、条理师傅等等。正因为这些专家所拥有的技术,方能整合各种要素、技术而孕育出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列车时刻表。

举例而言,日本的列车能准确守时地运行,依靠的是驾驶员们严谨的规划力。驾驶员们在行驶列车时,需随时注意速度、时间、与下一站的距离,因此从东京到新大阪的区间列车才有办法控制在预定时间的正负误差5秒之内抵达,月台的停车位置也能精准到正负误差1厘米之内。另外,在《准时发车》中也有这么一段关于山手线驾驶员的逸闻。

我仔细观察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原来是在检查列车实际的停车位置和月台前端画的列车停止白线之间的距离。他们竟然会对于列车的停车位置和规定的停放位置差了10厘米而感到不悦。

原来,驾驶员平常就把10厘米当作是很大的距离,把一秒钟当成很长的时间看待。他们在训练身体以感受时间与距离时,会做一项想象训练,也就是所谓“看线”的训练。第一步就是俯瞰轨道,然后从起点到终点,透过看轨道的训练掌握驾驶操作的整个过程。

换句话说,列车驾驶必须详细记录列车在行驶沿线需要注意的每个地方,将轨道的状态与景色都仔细记录下来装入脑中。他们必须在头脑里训练自己,彻底掌握列车行驶的整个区间。这项训练充分运用了感官,因此即使在夜里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环境中,也能准时按照时刻表运行无误。下大雨、轨道状况跟平常不同,这都不会影响到驾驶员准时将列车开抵目的地,这需要非常高明的技术。而且他们凭借轨道的声音,以及身体感受到的阻力就能判断列车的速度与列车交通拥挤的状况,完全不必看秒表,这些功夫也非常了得。

这种技能与素质可以说是一种专业师傅的技术。据说驾驶员训练时,必须与指导员同寝同食地住在一起,彻底做好一对一的训练。这套教育系统虽然不是斯巴达式的,但是却是一套彻彻底底的训练。

规划意识是取得进步的捷径

斯蒂芬·金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也是学习“规划力”很有趣的教科书。

小说描写了一位名为安迪·杜弗伦的三十岁男性从大银行信托部门主管高升到副总裁后,因为杀害了妻子与妻子的奸夫而被判终身监禁并入狱服刑。但是事实上他是被诬告的,为了自由最后他终于逃狱成功。整部作品就在描写他如何成功逃狱的策划过程。

安迪的努力不是无限制的努力,他知道在哪里开孔光会照进来,因此他能严格按照自己所设定的步骤埋头不懈努力。

能不断努力的最大要诀在于,在执行每个步骤时,不能无端消耗自己思考的能量。不断思考、认真思考是很好的,但同时也会消耗大脑的能量。那些看起来意志极为坚强的人,其实并不是一直在用脑思考,在某段时期他们也只是在做反射性的动作。

安迪默默挖洞的行为看起来是意志力的实行,但其实那也不过是他遵照自己所决定的程序,也就是按照所订下的规划自动地持续工作。在挖掘的过程中人会陷入某种精神集中状态,感觉上像是一种嗜好,因此能习以为常并乐在其中。目标确立后,剩下的就交给身体自动持续运行。

安迪并未采取暴力解决问题,在身体上他欠缺优势。他运用的只是精巧的规划力,这一点就令所有人赞叹不已。说起来这是一本讲述规划力的小说,或者说,规划安排是小说中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甚至可以说非常感性。

懂得规划也就懂得掌握气氛。约会时如果步骤安排得巧妙,对女性而言是非常愉悦的事情。当然我本身也不擅长,不过懂得如何安排约会步骤的男性可是非常受欢迎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给人可靠的感觉吧。

约会中不知该如何安排而手足无措的男性,会使女人对他的期待完全幻灭。因为女性会认为,这个男人一点儿都不肯为她努力,事前什么都没准备。搞不好这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这么手足无措。跟这种人结婚,注定一辈子都得面临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状况。但是事实上,他可能只是因为专注于工作,没有余力安排好约会而已,这跟女性给予的评价完全相反。

安迪拥有的规划力不是安排一场约会那种小规模的规划,而是规模庞大的规划力,这也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他想要实现的梦想与愿景非常清晰。他强烈地想要越狱,逃到其他国家,在墨西哥饭店的海滩上享受日光浴。这就是他在牢房的墙上贴上一张女星在沙滩上取景的海报的最大原因。他的目标不是那位性感女星,而是那片沙滩。

安迪一边看着沙滩景色一边在心中描绘自己的愿景,这个道理和小学生把九九乘法表贴在墙上是相同的。他每天盯着那张海报,海报的图就会深深映入脑海成为他习惯的一部分。安迪心中描绘了一幅要在墨西哥度假胜地生活的具体愿景,然后从目标反推回来,只管针对一个个步骤简单地运作下去。

确立愿景,推算达成目标所需的步骤,然后切实做好每个步骤,这是完成一件事情的铁则。但是有很多案例却往往因为做着做着渐渐迷失了方向,而忘记自己为了什么在努力。这样的话当然就只能放弃。一个人若不能随时意识到自己现阶段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就成就不了大事。

规划力的根本在于警觉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在做什么”。若失去这份警觉,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命中目标,努力就会白费。所以要锻炼自己的规划力,就必须说出来提醒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追求什么目的。或是将这个目的刻在脑中,或是时时把它当作一个问题去问别人。

举例来说,上司可以不断提醒刚学会工作要领的新进员工:“你为什么要做现在手上的这件事?你认为你所做的这件事最后完成时会带来什么成果?”带人时未必需要一一给予详细的指导,只要经常询问下属现在做的事情有何意义、现在的工作已经进行到哪个阶段就足够了。若把精神耗费在过度烦琐的事情上,会消耗太多精力,导致自己迷失方向,这是最糟的结局。

人类史上最复杂的规划力

1970年,美国休斯敦发射了宇宙飞船“阿波罗13号”,目标是登陆月球,但是他们在太空中却遭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意外事故。阿波罗13号的氧气罐、燃料电池、电力供应线路发生故障而无法供水。在如此绝望的情况下,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与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通力合作,克服困难后平安回到了地球。

将人送上太空再平安返回地球的技术,可以说是人类所建构的最为复杂的规划工程了。算起来有着庞杂的步骤,其中还包括了意外发生时的状况模拟。当然若发生一般的意外状况可依照模拟时的方法处理。

但是阿波罗13号的状况完全超乎预料,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重新建构一套未经状况模拟的措施,重新安排庞杂的程序。

地面控制中心负责搜集所有关于宇宙飞船的数据。地面人员比宇航员更了解整体的状况,因此由地面人员负责模拟返航的过程,重新建构一套新的步骤,同时制作作业手册。将这些步骤传达给宇宙飞船的宇航员后,宇航员再忠实地执行程序。换句话说,负责规划程序的是地面人员,宇宙飞船是否能平安返航的关键,完全取决于控制中心指挥官的决断力与规划力。

为了解决阿波罗13号的问题,工作人员运用了所有可以想到的点子。当宇宙飞船要进入地球大气层时,虽然必须抛弃宇宙飞船上搭载的登陆月球用的登陆艇,但是用来抛弃登陆艇用的救援小艇却已经脱离,因此必须另想对策。当时的方法真是奇谋。

把登陆艇的船舱和指挥舱的船舱封闭,连接两个船舱间的隧道里就会存在与船舱内相同气压的空气。这时候解除对接机构,就会产生“太空喷嚏”现象,这个现象会导致隧道内的气压把两个模块切开来。罗素·施韦卡特非常喜欢这个点子。

“太空喷嚏”真是个有趣的点子,而且它还是个名副其实的点子。当原定的程序无法继续执行,就必须依靠灵机一动的点子来构建新的程序。为了解救阿波罗13号,确实运用了各种点子,例如应对缺水的问题:

有一位负责系统技术的工作人员想到了在宇航服上缝一条细管用来装水的点子。这样宇航员只要把宇航服的脚踝部位切开,就能像从皮袋中喝酒般地喝水。

事实上宇航员并未真的这么做,毕竟宇航服是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而设计的服装。另外,他们测定自己所在位置的方法也很有趣。当计算机等各种仪器都失效时,可以以星星的位置为基准计算自己的方位。但是当阿波罗13号接近地球时,从那个角度就无法看到那颗基准星了,于是宇航员们就利用地球明暗的分界线,据说这条线称为明暗界线,用它来当作测量仪,以确认自己的位置所在。

这个方法其实是在准备阿波罗8号计划时,为了紧急应变思考出来的,是一套非常原始而粗糙的方法。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也一度演练过,但是当时完全没想到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幸亏经过了演练,在现实中真正发生问题时才能够顺利解决。另外,宇航员还手动使用六分仪,计算星球的观测数据与实际位置,并都做到了零误差。

整体来说,这个过程展现了规划了不起的一面。首先在事前就有一套针对问题发生时的应变演练,拥有周全的准备。其次是地面人员在面临危机时能重新安排程序,指挥宇航员作业时也根据图表将新的程序明确地告知他们。因此这中间并未发生失误。倘若地面控制人员未能扎实地共同作业完成新的程序,阿波罗13号就没机会平安返抵地球。

通过共同作业把复杂的程序简化成图表,是让规划力成功发挥到极致的关键。

收纳·整理的规划力

收纳·整理要诀:先从容易判断留或不留的东西着手

以自身的经验和常识判断取舍

就整理物品来说,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必须把东西整理得井然有序才感到舒坦,另一种则是必须被一大堆东西包围才能有踏实的感觉。不想做这种无谓的浪费,就要定下优先顺序,整理归纳后不要的东西毅然丢弃,这就是整理收纳的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决定允许这个东西存在的时间和期限,以食品来说就是它的保质期,换言之就是允许这东西占据这个场所的有效期。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别人送的餐具等占据了空间的话,不必多加考虑,处理掉就是了。在自己的体验和经验中,非常容易使用的东西必须好好珍惜它。即使是新品,如果非常不好用的话,还是将它割舍吧。至于非常老旧,但对你却有切身价值的东西,就该保留下来。例如基于你使用钱包的经验再加上一般性的使用常识,购买质量较好且能够长期使用的钱包才是明智之举。类似这样的东西通常都有留存下来的价值,当你使用时自然会唤醒你过去的经验,因而能形成自己最便于使用的状态。

写作的规划力

先以3·3·3的方式整合归纳主题

在众多学者中,有人一开始就把结论当作主题,然后从这个题目由上往下铺展,他们认为所谓的“金字塔”的方式比较有效率。至于我采用的则是把东西一股脑地倾吐出来的混沌式,而且我认为这种方式比较具有启发性。金字塔式的做法是在早期就必须在脑中进行秩序的整理,所以不容易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点子。

但是如果一开始完全不讲求秩序,而是像蜘蛛网那般,仿佛是在任何地方都会繁殖的细菌,或不断生长的地下茎,那么蜘蛛丝会无限延展下去。如此一来,等到你要重新安排配置的时候,那些跳跃的点子就可以采用了。这种方式也许比金字塔式多花费一点时间,可是不会让你的机智和创造性平白地浪费掉。

将题材全部打散之后,接下来将它区分为三大部分,从中选出三个最好的,不是只选一个最好的而是三个,如果只选一个精华的话,那就会选出太过正经的东西,一些新颖的东西会因此被丢弃。所以选择归纳的时候选用三个是非常必要的条件。

然后以这个当作关键,建立三章,但每一章都必须是不重叠的组织,如此就会变成三根柱子并立的形态。如果只有两根柱子,建筑物很容易倾倒;有四根柱子的话虽然可以站得很稳固,但是不符合最小限度的需要。综合多种需求来考虑的话,由三根柱子的三点来支撑,是最简单也最容易理解的。

可是如果每根柱子都很相似的话,就好像三根柱子以直线并列一样,那么还是一样会倒的。换句话说,除了以“努力”、“干劲”、“耐力”站立之外,如果能够巧妙地融入“心”、“技”、“体”的站立方式,文章就会变得非常扎实而完整。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论任何东西以3来做归纳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许你想整合为五个、两个或一个,但还是区分为三个比较理想,因为整合为一的话过于抽象,变成五个的话又会缺乏高低起伏。总而言之,以3这个数字整合完成的话,东西的轻重层次就能够非常清楚地区分出来。

接着,各章再区分成三节,进而把各节分为三项,以这种3·3·3的方式分割。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以3来做机械式的区分,我们只是以它为基础,把这些数字输入到电脑里,以1-1、1-2、1-3、2-1、2-2、2-3等等作为要领,然后把图表内杂乱的名词依照章或节来重新排列。因为图表上面是非常杂乱且没有次序的,它只是将许多东西全部散乱排列在这个空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依照自己制定的顺序,为它们建立秩序。

这时候,为了不使各式各样的项目相互重叠,就要把类似的词语归纳起来,这样就可以依照各章将词语做区分。如此一来,之后不论从哪里开始,都可以从自己想写的地方开始写。

如果采用从第一章开始一直写到最后的方法的话,自己最不擅长、最棘手的地方一旦出现,就会停滞下来。如果从自己最擅长、最容易处理的地方开始填补,就像吃东西先从好吃的部分开始吃一样,这么一来很快地就能填补完一半。一旦整理到这个地步,之后就可以依照开端的顺序来写,如果在某一章里面,因为欲罢不能而写得太多时,那么就得将它分离开来,重新组织结构。

对于在写作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想法,或者不断扩大膨胀的要素,如果摘取下来后再不断地培育它,自由的奇想就会在其结构下不断冒出。这就比如如果好好培育一棵树,它就会不断地蔓延繁茂,类似这样的组合就是将写作的流程规划得很好的例子。

使用三色笔,任何人都可以实时写作

对写作感到非常棘手的人,我在这里将针对他们做更简单的写作规划的说明。

前提是,首先要认识到写作和阅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不擅于规划写作的人,必须先从阅读开始,再把写作放置在延长线上即可。

那么要怎么做呢?首先在阅读书籍或资料时,觉得在意或是很重要的部分就用三色圆珠笔加注画线,然后把画线的部分“加上括号”作为引用句输入你的计算机中。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画线,那就要先想想为什么会对它感兴趣,并且写下来输入电脑中,然后再把这些引用句和你的意见加以整理归纳。光是使用这些引用的部分,你就已经填补了整个写作工程的一到两成的空间,心理上自然感觉比较踏实。

写文章时起草的两成是最辛苦的,可是一旦超过两成之后,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从中间开始就可以很顺利地进行。从开始跑的低速切换到二挡时是最需要能量的,而在这个地方你可以利用“引用”的方式,让别人为你完成这个部分,如此就很轻松了。

要挑出哪个部分加以引用,这和个人的阅读能力及经验有直接关系,所以这时候要好好思考,但无论如何都比完全不引用而从零开始写轻松多了。而对这些引用表达意见,当然也同样轻松,至少书本身已经完全是文字了,因此针对它提出感想并把它文字化也就相对简单多了。

与此相比,最困难的是必须用大脑来思考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将它们文字化,而且要写得非常有趣。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按世人的眼光来看,如果能够很有技巧地引用知识性的书籍,那相比绞尽脑汁地去想自己的经验并将它文字化,前者会比后者高级,给予的评价也比较高。以头脑的实际运作来说,它其实并不怎么样,可是因为评价很高,所以利用引用绝对是值得的。

如果引用的书籍或者教材只有一本的话,实在有点单薄,所以至少要准备三本左右,边阅读边用三色笔画线。因为阅读和书写已经有了联结,也就能够放心地阅读,面前的方向自然也就确立了。

至于最后的结论要落笔在什么地方,这也是写作规划上的重点。我的做法是,不论是总结的一句话或者是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直接就放在前面,然后在后面加以说明。把它留在最后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忘了。很多日本人在写作时,常有稍不留意就把开场白写得很长的毛病,因此感觉总是到不了主题。如果一开始就把结论带出来的话,那么不管途中写了多少张稿纸,至少重要的事情已经在开头说清楚了,也就可以放心了。这种直接切入主题的写法在写作的规划上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文章时,我们似乎很容易联想到作家写了一行就把纸揉掉然后搔搔头的画面,像这种归纳整理是非常辛苦的。现在已经是计算机时代了,我们可以随意地在句子中或插入、拆分或编辑,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样非得从第一行写起不可。

最近在作文方面,自由书写感想已经变成了主流。如果完全不教导如何写作的话,那么想要自由地书写还是有困难的。相反地,像以前那样很清晰地指导写作的顺序,反而能够写得更多。

因为我曾指导过小孩子写作文,所以我非常清楚这种状况。如果教他们所谓的自由书写,那么不会写的小孩就完全没办法提笔。但是先让他们进行准备工作,然后配合一些规划的话,任何一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够写作。这样的规划首先就是阅读,然后用三色圆珠笔画线,从这个地方开始。先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地方用红色画线,次要的地方用蓝色画线,最后在觉得非常有趣的地方画上绿色的线。然后把画红线的部分抄写在笔记本上,并且写上画红线的理由,接着抄写画绿线的部分,同样地也把觉得有趣的理由写下来。

什么地方重要并且画线,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做到,在觉得有趣的地方画线也一样可以做得到。抄写是很机械化的动作,所以当然没有问题。至于要他们说明为什么在这个地方画线,我会要求他们先口头上说出理由,然后再让他们写下来。所有的孩子都能写出一定篇幅的文章,甚至有些孩子轻轻松松地就写出四五张稿纸。如果是平常,应该很少有孩子能写到这个程度吧。

我认为这世上的所有信息都可以用三个颜色区分,红色代表的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蓝色是一般重要的信息,绿色则是客观来看不见得重要,但是从主观来看却是很有趣的信息,除了这些之外无法引起你注意的信息就可以完全忽略。

我在阅读书籍或资料的时候,一定会准备三种颜色的圆珠笔,边画线边做确认。所以现在只要看到文字就会反射性地拿起三色笔做确认,否则就觉得不对劲。为什么要用颜色做区分呢?因为颜色就像气息、味道、性别一样能够被识别,它活动在人脑最最原始的部位,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印象。

例如和某个人见面之后,就算你忘了对方是怎样的人,年龄多大,但是你一定不会忘了他是男性或女性。颜色也一样,交通标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行”“注意”“停止”如果只用文字表达的话,很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危险,但是以“绿”“黄”“红”的颜色做区分,立刻就可以判断当下的情况。我无论是在写作还是读书的时候,都尽可能地使用能够让大脑中枢系统活动的道具或方法,这样就可以很轻易地回想起来。

沟通的规划力

要有空间位置和“偏好地图”的意识

在一个大多数都是陌生人的集体会议中,以融入群体的步骤来说,第一步就是做自我介绍。这时只要把从自己的位置放眼望去的空间位置、人名、所属单位和其它特征写下来就可以了。但是让我感到讶异的是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如果不把空间位置记录下来的话,当介绍完一轮时就搞不清楚谁是谁了,这样就失去了自我介绍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利用空间位置来熟悉事物,如果只是按纵向的顺序记住名字,并不容易留下印象。坐在左边的人提出的意见很有趣,像这样把空间当作颜色、味道般来处理,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了对方的感觉。对这群陌生人首先从自己所看到的空间来认识,写下他们的名字和位置,然后把他们的意见记录在名字旁边,如此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谁说了什么意见。如果谈话时能够说出对方的名字并引用他的意见,那么对话就会形成有如织线般的网络。所以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沟通规划的开始。

一开始坐下时的空间位置很重要,如果按原样以将桌子并排的方式开始这个会议的话,那么可能无法达到较高的效率。在大会议室里彼此距离3米以上的对话是非常辛苦的,这样无法让谈话的内容变得深入,所以应该更紧密有效地重新安排座位,在不浪费空间的前提下把原来的位置重新组合,这在规划上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就是要有定位的感觉。座位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构成,这在能量的有效利用上是最重要的一点,但多数人却不愿意移动桌子或椅子。如果是按之前的人使用的原样开展会议的话,对于目前的人数、组合以及所做工作的性质,这样的配置未必是最适当的,所以一定要配合最适合自己的情况来做分配并重新组合,这一点相当重要。

一旦开始对话,首先应该以对方所喜欢的事物为话题,人们谈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时是非常快乐的,我在课堂上会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写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制作出一张“偏好地图”,然后让他们看着对方的偏好地图进行对话。

这样一来两人就会针对彼此喜欢的东西进行对话,因而每张脸上都会满是笑意,即使是初次见面的人也不例外。这样开心的对话通常可以持续好几分钟,否则一定会变成“你好,我们要从哪里开始谈起呢”。所以“偏好地图”就如同润滑剂一般,能够让最初的对话非常顺畅地进行。

在现实的对话中,不可能把彼此的“偏好地图”拿出来,但是如果能够了解对方心中存在着一张这样的地图,你就可以试着抛出几根线,在这几根线中有一根最后让你钓到了鱼,那么你便找到了开启对话的线头。大概就是这样,针对彼此喜欢的事物进行对话,是基本的沟通规划。

一边吃饭一边对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用餐时,端出来的一道道菜肴就是最佳的话题,以彼此共通的经验作为谈话的内容,一定可以从中找到对话的开端。

规划力的作用

规划力能为周围的人带来利益

身为领导者,并不需要每一件事都能做得很好,只要能够很有技巧地整合各种专业形成一个形态就可以了,这可以说是一名企划领导者的资质。规划力并不是只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好处的非常美好的力量。只要有一个拥有这样能力的人存在,他身边的人也都能很顺利地释放出能量,因而可以度过非常愉快的时光,这就是规划力的作用。

工作能够进行得很顺利,并不等于所有时间都能过得很充实。即使做任何事情都照着咚咚咚的拍子前进,也不表示那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或是这段时间非常令人满足。

将每件事分得很细,然后制作一个流程,再严谨地根据这个流程行动,并认为这就是好的规划,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提到计划的时候,脑海里涌现的印象就是“先固定一个框架,然后非常融通灵巧地留出一些空白”。如果非常严谨地拟定一个计划,那么在留白的地方可能会产生的东西就会被排除掉,这是相当可惜的。

完全不具备规划力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不擅于规划,并不表示他不具备任何规划力。只要是有关他喜好的事物,他还是具有规划力的。

如果将规划分为十级阶梯的话,你可以说现在在第三级阶梯,或者说已经走到第八级阶梯了,你所到达的层级可以很清楚地说出来。

以本质的不同将活动做划分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大多按种类加以分类并标上号码,把所有的活动做均等分配后分别归于各个号码下,将本质相同的活动放入同一章里,再根据节的不同加以整理,让各层级清晰分明。

这就是组织规划时的一个关键,章、节和项在层级上是不同的,重要性当然也不同。过度拘泥于细节就会忘了大的构造,到了预定完成日很可能只能交白卷了。换句话说,到预定完成日能够依照规划提交八成的人,和因为过于讲求精细而不得不在中途停下来的人相比,被录用的应该是那个已经完成了大框架的人。

对于不同本质的东西能够非常清楚地区分,也能够看出活动的本质在什么地方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规划力。有了规划力,所有的事情一定会比目前进行得更为顺利。

能够配合各种人的规划能力

在处理事情之前拟定好每个步骤称为行程安排,行程掌控能力和规划力是不能画上等号的。

首先要了解的是规划力有许多不同类型,而行程掌控能力只要能够把计划建立起来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非常单纯而容易理解的,只要稍微练习就可以让这种能力变得更强。但是规划力就没这么单纯了,因为它是因人设事的,配合着各种不同的人会分为好几种类型。

规划力是一条非常微妙的线,如果太细微地做一些计划,经验的范围就会变得狭小,那就很难从中寻得乐趣了。话虽如此,可是如果没有拟定好计划的话,效率会变得很低,自己一个人行动的时候还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和别人一起而因此拖累他们的话,很可能引发不愉快的结果。对于这种情形你只要想象自己是一个不具备规划力的上司的下属,应该就很容易体会了。

这么说来,到底需要拥有什么样的规划力呢?这和个人的类型有关。对于突发的事件或正在发生的事能够往好处想,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事态都能乐观面对,而且具备处理能力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做那么精细且固定的计划。但是没办法处理预定计划以外的事情的人,某种程度上还是要做计划的。

不偏离大框架和不弄错优先顺序的能力

这次我想利用“规划力”这个词传达的,是关于不偏离大框架和不弄错优先顺序。

能够调整顺序的能力

要做出有先后主次的规划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调整手里掌握的东西的顺序,以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

锻炼规划力的方法

想象一个完整的状况,就可以引发出比你所具备的能力更优秀的能力,你可以用这种方式锻炼规划力。

几乎所有的人在迫在眉睫的状况下,都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时间限制的话,做起来的效率和有5分钟时间限制的效率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情况就像如果没有预定的交货期,那么无论到什么时候产品都无法完成一样,所以必须自我设定用来逼迫自己的状况,这也是一种规划。

规划的好处在于一旦决定了,那么自己每天起伏不定的心情或者干劲的大小对其都没有影响,根据你的规划行动就行了。可如果是别人为你决定的规划,你可能会因此丧失想做的兴趣,这时候就需要找个人一起重新组织并定出规划。

为了提高学习成效,我一向推荐两人一起努力的方法。一个人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散漫松懈,两人一起决定如何学习就比较容易完成。我不论是准备高中、大学或是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一直都是和朋友两人一起准备,一起决定到哪天必须读到哪里,因为是两人一起决定的规划,所以会尽可能地努力达成。

也就是说,一旦决定了规划,就会在自己的外部产生动能把自身能力引发出来。但是当你感受到压迫的时候,这能力就没办法发挥出来,所以一定要重新组合成自己可以接受的状况,这是必要的手段。就算不是全部更换,只是与更换组织规划稍有关联也没关系,只要产生这是自己做的规划的自信和骄傲,你就会心甘情愿地跟随这规划行动。

总之,必须对状况或局面有正确的认知,设定出非做不可的状况或局面,这也是锻炼规划力的一种方法。我是个对状况和时间设定非常严格的人,这是因为会议时座位的安排方式和开始时间跟之后会议的效率有非常大的关联。座位的安排方式和时间的决定基本上就是一种规划,如果忽略这些事情,最后一定后悔莫及。

必须要有“背后规划”的意识

规划分为表面的规划和背后的规划,表面的规划是指从外面可以看到的时间流程。以一家小餐厅来说,开店之后客人进来时接受他们的点菜,然后制作餐点,接着端出去,这些全都属于表面的规划。在其背后其实还隐藏着许多工作,例如开店之前得先购买需要的物品,采购就是一个背后的规划。事前的采购活动是很典型的规划。

外行人对于采购这件事是无意识的,“规划高手”和外行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这种采购意识。好的表面规划一定也相应地存在好的背后规划,看看擅于处理工作的人,他在表面和背后两方面的规划一定都进行得很顺利。

表面的规划很容易就能明白,但是背后的规划却经常被忽略,要看到背后规划就必须站在那个做事的人的立场。在电视剧中,有出场人物也有故事,在各种的发展上都花了工夫,这属于表面的规划。背后的规划则是指编写剧本、排练、与赞助商的事前沟通以及业界的竞争等要素。专业人士对于如何安排这些东西有很清楚的意识,但是外行人因为没有背后规划的意识,往往会发生种种错误。

很多人的愿望是当模特儿,他们所看到的可能只是时装秀、摄影等等体现在表层的工作,于是认为自己也可以胜任。但是模特儿背后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要同时参加许多场选拔而忙碌不堪,并且很多时间都花在等待上,为了保持身材还得特别控制自己的饮食,这实在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如果可以看到背后这些很麻烦的规划,那么就可以清楚自己能不能够胜任这种工作。实际地参与工作后就会明白,所需要的能力其实大部分是针对事前准备那部分而言的,所以要意识到其背后的规划也是锻炼规划力很好的练习。

如果能够看穿背后的规划,就堪称是相当有规划力的人了。以料理为例来说,具有做料理的规划力的人,当一道菜肴端出来的时候,就将它是按照什么步骤做出来的、包含什么样的材料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另外,这是需要依靠真正职业技术来做的高难度料理,还是一般人也能做的简单料理,他也马上就可以分辨。当然,这家店的费用是否值那个价值他也一目了然。如果真的吃到非常棒的料理,他会觉得不虚此行,做料理的人也会因为吃的人懂得它的价值而觉得不枉费工夫。

这在任何领域都是相通的,已完成的整体形态看起来是非常单纯的东西,背后的事前准备反而非常复杂,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让形态看起来单纯,必须割舍的东西也就有很多,因此事前的准备也就大费周章。

像改变倍数一样改变看东西的方式

规划就是把不同本质的东西加以组合。在这期间要做什么,这个东西应该在什么地方改变,如果不能对这些做大的区分的话,就无法对规划进行组合。区分出本质的不同然后组合规划,这对规划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锻炼规划力的时候,要像改变望远镜或显微镜的倍率一样,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或许无法看见极其细微的东西,但却可以清楚看到它的构造。把发生的事情按时间单纯地并列成十二个记下来是不可取的做法(虽说如此,但这当然比连记都不记来得好),不妨换一个想法,将同性质的东西四个四个地归纳为三项工程,经由这样的区分从中看出它的构造。

放大倍率从而完整地看到全体,就能知道场地或做法瞬间的清晰变化,本质发生变化之后和之前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能够看到这种性质是在什么地方产生变化的也是组织规划的要领。如果能够知道这一点,对于大规划中属于同性质的作业只要持续做就可以了,而且也会非常轻松。并且你也能够看到你所做的事情的前景,所以不会觉得不安。

我察觉到,可以很快而且顺利地完成工作的人有个特征,他们似乎不会思考多余的事情。即使进行的是高难度的工作,通常他的想法还是很简单的,因为能够把自己做的事情尽可能地单纯化,所以也就不会使用额外的脑力。但是工作做得不怎么好的人就会想得很多,例如做这样的事情有没有关系,因为思考过头而使得他的脑力使用过多,把蓄积起来用以完成事情的能量消耗殆尽,所以执行工作时就变得很迟钝。

能够非常耐心地持续积存这种能量然后突破障碍的人,与其说他天生具有耐性,不如说他能够看见前景,而这美好的前景支撑他去完成事情。不管是谁,对于看不见前景的事情都没办法激起自身的耐性和勇气。对学习没有耐心的人,却可以在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展现非常惊人的耐力,所以问题不在于耐力强不强韧,而是事情做起来快不快乐。如果有快乐的前景在前面,耐性就可以持续下去。

“交错重叠”的技巧

在规划力的技巧中有一种“交错重叠”的技巧。以出版为例,有日刊、周刊、月刊、季刊、年刊等的周期循环。如果把这些套入工作里,就是指有些是必须一周完成的工作,有些是必须一个月完成的工作。所有的工作不在同一时期重复,交错开来但又重叠的规划就是“交错重叠”。

这是以时间带的不同点而进行的顺利的循环规划,并不是各自的规划有优劣之分。例如有一年才见一次面的朋友,有一季见一次的朋友,也有每周见面的朋友,但是一年见一次的朋友不见得就比每周见面的朋友来得重要,和这个是相同的道理。

要学习“交错重叠”的技巧,我认为工作日志是非常重要而且相当优秀的工具。看着日志,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这些单位会以图形的形式印入你的脑海里。我使用的日志是以周为单位的工作记录手册,然后用三色笔依重要度将时间表做颜色的区分。

用方形框起来,在这个方框的中间记下非做不可的事情,表示“如果在这个时间做完这个范围内的事情,之后就可以轻松了”的状态,视觉上的预期就很清楚了,可以说非常方便。我看日志的次数相当频繁,在电车里会看,甚至开会中也会拿出来看,这可以说是一种模拟的行为。看日志其实对心理健康是非常好的,即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状态,只要看着日志就可以做好整理。如果生活中没有日志的话,大脑会一片混乱,陷入重重压力中。

最近有很多人随身携带电子日志。但是经常被工作追赶的我,靠着这本小小的日志就可以完成所有事情。那么这就意外地表明这种日志虽然比较原始,但也可以发挥作用。它不仅小巧便于携带,而且可以写入东西,也能上色。以颜色掌握一周的工作,而且重复看几次都可以,甚至可以让自己有处于临阵状态的意识,这些都是工作日志的好处。

工作日志的作用还不止这些,不断重复看日志的话,你的交错重叠的技巧就会越来越好。这是一周的活动,那是一个月的课题,那则是一年的课题,你可以根据这些时间带来思考各种不同的规划,在大框架里思考事情,然后以周、月、年为单位来做分级,这样组合出来的规划很少会发生崩毁的状况。

如果想要提早完成工作,那么无论如何必须非常妥善地组织你的规划。为了达成10月出书的目标而以逆推的方式感觉在被工作追赶,这会非常具有效率。相反地,给自己太多充裕时间的计划是很危险的,甚至有可能最后连书都出不来。因为两个月的差距而出现更大的差异,类似的例子时有所见。

规划力是可以超越领域的,如果具有某种优秀的规划力,那么一定也可以将其应用在其他方面。以料理为例,料理的规划首先从收集材料的阶段开始,最后还包括收拾整理工作。大部分擅长烹饪的人在做完料理之后,会做好收拾整理才算结束。像这类时间性的顺序当然不可不注意,而材料的组合和优先顺序,以及万一缺少某种材料或调味料的时候如何迅速解决并以最终形态呈现出来也都是重要的部分。有了这样的规划力,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端出佳肴。

擅于烹饪的人可以以料理为比喻来看待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作比喻来看待其他事物。因为以自己最擅长的形态工作最容易发挥自己的能量,活力也会从中产生。即使是你喜欢的领域,如果还没抓住自己的形态,就没办法发挥出你的能量,面对自己拿手的事物以自己最拿手的状态面对它,那么一切就会非常顺利。

组织规划的时候,一起规划的人之间不会有极端的差异存在,因此我认为各领域的才能不像世间人想象的有那么大的差别。公司经营和运动的关联是最好的例子,这两者本来是毫不相干的领域,但是听很多经营者说,运动成了他们的信念。特别是登山似乎是很容易成为信念的一种活动,我听过很多人说,登山的时候规划力是非常必要的。

即使是一天来回地登山,还是得设定时间并推测自己的力量来决定行程。尤其是需要住宿的登山活动,如果没有规划力的话,就有可能遭遇山难。要爬到山的多高位置,为此必须准备什么。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等到登山前夕才匆匆忙忙地去购买帐篷,登山老手一定会避免这种状况而在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这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情,能够锻炼到规划力。

所谓经验就是可以让工作活起来的东西。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时代注入能量所做的活动在后来的人生必然能够复苏。当然也可以说这样的经验培养了你的秉性,而在这里说的是培养规划力,所以应该说对自己现在的规划力有所帮助。如果持有这样的想法的话,这个话题就不会陷入只有精神论而没有具体性的状态了。

精神上充满干劲固然是必要的,可是无论你多么干劲十足地往前冲,如果没有规划力的话也只是空转。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办法顺利进行,于是干劲儿就跟着消失了。所谓的干劲儿会因为你的规划运转得非常好而增加,这是我的想法。与其一开始就追究有没有干劲,不如让自己拥有规划力,这才是你应该投入力量的地方。

这在教孩子的时候就非常明白了。孩子一开始就有想做的想法当然很好,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如果将想做的干劲儿和老师的规划相结合,再顺利地引导他们的话,便可激发出他们的干劲儿。干劲儿是在规划力中产生的。

唤醒自己内部拥有的规划力,这是使规划力技术化的第一步。在自己体内必然存在很好的规划力,要以这样的信心来寻找它。如果寻找的时候心想“也许有吧,不过也或许没有”,以这样的心态找大概是找不到的。如果想着“一定会有”而去找的话,保证能够如愿找到。在这世上不存在没有规划力的人,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中生存,所以一定拥有某一种规划力,自己最可能拥有的优秀规划力到底是什么,你必须好好地思索一番。

有些人也许在工作上不行,但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却能发挥惊人的规划力。被搬上大银幕的漫画《钓鱼迷日记》的主角滨先生是个在公司里几乎什么工作都做不好的无能上班族,但是他却因一手让人啧啧称奇的钓鱼技术成为大家倚赖的对象。

你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不擅长,在某个领域里你一定有非常惊人的规划力,只要好好地将它发挥出来就可以了。当你明白了“啊,原来这也是规划力”的时候,你就会信心十足地不断往前进。自己擅长的规划力也可以应用在工作上,就像滨先生以钓鱼作比喻来处理工作一般。

以自己擅长的事情作比喻,逼自己看透所有的事物。这样超越领域的做法就是磨炼规划力的要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