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皇陵,除了后妃、太子陪葬,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皇帝的地方。

那里的皇陵一般为帝后合葬,妃嫔陪葬。

明十三陵中有八座陪葬墓,七个为妃嫔、太子墓。

还有一个是陪葬的太监墓。

哪个太监有如此殊荣?还会跟皇帝葬在一起?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回顾一下崇祯的最后时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百姓辞旧迎新,京城爆竹声声。

可是大明领导人崇祯却眉头紧皱,神情凝重。

就在一年前,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大顺国成立,此刻大顺的旗帜已经插遍西北数省、中原大部。

当时,大顺军队正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军,途中,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文中历数明朝皇帝的罪状,奉劝崇祯顺应时代潮流,早日退位。

崇祯跟所有皇帝一样留恋权力,不肯退出历史舞台。

不仅如此,他还打起了防守反击,命大学士李建泰督师“代帝亲征”。

李建泰出师后,就像回光返照,一向屡败屡战的明军竟然势如破竹,相继拿下定兴、广宗两县,这让崇祯紧绷的脸上露出一丝久违的笑容。可是笑容只持续片刻就凝固了,坏消息马上传来。

大顺军还没有到呢,畿辅州县已经不让大明督师进城了。

李建泰的部下饿了,到乡下讨饭,老百姓听说是明军的时候,连饭都不给吃。

那些聪明点的明军马上改口“大顺”军,这才混上一顿饭。

李建泰一看大势已去,连忙退守保定城,同时上奏说:“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

可是崇祯还想翻盘,希望他创造奇迹,战胜李自成,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北京陷落几天后,李建泰在保定向大顺军投降。“代帝亲征”就这样草草收场。

李自成从太原北上,除了在宁武关遭遇象征性的抵抗外,其余重镇都闻风归顺。

三月初七,与北京、保定合称"北方三雄镇"的真定被李自成军攻克,北京的门户被洞开。

大明的江山,进入倒计时。

危难之际,崇祯曾经号召利益集团捐款拯救大明江山。

崇祯动员自己的岳父周奎以身作则捐银,周奎却说只有一万两。

于是皇后拿出了五千两私房钱,偷偷送给老爹让他捐出去,带个好头。谁知道,周奎只拿出三千两,其余的两千两放到了自己的小金库。

周奎真的没钱了吗?非也。

大顺军进城后,从他家抄出现银53万两。

皇上丈人如此,其他官员就甭提了。

很快,李自成大军通过居庸关,先头部队到达京城北面。

于是,京城流言四起,说是李闯王进京后要给弱势群体每人发五两银子,于是京师百姓就像盼着过年一样,盼着李自成到来。

这时候着急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崇祯。他独自在宫里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内外诸臣误我!”

眼看城破在即,大臣们各打算盘,无动于衷;皇帝一筹莫展、手足无措。

这时候有个太监说:“皇爷不须忧愁,奴才有个妙计。”

崇祯大喜,急忙宣他上前。

太监答道:“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

崇祯一听勃然大怒,挥刀将他砍成两段。

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占领北京。

利益集团的人,深受皇恩,应该跟朱明王朝共存亡的。可是几位内阁大臣中,竟然只有范景文一人殉国。

锦衣卫是应该跟皇帝形影不离,用生命保护皇上的。可是在崇祯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一名锦衣卫战士跟随。

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特务机构,其权势和职责在历朝历代的特务机关中无与伦比。

锦衣卫的一切荣耀是明朝皇帝给的,按照常理来说,他们应该誓死保卫皇上。

可在当时,锦衣卫最大的头目骆养性在城破后,竟然毫不犹豫直接投降了李自成。

锦衣卫一把手都投降了,其他头目还等什么,自然也带着一大帮锦衣卫小弟跟着投降了。

这时候,崇祯去了哪里?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逼近北京城的时候,崇祯还让王承恩带着禁卫军迎战。

这时候,大明守军都不知道逃遁到什么地方去了,城门守卫寥若晨星。大顺军让士兵架起云梯,全力进攻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

王承恩兵力太少,根本就无法抵挡李自成军队的进攻。

一切都像预料的那样,北京城被攻破了,起义军像潮水一样涌入。当天晚上,朱由检开始为大明送终,他从容地交代了后事,下达最后一道圣旨,命成国公辅佐太子,把皇子们安全转移。

然后看着让周皇后和袁贵妃自缢,含泪挥刀砍伤了长平公主,刺死了昭仁公主,将众多妃嫔斩首。

此时的北京城,居民正忙着迎接新主。

有的在门口设立香案,上书“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有的则在帽子上贴上“顺民”字样。

没多少人为明朝的灭亡而垂泪,不为明朝灭亡而欢呼就不错了。

江山易主,百姓的日子该过还要过。

十九日早上,朱由检鸣钟召集百官开会,希望奋力一搏。

可是钟声响了三遍,没有一个大臣前来报到。

他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大明的气数尽了。

心灰意冷的朱由检登上了煤山,大脑一片空白。

崇祯看了看身边,只剩下王承恩一人。

他语气悲凉地说:“承恩啊,你找个地方避难吧,不要跟着朕了。”

王承恩似乎没有听见,紧跟在崇祯身后,步伐坚定。

他的心情也不平静,往事一幕幕重现眼前。

王承恩是河北省邢台市人,宫里的秉笔太监。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中掌管太监的专门机构,下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和提督太监。在这四个下属的职位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是负责批红的,就是皇帝对于内阁意见的审批。

随着明朝后期皇帝的不理朝政行为,批红这个程序就逐渐由太监代替皇帝来执行。

秉笔太监权力很大,都是宫中最有权势的太监担任。

权势熏天的魏忠贤,就担任过秉笔太监。

当太监的,家庭条件都不好。

王承恩也是因为家庭贫困当了太监,当时也没想过出人头地,只想混碗饭吃。

王承恩进宫之后,被分配到曹化淳手下工作。

曹化淳跟大权在握的魏忠贤不是一条战线的,因此崇祯上台打掉了魏忠贤之后,曹化淳得到重用,成为秉笔太监。

崇祯十二年二月,50岁的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临走前推荐王承恩结过自己的班,成为秉笔太监。

从此王承恩便并成为朱由检的心腹,不离皇帝左右,为其出谋划策,主仆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宫廷权力斗争惊心动魄,不是心狠手辣,肯定走不到高位。

但是他对皇帝朱由检,忠心不二,将皇帝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

朱由检登基后大明江山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但是朱由检励精图治,希望力挽狂澜。

他继位之初,踌躇满志,以霹雳手段清除阉党,将权势熏天的魏忠贤踩在脚下,显示出非常的魄力。

可是朱由检刚愎自用,不能从善如流,还多疑残暴,忠臣良将杀的杀贬的贬,将大明江山葬送在自己手里。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就像一个病人,从患病到死亡有个过程,责任不能让崇祯一人承担。

有句老话讲,气数已尽,谁也无力回天。

“这棵树不错,是朕的最好归宿。”崇祯的话,将王承恩的思绪带到了现实中。

朱由检在衣服上留下最后一段话: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然后将白练往树上一搭,结束了生命。

见朱由检已去,王承恩默默走到了旁边的海棠树下,也将白练搭了上去。他的声音在四周回荡:皇上,奴才随您去了!

除了李自成,没有人关心崇祯的下落。

因为崇祯没有下落,李自成寝食难安。

两天后,崇祯遗体被发现,李自成将其葬入昌平田贵妃墓。

顺治入关后,将朱由检改葬在思陵。

王承恩终于如愿,日夜守护着朱由检,他可以安息了!

顺治对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壮举非常赞赏,让人将其安葬在崇祯身边。

不仅如此,顺治帝还亲自为其撰写碑文。

后来康熙帝也曾为他树碑立传,褒奖他忠贞侍君的精神。

仅仅凭王承恩追随主子不离不弃这一点来看,不知道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大明官员高尚多少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