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省名称的来由

我国各地的命名是有规则的,很多都可以“顾名思义”。

河南与河北,是黄河的南北;

湖南与湖北,是洞庭湖的南北;

山西与山东,是太行山的西东。

河、湖、山都有了,江西,怎么就没个对应的江东?

而名字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安徽和江苏,却曾为一体。

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妨一起,了解下各省地名的来由…

河南、河北

据《尔雅》:“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河南、河北,至迟在西汉就已出现,或者更早在春秋末战国初。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北,是指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域。

湖南、湖北

两者元朝时同属湖广行省。

清康熙年间,湖广行省南北分治,依洞庭湖为界,北为湖北行省,南为湖南行省。

山东、山西

以太行山分界,山东,为太行山以东的区域;山西,居太行山之西。

战国时,两者范围和现在不同,据说是以崤山分界。

广东、广西

唐朝时,朝廷将岭南道划分为东、西两道,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北宋时分广南路为东、西二路,广南东路简称为广东路,广南西路为广西路。名称源于此。

安徽、江苏

清康熙时,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

江苏的名称起自江宁府(南京市)和苏州府的首字。安徽省以巡抚驻所安庆府、所辖徽州府(今歙县)的首字为名。

浙江

浙江一名至迟在战国时已经出现,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以新安江为它的上源。

据说是因为江流盘迴曲折而得名。

江西

上文我们说江西没有对应的江东,因为这里的江,并不是说某条江,而是江南的西部。

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

福建

唐朝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取五州的前两个州得名。

台湾

名称源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福建移民依闽南语将此名译写为“大员”“台员”“大湾”等,后定名为“台湾”。

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湾”名称,指代的是台南地区。清朝时官方才将全岛正式定名“台湾”。

海南

因处琼州海峡之南得名。

春秋战国时本岛或为百越地,有部落儋耳国,《隋书》记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后设崖州,唐朝又设琼州。故有人称雷州为“海北”,琼州为“海南”。

黑龙江

黑龙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辽史》,据说是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

吉林

出自清1673年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池”。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将吉林将军辖区改建为吉林省。

辽宁

1929年,中华民国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

但“辽”这个字很早就在用了,战国时就在辽河以东设置辽东郡,辽河以西设辽西郡。

陕西

周成王时,将王畿千里之地以陕陌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以西归召公治理。

后人因称陕陌以东地区为陕东,以西地区为陕西。

贵州

唐朝设“矩州”,沿袭至宋。由于当地语音不分,故宋代记载也有把矩州写成贵州的。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

云南

云南最初是汉代的一个县名,云南作县名,有“彩云南现”说、“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武帝追梦”说。

四川

宋初将五代时后蜀故地分设,后再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路。元代合四路,设四川行省。

有些书上说四川得名于境内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应属缪传。

甘肃

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青海

因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

宁夏

公元五世纪初,匈奴贵族结合古典,自以是夏后氏的后裔。

元朝置西夏中兴行省,后又取“夏地安宁”之意,改称宁夏行省,宁夏始得名。

西藏

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而得名。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

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清初称卫藏。

新疆

西汉时就在今新疆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乾隆时,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称“新疆”。

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族名,唐代记载,其部名为蒙兀、蒙瓦。宋、辽、金时代译作萌古、盟古、蒙古里等。

十三世纪初,蒙古部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此后凡与蒙古部同一语系的民族,统称蒙古。

据网络原创整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