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 明朝首饰冠服 1

2、

1、云龙纹金镶玉带明洪武四年带板长3-8.8 厘米 宽4.2-5.3 厘米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汪兴祖墓出土这套玉带系选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色泽纯正,质地坚硬、洁白如凝脂、共十四块。葵形镑四块,其中两块有突出的环扣,半葵形镑八块,圭形獭尾两块,葵形铸和獭尾均用透雕技法雕出祥云纹。每块玉带板均用金托镶包,金托背有穿与小爪,可缝缀在革带上。整副玉带制作工艺精湛,纹饰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汪兴祖封东胜侯,享用玉带符合明朝舆服制度。

2、宝带明天启七年带板长6.2-15.2 厘米 宽3.7-6.3 厘米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明朝人把用珍珠、宝石等装饰的腰带称为"宝带"。此宝带由二十块带板组成,其中长方形八块,长条形四块,桃形六块,圭形獭尾二块。带板用垒丝法制成金质地纹,在中间部位镶玉,白玉周围相间镶嵌一圈红、蓝宝石和珍珠。珍珠已风化不存,现存红宝石70颗,蓝宝石61颗。这套宝带镶金嵌玉,并缀以大量宝石,熠熠生辉,极显华丽。沐叡世袭黔国公,用此宝带符合明朝制度。

3、云龙纹金带明带板长2.7-10 厘米 宽6-6.3 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共二十块,其中长方形八块,长条形四块,桃形六块,圭形獭尾二块。均用锤镍方法做出云龙纹样,并在细部用錾刻方法做完善加工。龙张口叶舌,身躯弯曲转折,游动于火焰形云纹之中,形神威武。其中两块上为正面龙形象。明朝人把用金镑为饰的腰带称作"金带"。这条金带迄今为南京明朝考古发现中仅见。该墓虽未见墓碑或墓志铭,但位处中山王徐达和岐阳王李文忠两个家族墓区之间,同出器物还有琥珀带、玉杯、玉盘等高级用物,可见该墓主人身份、地位应是相当高的。

4、狮蛮纹琥珀带明带板长 1.9-7.5厘米 宽 4.8-5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琥珀质地,暗红色。共二十块,其中长方形八块,长条形四块,桃形六块,圭形獭尾二块。采用减地浮雕方法雕出狮蛮纹样,而每块带板上的图案均不相同。狮子作回首状,尾似蕉叶,身体两侧绕以火焰云纹,张口瞪目,威风凛凛蛮王头顶锥髻,身着左衽短衣,足蹬短靴,左腾右跃,身姿灵活。在狮蛮主体纹样之外还雕有火珠、宝锭、珊瑚等杂宝纹样。雕有狮子和蛮王形象的带饰在宋朝被称作"狮蛮带"。这条狮蛮纹琥珀带在明朝考古中极为罕见。

5、秋葵纹玉带明正德十二年带板长1.3-8.9 厘米 宽 4.2 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墓出土青白玉。共二十块带板,其中长方形八块,长条形四块,桃形六块,圭形獭尾二块。采用透雕手法镂雕秋葵纹,图案线条婉转流畅,刚柔结合,显示出玉匠高超的琢玉技巧。按《明史·舆服志》载∶"凡束带,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与一品同。"徐浦世袭魏国公,可享用玉带。

6、螭虎纹玉带明带板长4.3-13 厘米 宽 1.6-4.8 厘米南京太平 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青白玉,质纯。共有十四块带板,其中长方形七块,长条形一块,桃形四块,圭形獭尾两块。每块带板均减地浮雕螭虎纹,留有边框。螭虎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与龙有关的神兽,据说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盘曲蜿蜒,攀援匍伏,状似龙而无角称之为螭虎纹。螭虎身躯细长,体态灵活,作嬉戏状。两块圭形带板又称"獭尾",近弧形两端还刻有"辅"、"弼"二字,十分难得。

7、灵芝纹玉带明带板长 2.5-9.3厘米 宽2.2-2.4 厘米南京太平 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白玉。共有十六块带板。其中长方形七块、圭形獭尾两块,桃形四块,长条形三块。均雕刻灵芝纹样。由于受到土蚀,玉色已呈鸡骨白色。

8、级花镀金银带明带板长 3.8-10.5 厘米 宽 2-4厘米南京中华门外邓府山出土共有十九块。其上錾刻松针、竹叶、梅枝、兰草纹样。明朝人称在金银器上錾刻花纹为"极花"。极花镀金银带的配用在明朝舆服制度中有载。以象征君子品行高洁的松、竹、梅、兰形象装饰于带板上,寓意深刻。

9、狮蛮纹玉带明带板长1.8-9.2 厘米 宽4.4-4.7厘米南京玄武湖唐家山出土白玉,质纯,共二十块。其中长方形八块,长条形四块,桃形六块,圭形獭尾两块。采用留边渐减地的雕琢手法浮雕出狮蛮纹样。狮子形态活泼,摇头摆尾;蛮王头戴尖帽,身着短衣短靴,作戏狮状。每一块的纹样虽不相同,但均刻画生动,极富动感,精致异常。"狮蛮"又称"师蛮",始见于《宋史·舆服志五》。明朝沿袭此纹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