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铁袈裟之谜
袈裟泉位于寺庙东侧南部的悬崖下,早期名为独孤泉和印泉,是游灵岩寺的必到之处。泉边有巨大铁块高2米余、宽不到2米,因其有许多凸起的纹络,纵横交织,看上去很像僧人的袈裟,因此被称为“铁袈裟”。
那么它是从何而来因何而立呢?
传说之一是当年法定禅师建寺时地下涌出的。另外还有一传说是达摩遗留的“天赐衲衣”。乾隆皇帝则认为是铸钟不成留下的废铁(有诗为证)。“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铁”一文中说,灵岩寺的铁袈裟应该是汉代铁官冶铁时的遗留物。
近年来,有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铁袈裟”实际上是一尊形体巨大的力士造像的下半身。这种论断的依据是被发现的鲁班洞李邕灵岩寺碑里的一段文字。碑文明确记载了当时由唐高宗舍资兴建的一系列建筑与造像,有可能就是当时唐高宗和武则天舍资在灵岩寺所铸造的这些巨大“六身铁像”的一块残体。这样的话,“铁袈裟”的千古之谜便可得以破解了。
“铁袈裟”上那些被认为充满玄妙禅机的“天然水田纹”,其实是人工的痕迹……合范铸造的披缝,从而认定这是一块人工铸铁;而所谓的“铁袈裟”,实际上是一尊形体巨大的力士造像的下半身。其左腿直立,右腿侧伸,腰束带,下着战裙,腰部以上和膝下皆已残,右腿裙下尚残留膝部。
力士造像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是护持佛法的神明。“铁袈裟”与龙门石窟唐代力士像相比较,其姿势和衣纹都比较接近。这类形象的力士,在山东青州、博兴、长清、历城、兖州、阳谷等地的盛唐小石塔的龛门外就有发现。而历城神通寺唐代龙虎塔龛门外侧力士像的造型风格也与之十分相近。因此,“铁袈裟”应是一尊唐代铁力士像的一部分。这一残缺不全的“铁袈裟”残高2.05米,该像如果完整,推测其高度可达8米。
灵岩寺群像很可能毁于唐武帝“灭佛之诏”,也就是在会昌五年第三次灭佛运动中铁像可能惨遭“回炉”。《佛教历史百问》记载“所废寺院田产没官、钟磬铜像委盐铁吏铸钱,铁像委本州铸农具”,也成为有力的旁证。
此观点仍有疑问:
一是,既是被毁佛像之残件,则其它部分在哪里,若其它部分已销毁,则为什么该部分被保留;
二是,如此之大的铁佛像为何有关志书未见记载,从形制上看腰部就有两米,则该像全高八米不成问题,他是放在何处,做何用;
三是,既是被毁佛像残件,为什么铸造痕迹(像上由于模具缝隙留下的水田纹)没有去掉。
由此推断:该袈裟是一件因种种原因(战争问题、财力问题)没有铸造成功的佛像半成品的一部分。依此推断,则以上疑问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