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方法

什么是修行?我不知道有没有标准答案,我这里谈的都是我私人版的看法。

克制信息的瘾是修行。

这小半年三天两头发生点什么大事,有道是大事催人老,起床心慌慌……对未来惶然无措的我们用信息流来获得确定感,可这感觉片刻后又会归于躁动,周而复始有如成瘾。是我们真的需要信息,还是信息更需要我们,这庞然的受众?

与其说修行是要克制信息的瘾,不如说是在和灵魂的居无定所感对抗。与人们通过过山车来体验肉身脱离地心引力的感觉一样,在网络世界漫无目的的游荡可以盘出灵魂的脱缰飞驰。恍惚中,你属于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但同时你又不属于任何地方。你可以在此处、彼处,在每一个,大拇指指腹划过之处,可是你又不属于此处、彼处、处处。你大声呼喊,可这世界大到你都听不见回声……

在前网络时代,每一个人只有一个“地址”,一个实体的物理的地址,也就是你的双脚踩踏的那一小块土地。而现在,你拥有几个、几十个或无数个“地址”——假设你同意网络世界中你的化身也是你自然而然的一部分,那么,一部分的你或者说相当一部分的你早已寄浮在云端。

当你在云端居无定所久了以后,你可能会怀念脚踏实地的感觉,会怀念小石板顶住脚底板的那种粗粝的踏实感。“这就是我需要的!”你说,掌骨微微地颤抖。

克制表达的瘾是修行。

不管怎样无论如何都要说一点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与平淡的表达相比,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表达更会带来莫名的痛快,于是在每一个平台上你都能看到成吨的信息垃圾,那些本不必说的话穿过长满青苔的堤坝,浩浩荡荡,简直要荡平一切。

作为一个低产的写作者我深感羞愧,公众号结出了蜘蛛网,不愿等待的读者纷纷离去,而我的图书编辑连催稿的力气都没了。可这就是我要克制表达的瘾的代价。修行就是在无话可说时自觉不说,在半懂不懂时自动闭嘴。

每一天我都在奋力地读书,不止心理学,还有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考古学、语言学……我读书百无禁忌,却越读越慌,我愈来愈感觉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因而述说和写作于我而言也变得愈加困难,有些话都已经跳到了喉咙口却怎样也滑溜不出。我知道表达不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这个人人言说并都自以为擅长言说的时代。而为什么要表达反倒是重要的,那个深思熟虑后依然不得不说的理由才是价值千金的理由。

克制表达的瘾意味着我们要想明白自己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在此我大胆推测,你缺少的不是表达的机会,而是把表达(以及其他任何一种人类行动)演绎成某种艺术和匠心的能力。当你明白你真正缺少什么时,你就不会在并不缺少的东西上浪费时间,除非你真的是愚不可及。

克制表达的瘾也意味着我们繁乱的情绪要用更好的收纳技巧去应对。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绝大多数是因为误解和误会而产生,当你理解他人的能力提升的时候,也意味着你能避开绝大多数的纷争,而无需让你的情绪为你糟糕的理解力陪绑。

修行是找到人生的恒定量。

前段时间我非常费力地读完了爱因斯坦写的一本书科普书叫《物理学的进化》,这本书从牛顿力学讲起再到电磁学再到他自己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以前我知道“相对论”这个词却并不理解它的内涵,而这本书让我(似乎)终于理解了相对论。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相对论认为宇宙中只有(真空中的)光速是恒定不变的,是一个恒定量,而时间和空间却是变量。在所有人既有的观念里,时间和空间是恒常的存在,它们是如此地自然而然以致于我们根本想不到如何去改变它们或者看着它们改变。可是爱因斯坦却推翻了我们默认的观念。至此我意识到相对论才是真正“毁三观”的东西,而其他什么所谓的理论、思想种种简直是过家家一般的游戏罢了。

然后我想,人生的恒定量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我们以前笃信的有关人生的信念,对世界的看法,最后发现不过是无所根基的幻觉。而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不过是在幻觉之中搭建海市蜃楼。

细思极恐。却又不能不思。人生,我们的每一天,属于我们的那真正宝贵的不变的东西,那像光速一样恒定的不眠不休驰骋着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几年前,我到一个风景极好的村子,与一位修行中的高人对话。我述说我当时的烦恼、游移,高人听完,也没有多说,送了我四个字:“守一不移”。我似懂非懂,就领了这四个字走了。守一不移,那个“一”是什么,是只有我自己才可以回答的。直到今天我还没有想得足够明白,但是我明确的一点是,如果我总是在多个东西之间移来移去,那么必然的结果便是丢失了那个“一”。而那个“一”,就是我人生的恒定量。

修行是深入地理解一件事。

读的书多了以后,经常我也会怀疑,读这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读书在何种意义上是有用的,又在何种意义上是没用的。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想“说”清楚一件事,读书是有用的,读的书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我们想“做”明白一件事,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多少书都没用——这本质的原因就在于,书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细节知识来做好一件事。

前段时间我家的大衣柜的门坏了,关不上。门关不上,就会经常撞到,很恼。于是我就决定来修,而不是请人来干。我想试一试,就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要做好到底有多难。结果是我修了三次,才修好。没有一本书会告诉我怎样去修一扇关不上的门,也许会给出大致的方法,一、二、三、四云云,但是在操作中涉及到的所有的细节,却不是文字所可以穷尽的。而生活,其实就是由千千万万这样的事组成的,它们看似都不相同,却在知识的层面上有着相似的结构——

理解一件事 = 原则性、理论性的显性知识 + 细节性、感知性的隐性知识。

对于一件事,只有当你完整地了解了这两种知识的全部,你才可能把它做好。可怕的是,第二种知识总是比第一种更庞大。因而这需要我们把头顶地,不断地往深处凿进去。于是你会发现一个喜欢就某些事情侃侃而谈的人,很可能对他所谈论的东西一无所知。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常常被这样的人所牵引。

我想你肯定有一个问题埋了很久没有问:“你又不是僧侣、不是道士,你懂修行吗?”

我对各门的宗教都不了解,而我所写的修行也算不上什么修行,我只是在坚持做一些事仅此而已,之所以冠以“修行”,不过是言谈上行一个方便罢了。

(配图摄自杭州浅弄咖啡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