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竹林】 第53天
连续下雨,天气潮湿,今日天晴,格外稀罕,三月的风将地面的积水吹干。天朗气清的院子,也格外让人稀罕。
那棵木棉树,全部开花,红艳艳的花朵怒放枝头,和远处迎风飘扬的国旗一样的色彩,纷纷映着更远处的苍山,一种小小的鸟在木棉树和竹林间飞翔穿梭,竹林的竹叶在春天新绿中带着嫩黄,年龄大了大黄的狗挺尸在院子中间,一贯的生活作息——晒太阳睡觉,小师父在阳光下身着长衫,正背诵《金刚经》。
经过,我说,好好背啊,当年我背,一周的时间,体重减了好几斤。
小师父惊诧,背经,竟然也能减肥。
当初确实减了几斤,而尽管如此吹嘘,但如今却不一定再能一字不落的背出原文,脑海中剩下的,竟然仅仅是那些经文中耳熟能详的经典句子,师父说《金刚经》中每一句都是经典,脑海里的经典,果然所剩无几。
关于《金刚经》,有这样一个真事。
有一位女孩,其奶奶学佛,女孩自小耳濡目染很多关于佛法,包括女孩喜欢《金刚经》,而这部被罗什大师翻译,文辞优美,勘验佛法空性,般若系重要的经典,确实很多地方并不好记忆,初读的人感觉绕口,短短五千一百多字的经文,须菩提出现137次,如来出现86次,世尊出现52次,菩萨出现34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现30次。
作为在女孩眼中同样不好背诵的这样一部经文,在女孩上大学,遇到一位追求的男孩,女孩就递给一本《金刚经》,并说,如果你能在一周内背出这部经典,我就答应我们交往。
男孩拿起这本并不厚的经典,对于一路学习考试,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背诵这样一本不厚的书,简直是小kiss,在男孩这样想来追求女孩并不难嘛。
故事的结局是,后来,据说等男孩真的背诵完这本经典,却并没有去追求女孩,而是出家了。当女孩去寺院看望的时候,那位男生已经脱胎换骨般显了僧相,连聊天问一问,都疏离的像是上辈子的事情,女孩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样一个要求,竟然让一个人走进佛门,这算是度人吗?也据说,后来女孩看了看寺院,伤感的离开。
……
这是很久前读过的故事,据说是个真事,作者写的角度不同,甚至于那些评论的角度也不同,而我至今唯一很想一窥究竟的是,当男孩背诵这样一部佛教的经典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路程。还是说他善根过分深厚,堪比当年作为再来人的窥基大师。
当年窥基大师载了满满三车的“世俗”,浩浩荡荡的去出家,到了寺门口,洪钟一叩,听到钟声,忽然了悟,向身后浩浩荡荡的“世俗”,挥手道,都回去吧,孤身踏入空门。
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得意的弟子,是玄奘大师西行路途中遇到的入定者,也是追随玄奘大师护持弘扬佛法的一代高僧。
这样有着经典记载的经历,人必定也是不凡的。
而这位因恋爱追求而出家的男孩,究竟是后来怎么样了,后续也没有文字继续津津乐道。
无论是一位高僧被流传的跌破世人眼的经历,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男孩的故事被描述峰回路转,窥究他们当年的心理,却又了无踪迹。
……
当年受戒,在那所寺院的殿堂,当师父说,*法师来了,来这边开会,听说有戒坛受戒,特意过来看看受戒的师父们。
当戒坛的迎礼师父这样郑重其事的向师父们交代后,法师进入,法师的名号在佛门僧俗间响亮,而我看到,却带着一点同样窥究的心理,想知道是不是像人们崇拜的那样,这样终于得见,不想错过他的哪怕一举一动。
他进门,全场肃静,他用缓慢的语气,说:师父们刚刚受戒,新戒功德,堪比佛陀,在此,我向大众师父顶礼。
眼神翻过一排又一排的人群,果然看到他在中间,伏地便拜。
我愣了,迎礼师父愣了,几乎所有人,被这不同寻常的出场方式施了定身术一般,眼睁睁看着他果然缓缓弯腰拜下去,他是真的在拜,不是做做样子,也不是客套,主持的迎礼师父终于反应过来,高呼,大众师父一起顶礼法师。
法师谦虚,然后被人搀扶了起来,然后坐上了早早准备的高座,座位是方禅凳。
如果说对声名在外的法师起初是慢心的窥探打量,
当看到他不同寻常的要顶礼大众,
当看到他盘腿坐在禅凳上,双盘,挺起腰杆的样子自然习惯到近一个小时纹丝不动的舒泰样,
当听到请教环节,在场的师父们,每每有提问抛出一个问题,师父言简意赅回答,甚至反问,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全场掌声雷动,忽然感悟到,他是真的名副其实。
……
有师父问,法师,《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怎么理解?
法师说:那你最初信佛,是,因为什么?掷地有声的反问。
……
师父们掌声前所未有的持久,也包括我,我们鼓掌,如此高妙的回答,似乎是在问,却又已经回答了问题。
忽然悟到,确实如此,每个人见佛的方式怎能一样呢,而他们都见到了佛。
就像那位背诵《金刚经》出家的男孩,他的最初,是因为追求女孩,
也像窥基大师,他的见佛,是听到了钟声,
也像我,知道菩萨,知道佛,是来自周围。
你是如何见到佛的呢?
见佛,我们都已经在去见的路上,佛究竟在哪里,如何,只有见了才知道。
……
我们都见到了佛,
我们又没有见到佛,
佛在大殿
佛又无处不在
……
分享,《金刚经》文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