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4,堪称神书,我却不建议你阅读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79 篇原创文章
前两天,有一位读者发了一条消息给我,建议我读一读侯世达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看他口气是说我读不懂,有点想为难我的意思。
我回复了,让他说一说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他只说了一句:「你读完就懂了!」
其实这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简称GEB)我在 2018年底开始读的,陆陆续续读了几个月,直到2019年才标记在豆瓣上。
当时读完之后似懂非懂,却很开脑洞,不过我并没有向别人推荐这本豆瓣评分9.4的神书,因为我知道它不是普通读者的菜,至少一般人难以读完,即使读完了能读懂的人也不多。
如果你只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读过GEB,就可以拿出来翻一翻,做做样子,它确实可以让人瞬间变得有品位起来,或者说别人会敬畏你。
可是你真的想读懂一本书,而不是尝试着去啃与自己领域不相关的书,就没有必要了。在这里,我不谈这本书的内容,只是想说一说为什么不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一、神书很多,不要跟风。我以前极为赞同一位老师对书籍的划分,他把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和神作,意思是把自己见到的书划入不同的类别里,再有针对性地阅读。
当时我把这本GEB划入神作之中,加上身边不少人在读,我也不甘落后,就花了很长时间读完。可能涉及到我不熟悉的领域,如人工智能、语言学、遗传学、绘画,数理逻辑等,读起来极为吃力。
后来我不再跟风阅读所谓的神作,也把这本书剔除出神作类别。我眼里的神作,不是别人评分有多高,或者那本书有多难,而是它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该领域的底层逻辑,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写出来。
就像投资理财类里,《富爸爸穷爸爸》就是该领域的一本神作,用几个概念就把许多问题和症结讲清楚了,一般识字的人都看得明白。
二、不读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书。别人都说好的书实在太多了,而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他根本没有读过、看到别人说好就跟风推荐。
即使你看到许多人都在推荐同一本书,那本书也写得很好,你也没有必要去读,因为它跟你没有关系,读这样的书是浪费时间。
如果你有大把时间,或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阅读,就不必如此较真。可是你花了不少时间去读一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没多大帮助的书,目的又是什么呢?
读完了之后,你只有一个感受:书读完了。这本书在你的知识体系里便是一个孤零零地存在,过了不久你便忘得一干二净了。
三、产生机会成本。我们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花在这里多一些,花在其他地方就少一些,你读了这本书就不能再读另外一本了,这是机会成本。
假如你不是从事脑科学、人工智能或者认知心理学研究,只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用一周时间读完GEB,不如用心读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你更有用。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读一本书往往抱着一定目的,比如提升演讲水平,或陶冶情操等,都是一种目的。而直接目的则是学以致用,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在工作上,培养成养活自己的技能。
这个技能你读了相关的书才有,读了其他所谓的神作就没有,就如这本GEB,因此我不建议你阅读。
四、你不一定读完。在这本GEB的豆瓣短评中,没有读完却打分的读者为数不少,原因要么是读不下去,要么是读不懂。如果你没有非读完不可的决心,中途放弃大有可能。
读不完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心理打击不小,尤其是一些比较敏感的读者,因为它将成为一个心理疙瘩,以后在遇到类似的大部头时,就不敢读下去了。
不过对于啃过大部头的人来说,就如我以前花了两个月时间逐条读完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这本GEB就算不上厚书,一般都能读完,至于是否读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管是读书,还是做其他事,每个人心里总有那么一道坎,当你跨过之后再回头来看,很多障碍物就变小了。倘若你没有痛苦地啃过一两本厚书,我还是不建议你阅读这本GEB。
不过话又说回来,再难读的书也不过是一本书而已,就像这本GEB,它的阅读难度自然远远小于《芬尼根的守灵夜》,读不懂的话再读几遍,也就懂了。
我的意思是,即使一本豆瓣评分9.4的神作,它跟自己专注的领域没有关系,就不要盲目跟风阅读,它是有阅读成本的,万一读不完便影响了阅读的乐趣,我才不建议你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