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申 | 佛教美术上的仁兽

《造像量度经》也叫《舍利弗问经》,是后托名释迦牟尼佛所作的。据说是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请问释迦佛,如果弟子们想念您,想绘制您的仪容,该怎样画才好呢?于是释迦自己讲述画自己的尺度,各部分比例、色相等等。

图1    造像量度经关于仁兽

蒙古族人乌珠穆沁部公工布查布,自幼是康熙皇帝抚养长大的,精通满蒙藏汉各种语文,又喜读佛书,曾和几位著名的喇嘛学习画佛像和梵塔的尺寸比例。雍正时他任西番学总理,乾隆时又任内阁番蒙译事,从事翻译蒙藏文献工作。

图2     三百佛像尊集

乾隆初年,洮州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来北京,与他谈起藏文本《造像量度经》,建议他将此书翻译为汉文。工布查布也深感没有一本汉文本,绘制中因而常出错误,于是他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将此书翻译成了汉文。

这部经本身并不长,是只讲画释迦佛的,工布查布参考了多种其他经典,又作了一卷《经解》和一卷《续补》,特别是《续补》里,对菩萨、明王,各部鬼怪等样式和造曼荼罗、装藏(佛塔、佛像腹内的装藏物)等都作了详细规定,是一部重要的研究佛教美术的参考书,日本及欧洲还有译本出版。

图3    西藏佛教绘画明鉴

工布查布在《造像量度经》“续补”中论及观音菩萨的度量时,写到八件宝饰及衣服,内中“而以仁兽皮为络腋”, 仁兽是一种类似鹿的动物,因以仁厚著称,又称为义兽。

“续补”说仁兽:

旧作黑鹿皮,未详其义,按仁兽梵云“吉哩斯那萨拉”,华翻黑脊,盖因其毛皮而称之耳。常见西番国岁贡物件,有此兽皮,形似山羊而小,毛短薄,色多微黄,脊毛纯黑色。天性最慈,为人忘己。据使者言,捕时不事猎围,惟二人持兵,寻其栖处,既望见,诈为相斗状,喊声对骂,且作挥兵相击势。此兽见之,以为相害,遂欲解救。奔至隔立二人之间,至死不去,遂得而刺焉。本朝官译名谓之仁兽,其披法,则毛向外,头前尾后,斜披左肩上,以头皮遮着左乳,而将右边后腿皮,从像之背后,由右腋下,挽过至像之前,与右前腿皮,互相交盘缚之。此一件服饰,诸经典未见他像所用,惟独观音及慈氏像有之

即是说,这种动物好像山羊,色多微黄,脊毛纯黑色。天性仁慈,捕捉它时,故意以两人相斗状,喊声对骂,且作挥兵相击势,引出仁兽来劝架,将其诱捕,看来还是人类较之动物为不仁,事涉神异,不足为信。仁兽因以仁厚著称,故也称为义兽。

图4      西藏的小羚羊

从西藏唐喀和雕刻上看到的仁兽有双角和黑脊的皮毛。《造像量度经》续补云其“形似山羊而小,毛短薄,色多微黄,脊毛纯黑皮”,且是西番国所产,如此应是我国青藏地区所产的小羚羊一类的动物,属岁贡北京朝廷的物件 。(图1-4)

在唐代所译的密教经典中称为“翳泥耶鹿王” 或“黑鹿”,在佛教仪轨上,以仁兽皮为络腋,斜披在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肩上,称为络腋,是菩萨的装身具之一。

天竺三藏唐宝思惟译《不空绢索心咒王经》

若画圣观自在菩萨形象之时……身色黄白,首戴华冠,绀发分被两肩前后,……面有三目,以纯白綖交络肩臆,以翳泥耶鹿王皮而复肩上,庄严宝带以系其腰。

又有唐北天竺婆罗门李无陷译《不空绢索陀罗尼经》云

正观世音菩萨形象……作发色如莲华藏,面上三眼,白榖络身,披黑鹿皮,绶带系腰身。

唐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观自在菩萨最胜明王心经》

……左画观自在菩萨,身相白色,虎皮为裙,白颇梨宝以为腰条。以黑鹿皮角络而被住白莲花。

唐不空注 《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青颈观自在菩萨画像法,其像三面当前正面作慈悲凞怡貌,右边作师子面,左边作猪面,首戴宝冠。冠中有化无量寿佛。又有四臂,右第一臂执杖,第二臂执把莲花,左第一执轮,左第二执螺。以虎皮为裙,以黑鹿皮于左膊角络。

宋法贤译《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卷一

不空绢索四面八臂,以虎皮为衣复为络腋,复以鹿皮为天衣。

在早期的汉传佛教经典上,还没有出现仁兽的名称,只有黑鹿皮。按《造像量度经》所记,仁兽之服饰,“诸经典未见他像所用,惟独观音及慈氏菩萨像有之”。即是说,在诸经典上只记载观音菩萨和慈氏菩萨(弥勒),其它的菩萨身上一般不用。

图5    莫高窟14窟内的弥勒菩萨

在我国石窟里,弥勒菩萨被鹿皮的形象可见敦煌莫高窟第14窟(晚唐)主室南壁,其上绘有八大菩萨,内中第4尊弥勒菩萨高束发,冠正中有宝塔,右手托水瓶,左手持念珠,左肩上斜搭鹿皮,是确认无疑的弥勒饰鹿皮形象。(图5)

图6    榆林窟25窟的弥勒菩萨

图6    榆林窟25窟的弥勒菩萨 (1)

此外在安西榆林窟第25窟(晚唐)主室东壁的八大菩萨第6尊弥勒菩萨亦为冠中有宝塔,左手持水瓶,右手持莲枝,左肩斜搭鹿皮。(图6)

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出现的肩搭兽皮的弥勒时代均在晚唐,也正是这些密教经典在初唐译出后一二百年之后不久,河西走廊出现的八大菩萨像的图样应该是来自长安或洛阳,只不过由于会昌的灭佛运动,东西两京的实物均湮没不存了。

以上二例是弥勒菩萨肩搭鹿皮的壁画实例,除此之外,弥勒菩萨肩搭兽皮的汉传佛教雕塑像则极为罕见。

在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关于弥勒的描述也仅记有“冠中有萃堵婆,左手持军持,右手施无畏印,”并没有提及弥勒以鹿皮为饰。

尽管如此,这两例弥勒菩萨都是9世纪左右的晚唐之作,是我国石窟中的最早出现的肩搭兽皮的菩萨像,而早于此两例的肩搭兽皮菩萨像尚未发现。

图7    印度萨尔纳特的弥勒菩萨

弥勒身饰鹿皮的形象,还可追溯到印度,萨尔纳特博物馆的一尊菩萨立像 (7世纪),其冠中饰宝塔,左手持水瓶,右手持念珠,左肩搭鹿皮,应该是印度较早的弥勒菩萨像之例。(图7)

图8    印度阿乌兰嘎巴托石窟第2窟守门者

印度阿乌兰嘎巴托石窟第2窟(5-7世纪)的入口处,还可看到两位守门人。右侧的一位冠中饰化佛,左手持莲,左肩饰兽皮,左侧的菩萨形象大同小异。日本学者认为是观音和金刚手,或者是弥勒和金刚手。(图8)

如果这尊像是弥勒菩萨的话,上述印度和中国早期出现的肩搭兽皮的菩萨 都表现的是弥勒,而肩搭兽皮的观音像的集中出现要晚于弥勒菩萨。

9世纪后,以铜铸造的肩搭兽皮的观音像广泛出现于西北印度的克什米尔、斯瓦特和我国西藏西部,即以金刚乘为立论的密教流行地区。此后更广布于西藏全土乃至蒙古地区和北京等地

图9    斯瓦特的观音菩萨9世纪

图 10    斯瓦特的莲花手菩萨9-10世纪

图11    克什米尔系统的观音菩萨

图12    西藏西部的观音菩萨 (1)

图12    西藏西部的观音菩萨 (2)

图13    古格遗址平央东嘎出土的 莲花手观音

图14    扎达县的传世品莲花手观音

图15    西藏西部的千手观音

图15   西藏西部的千手观音 (1)

图16   明清的各种披兽皮观音 (1)

图16   明清的各种披兽皮观音 (2)

图17    各种形式的弥勒菩萨

例如在 钱德拉.里迪 《喜马拉雅的青铜器 –技术/风格/与选择》一书中著录的多件克什米尔和西藏西部的观音像都可见到肩搭兽皮,近年来古格王国遗址平央东嘎出土的数尊莲花手观音和扎达县的传世品莲花手观音兽皮也是不可或缺的衣饰。(图9-17)

图18    东印度的观音菩萨

图18   东印度的观音菩萨 (1)

但除了西北印度以外,印度的十一面观音像极为罕见,比哈尔邦见到的四臂、六臂和不空绢索观音等以及帕拉王朝的众多密教系观音像上以兽皮为饰的情况却极为罕见。(图18)

应该注意到一个事实,目前我们所见的雕像或唐喀乃至壁画,凡是肩搭兽皮的菩萨像几乎无一例都是观音像,在《造像量度经》中虽然记载弥勒也以兽皮为衣饰,但实例却并不多见,数量上要比观音少得多。从西藏画工们流传的画稿看弥勒菩萨像确实是肩搭兽皮

肩搭兽皮的观音像在中世纪集中出现于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这其中的原因我以为上述诸密教系金刚乘系的经典中,与这些密教经典的译者多是西北印度人出身有关。

《不空绢索心咒王经》的译者宝思惟是克什米尔人,唐长寿二年(693)到洛阳,译出不空绢索等经七部。“宝思惟精乾文(西北印度的梵文),咒术尤攻其妙⑱”

《不空绢索陀罗尼经》,则名言北天竺婆罗门李无焰译,当亦是克什米尔一带出身,圣历三年(700年)在长安译出密教经典。

密教僧不空(705-774)实际上祖籍也是北印度,年青时多年游历长安和洛阳,天宝初年一度到狮子国求法,天宝十二年(753)至十五年(756)在武威翻译了许多密教经典,对河西一带密教的流行,影响甚大。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密教图像也应该考虑不空译出的一系列密教经典的关连。

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些密教经典原文最早出自何地,西北印度流行的肩搭兽皮菩萨像具体是依据哪部经典而来的,但某部经典的翻译,往往和译经者的籍贯和游历地有关,译经僧所携入汉地的佛经,有时就是其家乡流传的原典。此外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就是经典和美术图像往往是互为印证、互相参照的。晚出的后人编篡的密教经典在制订和描述绘制佛像的仪轨时,实际上是参照已经存在和流传的图像而来的。所以,当有时图像与佛经描述一致,有时未必是佛经在前,佛像在后。

据此似可窥知,依据西北印度流传的密教系金刚乘系的经典而制作的肩搭兽皮的观音像在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在10世纪后大量出现于佛教图像上。

不管怎样,在汉藏经典所说的仁兽、翳泥耶鹿、黑鹿等诸名称可以探测不是一种动物,它或许是小羚羊,或许是某种鹿,应该依据信徒的籍贯即当地的物产来解释。

至于为何要将仁兽皮搭在弥勒菩萨或观音菩萨肩上,作为主张不杀生的佛教来说也是不可理解的,这只有在佛教圈子以外才能找到答案。

图19    希腊的狄奥尼索斯

图20  希腊的潘石像

巧合的是,这一饰物还可见于地中海的古希腊时代雕刻上。帕特拉·伯罗奔尼撒出土的丰产之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立像(2世纪后期、大理石,高95厘米,帕特拉考古博物馆藏)即在左肩上斜披着一块山羊皮,那山羊头的造型和兽皮的倾斜的形式与观音或弥勒所披兽皮极为近似。(图19)此外还有希腊神话中的叫做“潘”的快乐而好色的神,也是左肩上斜搭一块兽皮,(图为公元2世纪的大理石雕像 高1.15米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看来在地中海文化中,男神的肩上以兽皮为饰的情况并不乏见。(图20)

狄奥尼索斯是丰产之神和酒神,与佛教的观音或弥勒没有理论上的联系。但这块兽皮饰物恐不是偶然的巧合,古代西北印度即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乃至我国新疆一带,古希腊文化浸润的痕迹随处可见。尽管在犍陀罗石雕上这块兽皮饰物似未曾见到,但与犍陀罗邻近的克什米尔、斯瓦特在10世纪后广泛出现的这个饰物,仍应联系到地中海的狄奥尼索斯神像上。

至于这块饰物流传的途径,可以上述的莲花手菩萨立像所戴的冠得到解释,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菩萨的弯月形宝冠,显然是从伊朗萨珊王朝的冠式而来的,这已有多位学者论证过,可以认为,地中海文化系统的鹿皮饰物和属于西亚系统的宝冠等,通过各种途径而影响到西北印度的佛教文化,至于河西石窟艺术所受到西方的影响已不是新鲜的话题。

图21   榆林窟15窟的八部众

图22    榆林窟25窟的八部众

佛教美术中尚有许多招式是可溯源到地中海的,例如在新疆发现的绢画和莫高窟、榆林窟(晚唐第15窟、25窟)壁画常可见到的头上冠以兽头的勇士,以八部众的阿修罗身份出现。吐蕃民族也流行勇士头冠兽皮的习俗,军队的武官称为“大虫皮”,壁画上的头冠兽头的八部众的形式可能借鉴了吐蕃的勇士习俗,但早于吐蕃时代的唐三彩的天王像头上也可见兽头,看来这习俗的渊源还要向西探寻 。(图21、22)

图23    犍陀罗的金刚力士

据谢明良先生考证,此形象可溯源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勇士赫克里斯(Herasles),其力大无比,手撕狮子皮,以狮头为帽。在古希腊的彩陶文样上其英姿累见不鲜。在犍陀罗的的金刚力士石雕或彩塑上也被冠以兽头帽,其显然是来源于地中海文化,并进而向东出现于唐三彩的天王服饰上。总之无论是吐蕃民族的习俗还是美术,只有追根溯源到地中海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图23)

既然河西石窟中广泛出现的这类兽帽天部众可承认是来自地中海文化,那么菩萨肩搭的兽皮原也是希腊美术的一个细节也是顺理成章的。壁画上的兽头的神像和莫高窟及榆林窟的披兽皮弥勒都出现于9-10世纪左右的晚唐至五代时期,与这个小道具也集中出现于10世纪以后西北印度和与之邻近的西藏西部,时间也大体一致,这其中为何此段时期中西艺术交流如此频繁尚可探讨外,恐怕也和上述一系列出自北天竺僧人所译出的密教经典有关。

注  释:

① 工布查布《造像量度经》附续补,金陵刻经处同治十三年版

②、③ 《嘉兴藏》“过”字函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 明刻本

④、⑥、⑦ 『インドから中国への仏教美術の伝播と発展に関する研究』 宮治昭等名古屋大学 美術史研究室  2001

⑤ 敦煌研究院编《安西榆林窟》文物出版社 1997

⑧ 罗文华 《图像与风格-故宫藏传佛教造像》紫禁城出版社 2002

⑨、⑩『チベット仏教美術』  北村太道著  隆昌堂 1992

⑪『  天空の秘宝 チベット密教美術展』図録  マリリン・M・リー、ロバート・A・F・サーマン監修  朝日新聞社  編集・発行  1997

⑫ Art of the Himalayas   Pratapaditya Pal   Hudson Hills Press  1991

⑬Himalayan Bronzes   Chandra L. Reedy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1997

⑭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 David Weldon and Jane Casey Singer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1999

⑮霍巍 李永宪 《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⑯『仏教学入門』 宮治昭著  春秋社 2004

⑰噶庆.洛桑彭措 《藏传佛教唐卡绘画明鉴》民族出版社 1993

⑱吕福建  《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⑲中国国家博物馆 希腊共和国文化部《古代希腊:人与神》展览图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⑳谢明良  “古希腊美术的东渐”《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5卷第7期 199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