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官庄:余氏“孝廉文化之花”灿烂绽放
尘寰哪晓蓬莱境,到此方知即是仙。
在安庆市潜山县的东北角,有一座千年古镇——官庄镇,位于桐城、岳西、舒城三县交界处。这里天空湛蓝,群山如黛,自然环境优美宜人;这里民风淳朴,社会稳定,人文环境文明和谐。也正是在这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余氏家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才俊。
官庄始于宋代,时为官署所在,故有此名。说到古镇官庄,人们不得不提及官庄“余姓”,因为余姓在这里不仅是大姓,而且古今有史料和文献记载的名人就有20多位。元初进士余良辅任南阳太守,离任后定居于此,其后裔繁衍绵茂,蔚为大族,文脉绵延。
“余氏祠堂”已有200余年历史,由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五世同堂”镌刻在祠堂正门之上。祠堂四进三间格局,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更有两侧对称天井,以正堂和两侧房屋的房檐相连,名曰“四水归堂”。
“德馨庄”是一处雕梁画栋的古建筑,门前有一棵4人合抱的千年银杏树,树下有石桌石凳。据史料记载,余文章就出生在这里,出生刚满月,父亲病逝,母亲独身抚孤,文章成人后,以孝敬孀母为第一要事,母亲老病,他与妻子日夜陪侍,亲制汤药,数年如一日,毫不懈怠。诚孝闻声远近,乡人倍受感化,邻里相助,敬老抚幼,友爱兄弟,和睦相处,蔚然成风。县令多次嘉奖,并将其孝行事迹载入县志“孝友传”。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余文章87岁,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处。县令奏报朝庭,乾隆乃赏赐“五世同堂”匾额,隔3年又赐“七叶衍祥”匾额。如今,匾额虽有些斑驳,但乾隆手书遒劲有力,乾隆二字清晰可见,记载着昔日的荣光。
走进德馨庄,让人惊叹的是高悬在五世堂宗祠东厢后厅的《余氏家规》。家规用匾额制成,采用古体竖排,与其它设置陈列一起,构成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整个祠堂的古色古香相映成趣。“……我祖敦行礼让孝友成家,子孙不同,一本礼仪亲爱。毋致同室操戈,尚忘大义,执气争论,一鸣祠首务必准情,秉公核理剖释。若与外姓争讼,其曲在我,必要湻湻规诫,以服他人,至我家理直,犹必让人三分,如真正受曲,投鸣祠首,毋得推诿,视同秦越。”等十六条为人处事之道。
十六条《家规》,看似都是繁文缛节、萝糠细米,却处处蕴含着孝廉理念,也谆谆教诲着族人为人正直,做人清廉。如家规的第二条,说的是祠堂要保持整洁肃静,为保障祖先亡灵得到安息,禁止嘈杂,委派专人管理打扫,若有怠慢将对主事人和年度值班者进行问责。更值得一提的是,家规中的每一款条文,都对“值年”者、“祠首”提出较高要求,这非常吻合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正人先正己”、“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行为准则。
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许多家训都要求子弟继承本家族的清白家风,“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虽然像前面提及的余氏那样的大家庭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显然有利于人们优良品德的形成。余氏后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余氏家规、家训。
现任官庄镇官庄村党总支书记余七四说:“我作为余氏后裔,从小受家庭熏陶,在工作中按家规要求和准责,争做一面镜子,勤俭节约、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全力为百姓服务”。余家媳妇张小莉说:“从我嫁到余家,长辈们常常向我解读'敦孝友、尚敦睦、敬师尊、务本业、端品行’,每听一次都深受教育,我也将这种美德作为我人生的明镜”。
世代相传的家规民风,积淀深厚的孝廉文化底蕴,让这个千年古镇成了传递孝友文化的纽带、传承大公无私精神的桥梁,也成了经济发展的热土、美好乡村的典范。2017年,官庄镇荣获省级文明村镇,官庄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村,平峰村、金城村荣获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家风正则民风纯,民风纯则社会清。余氏家风,凝聚的是对族人的深爱和敬仰,她将薪火相传,涓流成溪,汇流成社会至诚之爱。
一、六安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