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课堂:词的写法【总第485期】

[开心杂志社文化下基层·国艺讲堂国学诗词班]

欧阳滋生

的反衬对比写法

大家、名家往往善于运用,生发关系,情景浑融: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下阕:句句写景,句句景中寓情

写离别相思之愁苦。第一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凄楚景,与人的情感基调一致,属正面渲染、烘托,菊何能“愁”烟,何能“泣”露,主观情感移于物也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妙句,既正面渲染,也反向对比。燕子何以走?秋来了,罗幕轻寒,燕子不堪,故去。

以燕子飞去,衬托罗幕之寒,罗幕之寒,更渲染女主人公独居之凄凉,这是正面衬托。

另,燕子“双飞”而去,“双飞”与主人公之“独居”,则形成反向对比,加深了主人公的离愁相思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明月多情还是无情?

主人公如此独居愁苦,明月则如此多情,与之相伴,这样处理,就使景与情之间生发了关系。

作者更高明,以反向对比来写。

明月入户并非多情,反而更加无情,因它不谙主人公离恨之苦,只知道一夜到晓穿入庭户,扰得主人公更加愁苦。

——以月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

欧阳修《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以现景思旧境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以眼前思未来之境

写友人离别恨,是伤情。但写的是乐景,“今年花胜去年红”,花开得好,偏偏不能尽兴游赏。这种“乐景”对比现在的“离别”,造成遗憾。

作者再进一笔,“可惜明年花更好”,明年的花还要好,那便是想聚在一起欣赏都不可得了。

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而且越到后面越递进一步去写,收到了极佳效果。

HELLO SUMMER

—— 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

诗词重比兴

龙榆生:比兴手法,总不外乎情和景,外景和内心的恰相融会,或后先激射,或神光离合,要以言近旨远、含蕴无尽为最富于感染力。

情内,景外。情景关系,或  心与物关系,既有正反关系,也有先后关系。

方法—— 叶嘉莹说:

'心’与'物’间相互作用孰先孰后 ?

兴 的作用大多是 '物’ 的触引在先 ,而'心’的情意之感发在后。

比的作用, 大多是已有心的情意在先,而借比为'物’来表达则在后。”

“兴”往往是景在先,情在后,由外景触发内情;“比”是情在先,景在后,由已有的情借助外“物”来作比。

先景后情

由景及物,外物之状触发内心情感之动,二者相融相会,妙合而成。

此法由景及情,使情景相融,关键在于生发关系。

龙榆生:触景生情……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看例:

鹧鸪天 · 初春

迎面微寒岸柳风,晴光旎丽雪消融。东君巧剪三川绿,暖日轻描数点红。

鱼戏水,草舒容,黄莺穿树燕鸣空。裁来春色和成墨,泼向千田万岭中。

少见情感,凑景,从头到尾写景,几乎把初春之景罗列了。

创作时缺乏情感酝酿和构思,没有情感需要,偏要去创作,写景就叠景。

拟人手法,但有问题:        “东君巧剪三川绿”,把三川绿色,想象成东君(春神)裁剪而成,拟人本身没硬伤,但伤于纤巧浅薄,诗味不厚,情致不深    “暖日轻描数点红”,有硬伤。“红”应该是指花朵。但暖日如何能描出红色的花朵呢?

“鱼戏水”汉乐府“鱼戏莲叶间”,“草舒容”“舒容”短语有讲究。

春天花朵开了,柳条发芽,变得柔软、舒展,可用“舒容”。古人创作,基本以“舒容”形容花、柳,王之道“雪霁柳舒容”,谭胜祖“花柳舒容叶叶宽”。但用“舒容”形容草,经不起推敲。

——措辞的严谨性问题

“裁来春色和成墨,泼向千田万岭中”,不严谨。说(东君)裁一片春色,并将之和成墨,然后泼向千田万岭。感觉东君像画家。

思路有逻辑硬伤:说东君“裁来春色”没问题,但是他又怎么能把“裁来的春色”进一步“和成墨”呢?又怎么进一步泼向人间?不管你怎么拟人,这个思路是大有问题的。

HELLO SUMMER

—— 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

关于拟人法

“拟人”是现代人的说法,古人写诗词没有“拟人”一说。

古人在诗词中描摹、刻画物之情态,有些句子,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像拟人。但在古人那里,这种描摹、刻画,遣词用语是很考究的。不像今人随便乱用拟人,结果经不起推敲,导致不通。

花绽开花瓣,像人开笑颜,因此古人用“笑”形容花。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李白“园花笑芳年”等    但草生长的状态,用“笑”形容就不合适。古人用“笑”形容花,那么用“哭”形容花合适吗?因为花不可能哭。也几乎看不到古人在诗词里形容花在哭?

但“猿”的叫声很悲哀,就可以用“哭”形容,像杜甫的“殊方日落玄猿哭”

而花朵,如果花瓣上沾着晶莹的露珠或雨水,把它比作花的“眼泪”则是可以的。

杜甫:感时花溅泪

故“拟人”不可乱用,不要强行赋予外物情感,而要分析是否合理。而且“拟人”不可过于取巧,而显得尖巧浮薄,还要注意诗味的醇厚与诗意的深挚、纯正。

相见欢·重阳

一秋淮水微凉。桂花香。群雁匆匆辞别、又重阳。

人满满。家暖暖。喜洋洋。祈福琼浆献上、敬爹娘。

上阕景,下阕情

但仔细看内容就会发现,上阕的景与下阕情,几乎无关系。

HELLO SUMMER

—— 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

忌讳 情景没发生关系

上阕写“淮水凉”、“桂花香”、“大雁飞”之景,与下阕的“人满满。家暖暖。喜洋洋”这种人物活动及情语,有何关系呢?

讲“先景后情”,是要触景生情,情因景而生,景为情而设,二者之间要生发关系,水乳交融,统一在全词里。

词所抒之情是美好之情。但上阕写景罗列,“淮水微凉”有几分秋日的萧瑟,“桂花香”则是美好,“群雁辞别”则令人惆怅。一会儿衰飒,一会儿美好,与下阕的美好之情,完全断裂。整首词,生生割裂成两部分,没有贯穿起来。

今人填词,尤其双调,往往前半写景,成为僵硬的景物罗列。

晏几道的《思远人》上阕

古人往往以人物活动或抒情之语斡旋其间,使写景之语不至于空洞虚泛,也避免了罗列之弊。

意链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正面衬托法在词中更常见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开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被贬郴州,心境迷茫、痛苦、无助,写出来的景:

楼台被雾色笼罩,他用“失”字;

月光朦胧,渡口若隐若现,用一“迷”字。

——从这样的景语勾勒、渲染中,可看出作者那种失落、迷惘的心绪

柳永《雨霖铃》

开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几句写景极好,衬托人物情感极有作用。寒蝉,只一个意象,秋天的蝉,加“凄切”二字,就饱含感情了。

蝉声无所谓凄切。而柳永当离别之际,内心是凄切的,听着蝉声,似乎就是凄切的。于是“寒蝉凄切”四字,便是景中有情。寒蝉是客观之物,凄切,便带了作者主观的感觉。

接下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亭的意象,暗示离别,所谓“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是古人送别之地。

长亭送别,骤雨袭来,可以停留一下。可骤雨终还是停歇了,人终要离去。因而这里面就隐隐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因此,开头句句写景,却句句含情。

HELLO SUMMER

—— 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

反向对比

当外在景物的状态与人的情感基调相冲突、不一致,在填词中可采取反衬对比的写法:或以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或以衰败之景反衬喜乐之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采取反衬对比法,不是生硬地冲突、对比,而须注意景情间的浑融。

最主要的,我们在写景与抒情之间,善于巧妙地生发关系,使情景自然地结合起,而不是外在的拼合。

点绛唇·除夕

火树银花,玉壶光转穿朱户。鼓乐声处,彻夜狮龙舞。

佳节团圆,又是空巢渡。愁思苦,几时相聚,待等春来露。

词上阕写景,是美好之景;下阕抒情,是写哀情。

作者构思,以乐景写哀情,达到一倍增其哀的效果。下阕开端“佳节团圆,又是空巢渡”,以除夕团圆佳节的美好,反衬“空巢”之哀,继而写家人分离之苦,看起来手法是好,也善于将情与景生发关系。

这首词,景语刻画问题:

“火树银花”出自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原诗写元宵之景,非除夕。元宵是灯节,“火树银花”形容元宵更合适,形容除夕不恰当。

“玉壶光转穿朱户”问题更大。“玉壶光转”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穿朱户”出自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辛词也写元宵之景,非除夕景。“玉壶光转”形容皎洁的月光

晏殊的“穿朱户”指月光穿过朱户。

“玉壶光转穿朱户”是写月光,穿过朱户。但题是“除夕”,连月亮的影子都没有,违背基本事实。

写除夕,3处引用古人写元宵的名句,不合适。

如此填词,连基本的景语刻画都存在问题。

至于借景抒情,无论是正面衬托还是反向对比,都是立不住脚的。

杜甫如何运用反向对比法

《宿青草湖》尾联: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杜甫南来青草湖,湖雁见人南来,偏偏故意往北飞去。

其实,初春大雁北征乃是迁徙习惯。但作者用一“故”字,这种口吻极有意思,形成强烈的对比。

家在北方,朝廷在北方,偏往南漂泊。

大雁能向北飞行,可见人不如雁。大雁向北飞行也就算了,且是“双双起”,成双成对向北飞。

是“人来故北征”,见“我”来了,故意北飞。刺激作者?故意跟作者过不去。这种口吻,折射出自己漂泊南方的无奈与惆怅。

只不过在表达上,将这种无奈与惆怅,转变为对湖雁的埋怨与嗔怪。

本身,大雁北征,与作者向南漂泊,是相反的状态。

但他在表达上,巧妙地生发关系,写成“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就把自然之物的状态,与人的情感状态浑融一起,使句子充满妙趣。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谭五昌  郑允钦  张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辑:念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