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是什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上一段提到了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接受九锡,今天咱们插一段对于九锡的介绍。
一说九锡,好多人认为这个“锡”应该读“西”的音,但这样就不好解释了,九种锡制的东西?问题它不是啊,所以解释不通。
一开始我也念“西”的音,但后来我查到,这个“锡”字并不念“西”的音,它其实是一个通假字,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写字的时候突然忘了这个字怎么写,找一个同音的或者字形差不多的来代替,也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写作和传播就是靠手抄,如果写书的人就错了,后面就一直错下去了,久而久之,也纠正不了了,于是为了给古圣先贤圆圆面子,就专门为这类字起了个名字叫通假字。如果现代人再写错别字……那就叫错别字,有了标准的印刷本书籍,你还能错,那就是您自己的事情了。
所以这里九锡的“锡”字其实应该是通“赐”字,也就是要表达“赐”字的意思。所以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九赐,但多少年下来,一直用那个“锡”字,为了准确表达意思,这个“锡”字读“赐”的音。
这就好解释了,九锡就是皇帝赐给立了大功的功臣,特别是官位爵位已经几乎升到顶端,不可能再升了的情况下,赐给这样的大臣九种礼仪仪仗器具,表示这个大臣的地位超过其他文武官员。那么这九种器具是什么?下面咱们一一说来:
第一是车马,指的是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黄马八匹。大辂指的是金色的车,戎辂指的是兵车,大概相当于可以坐着金色的车出行,前面有警车开道,那会儿没有警车这个概念,就用军车开道。玄牡是指黑色的马,一驷是四匹马,二驷是八匹马,就是指拉车的马配八匹黑的八匹黄的。
第二是衣服,衮冕之服,赤舄副焉。衮冕的“衮”指称王的人穿的衣服;冕是指冕旒冠,就是我们看电视剧里,皇帝或者诸侯王带的那种前后垂着一串串珠子的那种帽子。这都是王者的衣服,一般人穿叫做僭越,直接拉出去就砍了。赤舄是指红色的鞋,汉朝尚红色,红色是帝王专用颜色,别人不能用,就跟明清时期黄色是皇家专用颜色,别人用了就掉脑袋一样。红鞋是一般人不能穿的,被赐予穿红鞋的资格,也是极大的荣耀。
第三是乐悬,指的是他们家吃饭聚会,办party可以使用专门为王者演奏的音乐。
第四是朱户,就是他们家大门上可以使用红色的漆,这个和红鞋是一个道理。
第五是纳陛,这个“陛”指的是台阶,影视剧里总称皇帝为陛下,就是说我在您的台阶之下,是对皇帝的一种尊称。这里的“陛”是指皇上宫殿的专用台阶,一般官员是不能走这个台阶的,他可以走,也算是特殊荣耀。
第六是虎贲,虎贲是指勇猛的战士,这里给他配备虎贲三百人,就是他可以有自己的专用警卫营。
第七是斧钺,这里的斧钺都是礼仪用具,不当兵器用。形状也差不多,钺也就是长柄大斧,细分的话也有点区别,钺在斧头上出尖,斧没有。
第八是弓矢,即彤弓一,彤矢百。就是他可以拥有一张红色的弓,一百支红色的箭,特殊之处还是在这个红色上。
第九是秬鬯圭瓒,秬指黑色,鬯指香气浓郁的酒。秬鬯一卣,卣是指樽,当时的酒器。圭瓒是指祭祀用的玉器。就是给他一坛黑色的香酒,和祭祀用的玉器。注意,那个酒也不是让你喝的,您别那么没出息。这一项都是说高档次的祭祀用具,就是让他死去的先人也跟着他沾光。
这就是九锡,虽然没什么实际意义,但历史上很多君王都不愿意把这套东西赐给大臣。大部分被赐予九锡的大臣都不是皇上主动要给的,是被这个大臣以及他后面无数拍马屁的逼得没办法了,才赐予的。而一般被赐予这套东西的大臣,基本上都惦着把皇上弄下去,自己接班。第一个接受九锡的就是著名的王莽,下一个就是曹操,曹操自己都没有当皇上,但他表明想当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完成最后一步,司马昭也是这个意思。再往后,凡是把皇上扒拉下去自己干的权臣,绝大多数都有过接受九锡这一出,他们包括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五胡乱华时前赵的石勒和石虎,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当然也有那个玩砸了的,比如西晋八王之乱里面的赵王司马伦,刚当上皇帝就被人家灭了。再比如东晋的玄桓,称帝之后也很快玩完。还有在南北朝叛来叛去的侯景,逼皇上退位之后,自己没干几天也完了。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也受过九锡,不过他也很快被大唐灭了。
还有几个特殊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孙权帮了曹魏的忙,曹魏封他为吴王,七年之后,他脱离曹魏附属的地位,自己称帝,当初赐给他的九锡也就不作数了。有意思的是,后来辽东的公孙渊反叛魏国,觉得自己太过孤立,就派人漂洋过海,到吴国寻求帮助。孙权很高兴,觉得在辽东收个小弟也不错,美国不还有阿拉斯加一块飞地呢吗?对了,他那个年代还没这事呢。不过这不妨碍孙权很高兴地派人过海封公孙渊为王,赐给他九锡,但使臣刚到,公孙渊翻脸不认人,把使臣杀了,九锡也不要,等于是狠狠给了孙权一个大嘴巴。
公孙渊算是拒绝九锡了,除了他以外,三国年间还有两位拒绝九锡的待遇,这两个人是谁?后面两段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