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读书H5无推广下300万参与,明知是套路为什么却总是有效?
体验完这支H5,其实很容易看出来,这就是一支套用了另一种形式的“测试类”H5。用户一共需要回答6道二选一的选择题,系统从而按照既定逻辑给我结果,最终用不同的书对每个人进行性格描述。
这个H5的确非常套路,这和之前刷屏过的很多H5都是一样的内核,你甚至可以说他是“新瓶装旧酒”。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明知是套路,却总是有效呢?这支H5足以刷屏的原因在哪?
第一,这个“新瓶”的确够华丽。普通的测试类H5,可能是比较直接的让用户回答若干个问题,从而进行逻辑判断,亚马逊这支H5全程采用第一视角,跟用户一起进入一个神奇的图书馆进行“冒险”,在视觉呈现上可以说做的很棒,这也是不少人的第一感觉,也是愿意分享的最基础条件,首先它的壳是一个制作精良的壳。
第二,植入了亚马逊的特殊细节优势。我看到很多人在分享的时候提到这几道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这其中也隐藏了不少小心机,比如第一题中的两幅画,一副是梵高的少女画像,另一副是达利最著名的《永远的记忆》。
再比如第四题两张明信片,很多人说写的很好的的文案,其实一句来着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另一句来自夏目漱石在学校当英文老师的时给学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译,意为“我爱你”。
这种细节梗,可以认为是亚马逊在这支H5中埋下的彩蛋,既和自己的业务内容挂钩,又能增加内容本身的趣味性。
第三,参与感,与“我”有关。我认为这一点是最近很多H5虽然很套路,但依然能够百试不爽的刷屏的最重要原因,比如新年期间的“汪年全家福”,最近网易的“睡姿大比拼”,还有之前的草莓音乐节H5,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有DIY的部分,与每个用户相关,甚至都有足够的个性化。
草莓音乐节H5中,用户UGC作品
这是90后的特征,要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的东西,才会有分享的欲望和可能。亚马逊H5最后的结果是用一本书来预测每一个参与的用户,至于准与不准,其实早已不重要了,因为每一个结果都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与每个人相关,那就足够有动力分享了。品牌们之后尝试H5的话,可以多思考这个逻辑,往往小投入能收获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