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得丰:湘西南农事(莳田篇)
湘西南农事(莳田篇)
魏得丰
莳田是一首古老而又现代的民歌 ,从千百年前开始在中国乡村大地传唱 ,一直到现在仍然长盛不衰。
每年立夏前后 ,沉睡了大半个冬季的湘西南农村 ,经过春姑娘一双巧手的轻拢慢捻,山变绿了,水变绿了,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也变得绿油油的。在这片绿的海洋中,只有那平整过后宽宽窄窄、长长短短、方方圆圆的水田是白茫茫的。这一片一片白茫茫的水田就是农民演唱莳田这首民歌的舞台。
莳田前要先扯好禾秧。第一天下田扯禾秧叫“开秧门”,听老一辈人讲,以前开秧门是要办酒席祀天地敬神灵的。
从开秧门到莳完田 ,吃什么东西也有讲究 ,第一不能吃油豆腐 ,据说吃了油豆腐莳起田来禾秧会莳不稳 ,尽浮兜……现在酒席是不办了 ,但莳田时不吃油豆腐的习俗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开秧门”是莳田的过门曲 ,开了秧门 ,莳田这首歌就算正式开唱啦。
集体化时期 ,无论莳早稻还是晚稻,都是“生产队大合唱”,男女老少披挂上阵 ,那情景至今让人难忘。
早晨 ,天刚擦亮 ,在队长一声一声的出工哨声催促下 ,大家都匆匆赶到秧田扯禾秧。早饭后出工时 ,年纪大的和个别手脚慢的继续去秧田扯禾秧 ,中年男人除要去犁田的外 ,一人一担畚箕去秧田挑禾秧。年轻的媳妇 、姑娘和小伙子就是莳田这出戏的主角。
莳田的队伍一路嘻嘻哈哈走到田边后 ,并不会急于下田 ,而是要先找一个空阔的地方去“扯勾”—— 决定下田的次序。
最常见的“勾”是小石块 ,由一个人用石块或土疙瘩在用来做“勾”的小石块上划上1,2,3…… ,然后把石块翻转覆在地上,由大家随意捡起。各人捡的石块上的数字就是下田的次序。扯勾定下来的次序一般不得随便变动 ,这是规矩。当然也有些关系好的姐妹或心中有那么点意思的男女会千方百计在下田之前把两个人调在一起 ,只要调换的双方都愿意 ,大家也不会有意见 ,顶多打趣几句。次序确定好 ,挑禾秧的人也把禾秧挑来了。于是扯到“1”号“勾”的人就在大家的推搡下扎好裤脚 ,挽好衣袖走下田去 ,弯腰拾一把禾秧在水中荡几下交到左手 ,再用右手轻轻往水中一点 ,一兜禾就精神抖擞地直立在田中。田塍上推搡声还没断 ,水田里已绿了小半行。“2”号“勾”见状 ,不用人叫 ,主动走下田去拾起禾秧就 以“1”号莳的那一行为参照跟着莳过去……这样依次一人一行莳过去 ,莳到那头田塍边 ,迅速爬上田塍又从另一边下田往这边莳。一溜人来回穿梭般莳过来莳过去 ,白茫茫的水田里很快绿了一大片。
由于莳田的人手脚有快有慢 ,莳得快的一路莳过去自然被莳得慢的阻挡。这时莳得快的会乘机直起腰歇口气 ,嘴里则连声喊:快点 ,快点 ,后面的莳过来啦”。莳得慢的赶紧手脚并用 ,莳个不停。如果两个人是有点意思的男女或关系好的姐妹,莳得快的就会乘旁人不注意时顺手在莳得慢的那行莳上几兜。莳到兴头上 ,后面的催得紧了 ,莳得快的便不再直腰 ,只是用手去拍打莳得慢者的腿脚催促。少妇或姑娘身边的男子总想乘机在她们的腿脚上过下手瘾 ,但这样的机会很少 ,因为女的大都比男的莳得快 ,倒是往回莳的时候女的报复男的次数多些。男的没法 ,只好有意无意地在水中打两个趔趄 ,让田里的浊水溅到女的身上替自己出口气。傍晚的时候 ,大家都急于莳完早点回家 ,场面更加动人。谁的手脚稍慢一点 ,后面的人就都得停顿下来 ,于是手掌一路拍过去 ,有时手掌拍低了 ,人家的脚没拍到 ,反而把自己溅了一身水 ,田里顿时充满戏谑声和笑声。
田里的禾秧莳完了而挑禾秧的又接不上茬的空隙 ,是莳田时难得的惬意时刻。大伙儿手忙脚乱地把自己手中的禾秧莳完,一个一个连脚都来不及洗就爬上田塍。田塍上早已有许多男男女女或坐或卧或倚在一起,大家一边揉着酸腿痛腰,一边互相用黄色笑话或黑色幽默打趣。长长的田塍上很快流淌出一串一串的欢笑声、起哄声和善意的叫骂声。片刻的憩息后挑禾秧的把禾秧送来了,大家便又一个个跳下田去……
斗转星移 ,现在莳田早已由“生产队大合唱”改为“家庭组合唱”了 ,特别是很多地方还用插秧机代替了人工莳田 ,一阵机器轰鸣过后 ,田里就绿上了一大片。人们在不用为莳田累得腰酸腿痛的同时 ,也把莳田的乐趣遗落在撒满化肥的水田里了。
【作者简介】横冲老农魏得丰,律师,文学爱好者,以法律服务为业,以舞文弄墨为乐,无青云之大志,有田园之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