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家教 天才特训 第32讲 错误
第32讲 错误
天才特训营内,有咨客在咨询,教授在讲,大家在听。
一位父亲问:孩子为什么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呢?
教授说: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探索真理的过程。
母亲说:他爸总是纠正孩子的错误。
父亲说:为了让孩子尽量少犯点错误。
教授说: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这种机会,轻易的包办代替,甚至粗暴的否定,不仅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不让孩子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绪体验,还会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锁闭,泯灭天性。
父亲说:那孩子离家出走是怎么回事呢?
教授说:如果你的孩子离家出走了,作为父母应深入地去思考和了解,孩子为什么有温暖的家不住,而要到外面去过有一餐没一顿的生活?
母亲说:孩子很笨该怎么办呢?
教授说:同样一件事情,当我们换一种心情,痛苦便会减轻,烦恼也会慢慢消除。
母亲说:这与孩子笨有关系吗?
教授说:放下烦恼和痛苦,用喜欢的心境与孩子相处,和孩子良好的互帮互助。
母亲说:这能起什么作用吗?
教授说:这时,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孩子一点都不笨。
父亲说:那孩子学习、做事都不积极主动怎么办呢?
教授说:当他被友好地接纳,被支持、肯定和欣赏,他就自然会积极主动,就会以良好的言行获取父母更多的欢心。
父亲说:学习也会积极主动吗?
教授说:到此时,孩子的问题都自然的迎刃而解,我们也就不必再担心了。
父亲说:那孩子犯了错以后,父母该怎么办呢?
教授说:孩子犯错误后,有一种怕别人看不起的心态,这种心理状态成人也有,并不特殊,只是孩子更难承受,这就需要父母关心和理解。
母亲说:怎么关心和理解呢?
教授说:天下父母为孩子的问题而操心和烦恼者十有八、九,其实,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改错,更要允许孩子自己摸索,让孩子逐步承受挫折,让孩子自己积累经验;父母只要扮演好拉拉队的角色,在一旁喝彩助威加欣赏就够了。
坐在一边的男士插话说:孩子任性该怎么办?
教授说:父母很多时候为孩子的任性而发愁,其实,孩子的任性表现是一种心理需求。
男士说:心理需求?怎么讲呢?
教授说:孩子在生活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哪些事物对自己有利、有害或者有益,仅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情绪参与。
坐在一边的女士说:哦!原来是这样啊!
教授说:可父母多以成人的思维结果去考虑孩子的参与,甚至干预,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结果就造成了很多误会。
男青年插话说:这就是代沟啊!
女青年指着男青年说:我俩还有代沟呢!别说是父母跟孩子了。(大家笑)
教授说:其实,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需求心理,是一种心理需求的好奇。
父亲说:哦!这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啊!
教授说:当孩子这种需求心理得不到安慰,就自然会与父母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以离家出走来相逼,以绝食、自杀来威胁,不达到目的绝不后退。
孕妇说:孩子也有孩子的办法吗!
教授说:孩子最初的任性,实际上只是独立自主的需求。什么事情都想亲自体会,一切事物都想弄个透彻,搞个究竟,这原本是好事。
母亲说:细想想,也真的是好事呀!
教授说:但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心理,表现出来的言行往往会不合实际。
父亲说:那可该怎么办呢?
教授说:父母对此,既不可以包办代替,也不可断然拒绝,应帮助孩子去适当的体验,又要保证不出问题;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
男士说:越来越严重?
教授说:孩子的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与父母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就在于父母初始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老师说: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
女士说:那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教授说:人生有两个最需要适应和调整的阶段——就是中年和青少年时期。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看看,你现在就是重点时期。(大家笑)
男青年说:彼此彼此,你更是重点时期呀!(大家又笑)
男士笑着说:其实,我们更是重点时期。
教授说: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家庭等沉重的负担都得承受。
孕妇说:年轻人也不容易。
教授说:青少年,心生巨变,几乎天天都要面对新的世界,学习新知识,接收新信息,直搞的心身疲惫。
女士说:家家有本念难念的经啊!
教授说:如果父母三、四十岁年纪,而孩子正处于十几岁;那么,这时就是家庭最不安宁、危机四起的时期。
男士说:有时候真的让父母无所适从。
教授说:这时的父母,首先要读懂自己,同时要认识孩子的特性。
父亲说:认识孩子的什么特性呢?
教授说:你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一样就不是你的孩子;所以,要认可孩子的一切,不要跟别的孩子比较,更不要因比较而指责。
女青年说:就像人们说的,这个世间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
男青年说: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孩子。
女青年说:所以,没有可比性。
男青年说:我就是我。
教授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即重点要放在家长的自身修养上,而不在于对孩子的如何管教上。
女士说: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呗!
教授说:教子之道贵以德。道德的发展,要在心态上做文章。
孕妇说: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教授说:孩子最现实,最注重好的结果。
父亲说:什么是好的结果呢?
教授说:好的结果的标准当然是道德,而道德则来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吗!
女士说:而榜样的力量又是无穷的呀!
男士说:最关键的是这个榜样怎么做。
教授说:比如,家里来人,带来个儿童,父母可能会让孩子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儿,结果孩子不肯,这时我们以为孩子自私,其实不是,而是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没有别人;所以,不是孩子没有博爱之心,而是孩子现在还不懂得什么是博爱。
父亲说:哦!看来很多时候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老师说:因此,不要对孩子无端的责怪。
教授说:另外,父母当着来人面的言行,可能只是为了应酬或讨好,与平日里的言行不符;而孩子最初还没学会说谎和作假的本领,所以,对这些他就很难搞懂。
男青年说:父母需要真诚。
女青年说:需要言行一致。
孕妇说:需要人前与人后一致。
教授说:故,孩子的道德行为全在于父母日常潜移默化的教养。
女士说:看来日常的生活就体现道德呀!
教授说: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树,开什么花,结什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