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121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往事与随想》

  俄国思想家、作家赫尔岑在流亡期间创作的一部包括日记、书信、随笔、政论和杂感的长篇回忆录,全书共7卷。这是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广,文笔也生动活泼。

  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当时资产阶级政权对人民的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从王公大臣到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他把他们都写进了这部回忆录里,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流亡欧洲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他也作为历史见证人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书中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解放运动的许多历史人物(马志尼、加里波第、科苏特、蒲鲁东、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罗伯特·欧文、雨果、密茨凯维奇等)、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别林斯基、恰达耶夫和许多十二月党人)。赫尔岑的人物画像从来不着重外表,他总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或细节,在适当的场合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时寥寥数笔,便能使人物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作者并不是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站在维护进步事业的高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它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进步社会思想的热情探索。在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1812年4月6日—1870年1月21日):

  俄国思想家、作家、革命家,被称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1812年4月6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富裕的官僚贵族家庭,1870年1月21日病逝于法国巴黎。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其间,他和朋友奥加辽夫一起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和共和政体思想。1833年大学毕业后,曾计划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狱未实现。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长达6年的流放期间,他目睹外省官场的腐败和广大劳动者的苦难生活,进一步加深了对农奴制罪恶的认识。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他坚持研究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写了《科学上的一知半解》《自然科学研究通信》等哲学著作,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限的。意识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他宣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宣扬“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当时在彼得堡的别林斯基齐名,成了俄国进步思想界领袖。

  赫尔岑于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中篇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札记》带自传性质。40年代中后期,他在别林斯基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接连发表3部小说。其中的长篇小说《谁之罪》通过3位主人公的不同身世、经历和社会关系的描写,清楚地表明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两部是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这3部作品显示了赫尔岑卓越的艺术才能,主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立场鲜明却又不给人以说教之感,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成熟的艺术技巧,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1847年初,赫尔岑携家流亡欧洲,大部分时间住在英国和法国。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他对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感到失望,转而寄希望于日益高涨的俄国农民斗争,认为俄国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况下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这又为其后来的农业民粹主义奠定了基础。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过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1853年他在伦敦建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后又和奥加辽夫一起在那里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资料,宣传打倒地主、解放农民的民主思想。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到了1870年,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下第一国际的积极活动,他又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未来社会的希望。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关键词:外国文学    随笔集    俄罗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