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给大编导上基础课

影视评论


小人物给大编导上基础课

/墨吟

(一)

何为“起义”?

图: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海报

“起义”不是一个中性词,它具有鲜明的从属性。

处于战争状态的甲、乙双方,若甲方成员单独或率部倒戈投向乙方,他们自称“起义”,乙方也称之为“起义”。甲方则断然不会说这是“起义”,而必称之为“叛变”、“哗变”或“投敌”。

因此,当我们在欣赏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时候,几次看到蒋经国向其父亲蒋介石汇报战况,把蒋军某部投向共产党说成是“起义”,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这怎么可能呢?

(二)

 

图2:电视剧《水浒传》海报

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贾氏并称水浒四大淫妇。电视剧《水浒传》写潘金莲、阎婆惜浓墨重彩,忠于原著,基本到位;写潘巧云、贾氏则蜻蜓点水,抛开原著,随意涂抹,遂成败笔。

败笔之一:原著写潘巧云、裴如海通奸,成事于庙堂之内;现改为在潘巧云卧室,恰被鼓上蚤时迁行窃时无意窥见。编导是否知道,时迁也是梁山一条好汉,本与杨雄相识,且有救命之恩,他怎么可能到恩人杨雄家里偷东西?

败笔之二:原著写石秀设计,让杨雄将潘巧云、迎儿引上翠屏山,当着杨雄的面揭露潘、裴奸情真相;现改为石秀亲自将潘巧云绑架上山,并且把重要证人迎儿也省略了。编导是否知道,石秀是精细、乖巧之人,在杨雄未明真相之前,如何肯做如此卤莽之事?

败笔之三:原著写潘巧云在人证、物证面前,被迫向杨雄吐露奸情,恳求杨雄饶恕;现改为潘巧云视死如归,甘愿为裴如海殉情。编导是否知道,潘巧云乃水性扬花之人,她与裴如海贪一时之欢而苟合,有何情结可言?如此为潘巧云开脱,岂非拔苗助长?

至于贾氏,也与原著背道而驰。书中写李固、贾氏勾搭成奸,向官府诬告卢俊义谋反,害得卢俊义屈打成招,九死一生。宋江发兵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并将李固、贾氏捉拿归案,由卢俊义在梁山泊手刃奸夫淫妇。电视剧则写卢俊义回家找李固、贾氏算账,贾氏愧悔交加,亲手杀死李固,又刎颈自尽,胡编得不伦不类。

(三)

荒唐的婚礼

图3:电视剧《一级恐惧》海报

电视连续剧《一级恐惧》作为灾难片,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其中穿插李玉与赵雨的婚礼,不但使整个故事的紧凑感戛然中断,而且婚礼本身也是十分荒唐的。

其一,戒严部队未能阻止外村的李玉进入十八里坡疫区,已属严重失职,继而竟同意她与赵雨结婚,并报请市委书记特批,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是说病毒是通过接触传染的吗?不是规定各家各户不准相互串门吗?怎么反倒允许一个外村的健康人到疫区来结婚呢?

其二,赵雨的父亲前一天刚刚误食带有病毒的食物而暴死,母亲也受到感染而奄奄一息,怎么可能第二天就在家里撤去灵堂改作洞房呢?这样的荒唐之举在城市里也绝不可能,何况农村?

编导也许想证明“爱情无所恐惧”,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四)

虚构地名应有度

图4:电视剧《抉择》海报

电视剧《抉择》无疑是一部反腐败的力作,看得出主创人员为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东方省中原市”,却在观众中留下一个问号:我国有“东方省”吗?有“中原市”吗?在哪里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和削弱了该剧震撼人心的力度。人们会问:既然故事发生在一个子虚乌有的省份和一个子虚乌有的城市里,那么这个故事本身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现实题材、尤其是反腐败题材的影视剧,由于贴近现实生活,人民是欢迎的。但是编写和拍摄这样的影视剧,也确实存在一个难点:腐败分子是高层领导怎么办?故事发生在省一级的城市里怎么办?万一有人对号入座,向编导和制作单位发难怎么办?顾虑之下,也就只好将真实地名和人名隐去,让故事到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去展开了。

于是在热闹非凡的影视剧大比拼中,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地名和人名是真实的,故事大多是戏说的;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故事是真实的,地名和人名大多是虚构的。《抉择》一开先河,其他编导也紧跟而上,如今中国的省份已经多出十个不止了。

当然,文艺作品离不开虚构。但虚构应有限度,不能漫无节制。比如地名,你可以虚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之类,但无论如何不能随意去杜撰一个省。要知道,省份是政区,只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人大常委会并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划分和确定。况且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政区的数字和名称,怎么可能会多出一个或几个别的“省”呢?这样做,岂不是人为地造成混乱,并且让人抓小辫子吗?如果省份可以虚构,那么同样是政区,自治区是不是也可以虚构呢?直辖市是不是也可以虚构呢?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可以虚构呢?首都是不是也可以虚构呢?

这是一个很明白的道理,影视剧的编导们都是聪明人,应该是想得通的。

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难点呢?其实也很简单,你就说故事发生在“某省、某区、某市”,不就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