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3/3)

中牟易魏,故《地理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故渎东绝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迳卫国邑城北。故卫公国也,汉光武以封周后也。又东,迳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浮水故渎又东,迳河牧城而东北出。《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东,迳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又东北,迳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

  河水自邓里渠东北,迳昌乡亭北,又东北,迳确磝城西。《述征记》曰:确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入,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确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西,邓里渠历其东,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懽,屯耕于茌平,闻鼓角鞞铎之声于是县也。西与聊城分河。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迳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又东北迳临邑县,与将渠合。又北迳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流,迳西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迳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余按:临济,故狄也。是济所迳,得其通称也。河水又迳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是城曰阳城矣。河水又迳茌平城东,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茌、时音相近耳。

  △又东北过高唐县东。

  河水于县,漯水注之。《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迳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池南故基尚存。中城内,有一石台。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存。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币台亦有隅雉遗迹。水自城东北,迳东武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为东郡太守,治此。曹操围张超于雍邱,洪以情义请袁绍救之,不许,洪与绍绝。绍围洪。城中无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义,不得不死,诸君无事空与此祸。众泣曰:何忍舍明府也。男女八千馀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绍杀洪。邑人陈容为丞,谓曰: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绍又杀之,士为伤叹。今城四周,绍围郭尚存。水币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迳阳平县之冈城西。《郡国志》曰:阳平县有冈城亭。又北迳阳平县故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义为侯国。漯水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卫宣公使伋使诸齐,令盗待于莘,伋、寿继殒于此亭。京相璠曰:今阳平阳平县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阸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望新台于河上,感二子于宿龄,诗人《乘舟》,诚可悲矣。今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孝祠矣。漯水又东北,迳乐平县故城东,县故清也。汉高帝八年,封空中同于清。宣帝封许广汉少弟翁孙于乐平,并为侯国,王莽之清治矣。汉章帝建初中,更从今名也。漯水又北,迳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币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漯水又东北,迳清河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一十七里,今于甘陵县故城东南,无城以拟之。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疑即清河城也。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也。漯水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又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右与黄沟,同注川泽。黄沟承聊城郭水,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自城东北出,迳清河城南,又东北,迳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俗称郭城,非也。城东西三里,南北二里,东西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坟垅,京相璠曰:聊城县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今此城西去聊城二十五六里许,即摄城者也。又东迳文乡城南,又东南迳王城北。魏泰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迤,东注漯水矣。《地理志》:桑钦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竹书·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历迳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于是闲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漯水又东北,迳援县故城西,王莽之东顺亭也。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漯水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东。昔齐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黎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县故黎邑也。汉武帝元狩三年封匈奴降王昆邪为侯国,王莽更名翼城。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汉沇州刺史刘岱碑。《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迳东朝阳县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华寄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迳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徵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朝错受《尚书》于徵君,号曰伏生者也。漯水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迳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侯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汉帝高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也。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亦是水者也。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帝文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庐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商河又北,迳平原县东,又迳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南,又东,迳般县故城南,又东,迳乐陵县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迳朸乡县故城南。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也。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迳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迳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迳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安乐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骃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馀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永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爰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齐略记》曰:富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繙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似水杨,可以为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也。大河迳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之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魏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迳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渎又东北,历长堤,迳漯阴县北。东迳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河水又东北,迳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七年。封郎中万欣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西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又东北过漯阴县北。

  河水自平原,左迳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迳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毫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史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辅求代雄,毫纵雄于此津,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迳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迳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又东北过蓼城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迳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入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君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徵,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本章完)

(0)

相关推荐

  • 《水经注》卷五所涉碣石等考略

    C3 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 ...

  • 《水经.河水注》卷四新考(上)

    一.<水经.河水注>卷四风山.孟门.燕完水等考略 ○河水四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北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 ...

  • 《水经.河水注》卷四蒲水、阴山县故城、丹水等考略

    河水又南合蒲水,西则两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阴山县,王莽之山宁也.阴山东麓南水,东北与长松水合,水出西丹阳山东,东北流左入蒲水.蒲水又东北与北溪会,同为一川,东北注河. 蒲水,有学者认为蒲水即今宜川 ...

  • 水经-桑钦(全文)

    水经-桑钦(全文) 卷上 河水 昆仑城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增之中也,其高万千里.河水出其东北囤,属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出海外,肃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肃流,水又南入葱岭山.河水又西径剧真国北 ...

  • 《水经注》卷五虎牢关等考略

    河水又东,湨(jú)水入焉.<山海经>曰: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阳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吕氏春秋& ...

  • 《水经注》里的黄河(河南篇·下)

    <水经注>里的黄河(河南篇·下)------<水经·河水注>卷五所涉河南地域考略杨年生摘要:本篇按"三层二维法"[①]即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 ...

  •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 卷五·五帝德篇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八)隔江观火

    隔江观火 湖北湘江岸上,有一商人,出门讨帐,整去了五年.一日还家,走至江边,遇江水大涨,不能回去.他家里人也看见他回来,他也看见家里的人,两相对面. 这江岸上就是码头,有许多亲友,看见他十分欢喜,一处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七)全真缘由

    全真缘由 余闻高人有言,昔日长春老祖,演全真教者何为也?只因俗家有父母妻子所累,昆弟朋友所累,一切家事所累.身不能自专,故改装出家,单学除欲炼性,私欲除尽,出五行三界,免轮回而脱壳登仙,寓极乐而不来尘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六)执事被打

    执事被打 昔有一大人,有贤士之学,新升了制台.次日欲去谒庙,天晚在后堂静坐.忽听辕门上喧嚷,大人独自暗暗出来,在一边静听.有管执事的官,拿鞭子拷打军牢头.说:"你什么执事办的不好,什么执事也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五)无觉与有觉

    无觉与有觉 道教有等秉性善的人,酒色财气比人轻,从不做非礼之事,亦不穷理尽性,不求高人聆教,也不除欲炼性,从不寻究己过,人都称他有修行.他并不知,他是何禀性,一但遇事,将事做错,自己滚坡到地狱,他还当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四)教孙哄人

    教孙哄人 董在常住,见一老道士,指教他徒孙. 他说:"童子不开口,诸佛难下手.你到那里,人不问你,无故不可开口,他不知你的学识深浅,不敢轻慢与你." 余听那道者之意,故教他徒孙学自 ...

  • 明史 卷五 本纪第五 成祖一

    古风藏书·史部·明史 国学导航 明史 张廷玉等 卷五 本纪第五 成祖一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藩北平.王貌奇伟,美髭髯 ...

  • 【试题速递】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全真模拟卷五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辽宁高三零模)原材料供应速度始终赶不上市场需求,只能进行批量化生产以应对市场需求.这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三)上智下愚

    上智下愚 夫世有等至愚之人,常作分外非理之事.或亲友苦口相劝,不能认错,反生憾怨.且巧言折辩,嫌友不良.如此之人,以后诸人见恶.日有所迷,永劫难升. 还有善资之人,误做错事.或良朋谏劝,自觉愧悔,欢然 ...

  • 学经典 | 《除欲究本》卷五 · (二十二)改恶行善

    改恶行善 昔有一人,心机灵变,远韬近略,文武全才,无恶不做.后来年至三十五岁,回头转念.有人打来不还手,骂来不还口,他心如如自然,从来不动嗔心. 歌曰: 六根俱活心先死,其人受过高人指 胸中恶根都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