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一部很“丧”的法国小说
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一八九四-一九六一)的这本《茫茫黑夜漫游》(一九三二年出版),是一部极具颓废色彩的长篇小说,用近年的网络流行语来说,特别的“丧”。作者原名路易·费迪南·戴都什,生平富有传奇色彩,同时也是带有争议性的。
《茫茫黑夜漫游》中译本
《茫茫黑夜漫游》的情节是颇为散乱的,时间跨度大约为十几年,主人公“我”(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巴达缪出场时是一个二十岁的医科大学生——塞利纳本人也是学医的(因此小说的自传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想到不少有从医经历的作家,如契诃夫、施尼茨勒、布尔加科夫等。
书中关于时间的线索其实并不太清晰。第三十五章中,“我”与神父普罗蒂斯特高谈阔论年龄问题时提到:“我们俩都已三十好几,在人生艰难的旅途上蹉跎三十余年……”
至于人物活动的地域,则包括了欧、非、北美三大洲,从巴黎开始,到非洲殖民地,到美国,再回到巴黎——重返巴黎后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一半篇幅。主人公在这些不同的地方从事着各种职业工作谋求生存,如当兵、打工、行医。顺便一提,跨越几个洲的小说,类似的有英籍印裔作家V. S. 奈保尔的《半生》(亚洲、欧洲、非洲)。
除了“我”之外,书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为罗班松,他与“我”颇有渊源,活动轨迹几乎是重合的。但罗班松的人品较为卑劣,为了谋财而不惜害命。他接受昂鲁伊夫妇的钱财密谋把昂鲁伊老太太炸死,却炸伤了自己的眼睛;后来他终把老太太杀害,借眼瞎摆脱了犯罪的嫌疑(不久他的眼睛也复明了)。
很难想象,竟有女子(马德隆,一个自诩忠贞却并不贞洁的女人)对他如此痴情,最后因无法让他回心转意而将他射杀——全书也以罗班松的死亡结束。
也许评论家或读者会将罗班松的悲剧,乃至各色人物的不幸和卑鄙(小说中大多角色都是不光彩的,自私而冷漠,美国妓女莫莉是为数不多具有正面形象的)归咎为时代、环境等外部因素所致——不得不提的是,“茫茫黑夜”一语在小说里多次反复出现(有耐心的读者不妨统计一下次数),突显了人们无所适从、极度迷惘的心理——但反过来说,似乎他们也不愿去过多反抗,只想“摆烂”到底。
《茫茫黑夜漫游》中有不少议论,大抵为“我”的思考,包括对穷富,尤其是两性之间的,这些多少显得有点愤世嫉俗但又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