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症从痰治,效果出乎意料!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针灸名家周德安对此也很有研究,不如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除以上各家外,周德安教授的针灸治痰理论受金元时期医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影响较大。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又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指出诸般杂证多与痰相关,痰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贮于肺为喘咳,停于胃为呕吐,凝于心膈为怔忡惊悸,客于经络四肢为四肢麻木不仁。对于眩晕提出“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等理论。
周德安教授深受启发,认为各种顽疾怪病均与痰有密切关系,应从痰论治。经临床反复验证,创立了针灸治痰的处方——“化痰方”。腧穴包括中脘、内关、列缺、丰隆、公孙。本方不仅可以治疗因肺脾气机不利引起的咳喘、咽喉不利、梅核气、胸闷、腹胀等多种痰证,亦常作为化痰的针灸基础方,加减化生出针灸“涤痰方”“豁痰方”“消痰方”,广泛用于由痰导致的多种疑难杂症,取得显著疗效。
“消痰方”是在“化痰方”基础上,加上金针王乐亭和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相关针法而成,用于治疗有形实邪,如淋巴结核、腮腺炎、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子宫肌瘤等。治疗淋巴结核,周德安教授加用王乐亭6寸金针,从曲池穴进针,沿皮下经手五里透臂臑穴,因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透刺三穴可行气活血;治疗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子宫肌瘤等有形实邪,则配合使用贺氏火针局部点刺。火针疗法属贺氏“三通法”之“温通法”,具有很强的激发经气、行气活血功效,此方虽名为“消痰”,实具“消痰活血”之功。这也是周德安教授受朱丹溪痰瘀互结理论启发而总结出的方法,《丹溪心法》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消痰方”属于痰瘀共治之方,当与朱丹溪痰瘀并治理论相合。
“痰”是中医学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病理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指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可咳出。广义的痰则泛指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以水液代谢失调为主的病理产物,与肾、脾、肺、三焦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这种痰是无形的,可以随人体的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致使机体某一部位瘀阻不通而为病,故又为致病因素。周德安教授所治之痰,主要指后者。
生成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脾肾两虚,气化无力,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而成;或由于肺气不宣,气道阻塞,不能通调水道,致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不能排出体外,凝聚而成;或由内热伤津,灼炼成痰。可见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气化不利,影响了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是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的医家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赵献可也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济生方》则说:“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说明气道不顺是痰饮生成之本。后世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
综上所述,痰非人身固有之物,非气、非血、非津、非液,而是由于人体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气道不通,津液运行不畅,不能正常的运化与输布,因此聚而成痰,实乃人体水液代谢紊乱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如上所述,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形成后,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是很广泛的,这一点古今医家也多有论述。如《外科名隐集》说:“痰生百病型各色。”《濒湖脉诀》亦云:“痰生百病,食生灾。”《医学入门》说:“痰火所以生异证。”《寿世保元》说:“一切怪病,此皆痰实盛也。”还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等,都说明痰不仅是人体的病理产物,而且也是人体的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其致病机制是痰为阴邪,其性黏滞,最易阻塞气机、血脉、经络、脏腑及肌肤各部组织器官,因此病变也非常广泛而顽怪,可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顽痰怪病”“异证”等之说,其临床表现必然是变化莫测,虚实夹杂,表里不一,形形色色。诸如头重如裹,昏眩发蒙;胸胁胀满,喘息气逆,咽喉异物状;善惊易恐,惊痫抽搐,癫狂躁扰,睡卧不宁;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或痰流经络,偏枯失语;或痰核瘰疬,便干燥结;等等。
针灸治痰指通过针刺疗法消除痰邪或祛除生痰病因的方法,可细分为化痰、涤痰、豁痰、消痰4种方法。化痰法为治痰的基本方法。
1.化痰法
处方:化痰方:中脘、内关、公孙、列缺、丰隆。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穴,健脾和胃,行气化痰;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清心开窍、宽胸理气,加强中脘开胃化痰作用;公孙为脾经络穴,与内关相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可治胃、心、胸之疾,脾为生痰之源,公孙健脾养胃,促进运化,减少生痰之源,治痰之本;列缺为肺经络穴,宣通肺气,理气化痰;丰隆为胃经络穴,是健胃化痰的经验穴。
临床应用:化痰法可用于各种由痰而引起的病症和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出现的痰涎。中风中经络、眩晕、梅核气、呼吸系统疾病等常采用化痰法。
2.涤痰法
处方:涤痰方:由化痰方加天枢穴组成。
方义: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具有清泻阳明腑实之功,可加强化痰方泻下通便之效。
临床应用:多用于实证,具有泄热通便作用。
3.豁痰法
处方:豁痰方:在化痰方基础上加人中、涌泉。
临床应用:用于昏迷或某些神志失常的患者,如中风中脏腑的闭证、癫狂等,具有开窍之功。
4.消痰法
处方:消痰方:在化痰方基础上,治疗瘰疬时,使用王乐亭6寸金针,沿多气多血之手阳明大肠经由曲池透臂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痰瘀互结之有形实邪,用贺氏火针点刺局部。
临床应用:多用于气滞痰凝、痰瘀互结而聚积成形的病症,如瘰疬、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可调和气血、激发经气、消痰散结化瘀。
1.中风
中风病因不外风、火、痰、虚四端。风痰流窜经络,气血不通,为中风偏瘫常见病机。以中脘、内关、丰隆、公孙为主穴,加上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解溪,亦可加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穴。中脏腑则加人中、涌泉、手足十二井穴。涌泉强刺,泻风痰上壅,息风潜阳,对中脏腑之闭证有效;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放血,醒脑开窍,更能缓解气血并逆于上之势。
2.眩晕
眩晕发病机制与中风类似,亦可概括为风、火、痰、虚四端。根据朱丹溪所云:“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加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治疗原则以清热泻火、息风化痰为法。取风池、中脘、内关、丰隆、公孙。风池可清上逆之火。
3.癫狂
病机多为肝气郁结、情志失调,或心脾两虚,或阳明热盛、痰郁化火。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出现狂证;狂证既久,郁火得到宣泄而痰气留滞,又可出现癫证。癫证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狂证以清心泻火、开窍豁痰为法。在治痰方基础上,癫证加合谷、太冲;狂证加人中、涌泉、大椎、身柱、长强。合谷、太冲合而为“四关”,可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清心开窍;人中、大椎、身柱、长强为督脉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凡由阳气过亢引起的病变,均可刺之泄其邪热。
4.痫证
发病多与惊恐伤肾、肝气郁结、痰火上扰清窍等有关,风痰壅盛者常见。治以清热涤痰,解痉息风。取穴:中脘、内关、丰隆、鸠尾、照海、天枢。鸠尾是历代医家治痫经验穴,可清心泻火,涤痰定痫。由于痰涎壅盛致发本病者以夜间发作者较多,痰为阴邪,夜间阴寒气盛,阳气不得宣发而生痰,故以前人经验,夜间多发者加照海。
5.梅核气
多因情志失调,郁而化火,灼伤阴液,炼液成痰致气、火、痰结于咽喉而成;或由于肺肾阴虚,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炼液成痰,结于喉咙而成。治疗当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为法。取穴:中脘、内关、丰隆、照海、鱼际。照海养阴,鱼际清肺火,二穴配伍养阴清热。
6.瘰疬
即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目前已很少见。本病的形成多因肺肾阴虚,虚火内灼成痰,痰火互结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或因肝郁气滞,气血失和,痰瘀凝聚而成。治以调和气血,消痰散结。取穴:6寸金针曲池透臂臑。以6寸金针一针透三穴,即曲池、手五里和臂臑。三穴都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脉,可以行气活血,消痰散结。
颈肩腰腿痛临床带教1816821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