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没有不懂规矩的!
如今这北京城,
“老北京少了,新北京人多了”
“胡同少了,高楼大厦多了”
“听戏的少了,看电影的多了”
“提笼架鸟的少了,出门遛狗的多了”
“讲规矩少了,不讲规矩的多了”
但您只要张嘴“叫人儿”
我就知道您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
叫“您”,是习惯
北京人张口闭口都爱说个“您”。您是北京人特有的语言,是一种敬语。听到“您”的称呼,立马就觉得心里热乎、亲切、舒坦,感到受到尊重了,有尊严了,有面子了。
我身边的朋友也都是这样说的。这是一种礼貌,小时候我奶奶教给我的,不许我跟长辈你我的,那样显得没大没小的,奶奶说那样没家教。
有一回,我在公交上见着一姑娘给老大爷让座,老大爷说:“姑娘,没事儿,我就一站地!您坐着吧!”北京人!绝对的北京人!
见人必打招呼,是规矩
北京人见面必打招呼,这是规矩。这种规矩是打小养成的,对家人称呼自然不用多说,见着七大姑八大姨大爷(yè)或者“大大”那必须先开口叫着,在外,称自己父母叫“老家儿”;妻子的父亲叫“老丈杆子”;管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不叫姐妹的丈夫,叫担儿挑。
北京人见着长辈打招呼不是“您早”“您好”,这样打招呼会被别人认为没礼数,您得说:“大妈,您好”“大爷,您早”。
老北京人常这样训斥子女:“张大爷,您瞅瞅那(nèi)孩子(zéi)也不知道叫人。”意思是责怪晚辈不懂礼数。
叫您一声“爷”,那是文化
在老北京时代,大家互相间流行叫“爷”(yé)。这个习俗源于满族,因为早年间老北京城里曾居住着许多满族人,满族语言中的敬语之一就是“爷”,满族人见面打招呼时往往是相互称“爷”。
这“爷”既是尊称也是官称,不过称“爷”也有着规矩。不能在爷后面加儿化音,如“赵爷,刘爷”,不能叫成“赵爷儿,刘爷儿”,那就不像话了。
还有“爷们儿”这个词隔辈儿了,只能是长辈对晚辈说,如:“爷们儿,这么早就去锻炼去呀。”但是晚辈不能对老爷爷说:“爷们儿,这么早就去遛弯呀”,要是你这么说了,抽个大耳帖子。
现在有时女孩也可以称作“爷”,是人们对她们身份、地位的认同,女性叫爷则显的霸气,如范爷(范冰冰)。不管是叫还是被叫都那么舒服!
叫您一声“师傅”,那是礼貌称呼
北京还有一个叫人的词儿“师傅”,无论男女老少,有事想问要喊师傅。比如出门打听道儿,一开口便说:“师傅,请问新街口怎么走?”“师傅,跟您打听打听个人儿”“师傅,请您帮个忙。。。”
其实叫您一声“师傅”,那是北京人的一种特殊的礼貌称呼。这“师傅”称呼,最早源自工厂里隔行称师傅的规矩,后来延伸到一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尊称。
这种称呼就像山东济南人习惯称呼别人为老师一样,那就是谦虚恭敬的称呼,并不是开口叫的人都谦卑地成了学生。
北京人称呼别人老师,大多都是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多见于学校、教育系统、出版社里,学生叫老师,同行之间也称呼对方为老师,如“老师,早上好?”“请问,您是王老师吗?”
叫您一声哥们儿、姐们儿,那是瓷器
北京人跟有交情浅的人,见面最多叫哥啊姐的,或者直呼其名。如果交情深或发小,那见面叫法又不一样了,多会这哥姐后面加个们,感觉一下子就没了距离。
比如交情浅的人,两人大早上见面,一声“哥”就过去了。若换成交情深的人,两人大早上见面,先开口的人会这样说:“哥们儿,这大早上就出门浪去”。这么一对比,还是哥们儿听着亲切,还没有距离。
还有,老北京管年经的女孩叫“姑娘”,听着特有感觉,特亲切,比喊“美女”“妹子”好听多了。说真的,有时候一个适当的称呼往往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见面就叫“孙贼”,也许是铁磁
说来也奇怪,北京人管孙子不叫孙子,叫孙贼!虽然是一句骂人的北京土话,轻易不出口,出口必伤人。一般人轻易不敢用这词儿,一旦用了非打起来不可,但有一种朋友,还非用不可,感觉不用倒是生分了,也只有铁磁能喊出“孙贼”两字,无人能比。
其实,铁哥们儿之间称呼就是那么点事儿,说说笑笑、讽刺戏弄、调侃谩骂无所不能,特别是许久未见的瓷器,见面一句“孙贼”,又找回当年一起玩闹的感觉,特别亲切、温暖。
除了打小父母教会我们的叫人规矩,还有些叫人的忌讳,比如忌讳用“咳”、“喂”;没有根据对方年纪称呼对方。
特别是问个路或临时找人帮个忙什么的,有时候很难一时选择合适正确的称呼,会用“劳驾”、“劳您驾”,透着礼貌。而求人那就更要讲究个分寸,比如“费心”、“借光”、“破费”。这些都是北京人最基本的礼数,打小父母没少说。
现如今走在胡同街巷里,只要听到一声“老没见了,您哪!”“回见了您哪!”,总透着一股亲热的劲儿,让人听了舒服。
内容来源:网络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处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