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关于“钤印”

一方印刻好了,边款也刻成了,下面要做的的事情,就是把印盖出来,用于保留印花,制作印谱,然后再用于收藏、馈赠、交流、展览。盖章这个事情,在篆刻里叫“钤印”,邓散木先生将“钤印”一项放在“賸言”部分的第三节来讨论,具体如下:
(传世的印谱)
印之平正者,钤时垫纸不宜过厚,大寸许者十数层,次之五六层,最小者一二层足矣。或有市售承茶杯之软木片代垫纸者亦佳。大抵印大则钤时用力宜重,印小则用力宜轻;白文宜轻,朱文宜重。然白文之极粗及朱文之极细者,则又反是。
这一段讨论的是“印之平正者”,指印面完全平整。讨论了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垫纸厚薄:这里的纸就指平常的宣纸、毛边纸等。我们一般建议印面平正的印垫纸越薄越好,也可以考虑如邓先生所说,印面稍大者,垫相对较厚的纸;现在市面有售专门的钤印垫板(亚克力材料),或者直接用厚一点的玻璃也可以。
(钤印垫)
二是用力大小:印大用力大一些,印小用力小一些,白文轻一些,朱文重一些。白文线条极粗的用力要重一些,朱文线条极细者又要轻一些。
实际上,印面在刻印过程中,不一定完全平整。或者是磨印的原因,或者为了追求不同的效果,除了完全平正外,印面还会出现四周低而中间低;一角低,三角高;一边低,一面高……等等几种情况。
不论何种情况,在印面不平整的情况下,就会有特殊影响:
1、蘸印泥的影响。印面不平,蘸印泥的时候会出现低的地方蘸不到印泥,而高的地方会蘸得比较充分的情况,如果同样用力钤盖,印泥印色呈现轻重不一的现象;
(濡朱)
2、用力的影响。印面不平,同样用力,印面凸起的地方就会因为印面与纸面接触充分,会出现印泥向外铺张的情况,往往会把朱文的字线变得粗肥而臃肿(即“涨线”),白文的线条又会变得纤巧而细弱(即“涨底”),印面凹下的地方就会因为印面与纸面接触不充分,导致印泥印色不显或印色较浅的效果。
3、垫纸厚薄的影响。显然,如果用同样的垫纸厚度,如果印面不够平正,同一方印的不同位置,就会因此显示出不同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平整的印面,也可以用调节垫纸厚薄、软硬的方式来调整效果。所以印在未用之前,先须对印面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决定衬纸的厚薄、软硬。
(钤盖清晰的白文印)
每见有钤时用力压抑,四边摇荡,以为不如是则印泥不能匀到者,不知印纸柔软,钤时一经压抑,便多凹凸,于是印面空处之泥沾着纸上,白文之粗者转细,朱文之细者转粗,两失其真矣。
钤印之时,用力过猛且四边摇荡,纸性柔软,必然导致“涨底”和“涨线”的结果(即白文之粗者转细,朱文之细者转粗),所以,钤印时要用力适度。
(印谱中的“赵之谦印”原拓)
至古印之刓缺残损者,钤时尤须细审其缺损程度,量其重轻,又不可一概而论矣。古印有中间坟起者,钤时垫纸宜稍多,俟中间坟起处抑定,将印之四面稍为摇荡;亦有中间凹进四面坟起者,则抑泥之后,再用印筯挑泥少许,涂入凹处令匀,覆纸印面,取新棉絮轻扑之即得;其印文之浅而细者亦用此法。
这是部分讲残损古印的钤盖,初学者接触不到,且其钤盖之法,与上述印面不平的处理方法相同,这里不再絮说。
印钤毕,当以新絮拭之,他物不能去印文中之垢腻,或至磨损,惟新絮能去,而又不损印面,故以此为佳。
用新棉絮可以清理钤盖过的印章中的垢腻,这是沿用的工艺,所以我们看到现存的古印印面,大多有残存的棉絮之痕。
(汉印印面:馮菐印信)
钤印还有细节,邓先生没有提及,比如濡朱,比如选纸、反砑。
先说濡朱。濡朱,就是蘸印泥,这里要认真体会一下“濡”字,濡,既有沾湿的意思,又有停留的时间,又有包含的意思,这个字准确地描述了石面与印泥接触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是莽撞地猛力压印泥,而是细碎的动作,轻巧的力量,急速的频率进行拍击,要细细体会理解这个过程。
在此过程之中,还要不断地转换印面与印泥的接触位置,保证印面每一个细节部分,都能蘸上印泥,甚至有时钤盖要求较高时,要求印石表面接触印泥的同一个位置点,以保证色值与油量完全相同,当然,也只有这样,结合合适厚度的衬垫,钤盖出来的印迹,才会清晰、朗润。其基础,是团好的印泥(篆刻学习者,要认真学会印泥的使用)。
(团搅印泥)
再说选纸。如果是向书画作品上钤印,纸张就没得选了,但如果是篆刻收藏或参展,纸张就可以选择了,一般选择的原则是这三点:1、质地光滑柔润;2、吸油效果好,便于立驻色泥;3、细密、绵薄以方便贴裱。满足这些条件的通常是“连史纸”,平常的书画宣纸也可以用,但钤印效果略差于连史纸。
(钤印的各个技法过程)
最后说说反砑。这个动作只在篆刻创作时常用,书画作品创作盖印时很少使用。所谓的反砑,就是在钤印过程中保持印石与纸张接触的过程中,依靠印泥将印纸与印石之间粘合起来,然后将印石颠倒过来,这时纸张在上面,印石在下面,印面朝上,纸张正面向下盖在印面上。
(反砑)
此时用大拇指指甲(最方便实用,但不雅观)、茶杯盖、光滑的印石、笔管等具有一定硬度东西对准印纸与印面结合的部分背面进行研磨、碾压,以加强篆刻线条在纸面上的印痕效果。
(0)

相关推荐

  • 几百年来,我们是不是把汉印学错了?

    文/徐榴堂 [作者提示]一家之言,不喜勿入. 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谓用其正也.印如宗汉,则不失其正也,而又何体制之不得哉?--明·甘旸·<印正附说> 印章以汉刻为极则--清·潘耒·<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先生认为这些刀法不能称之为“刀法”

    讲完执刀.运刀,邓先生的<篆刻学>专设了"辟谬"一节,其实就是邓先生针对前人刀法理论中错误的刀法和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评和辩证.原文照读: 前人论刀法者,有正入刀,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说说"印材"的事儿. 古时印材多用铜,尤精者则用玉,或有用金银者,以区别品级贵贱耳.及元代王冕元章始以花乳石作印,一时文人以其易受刀,竞相 ...

  •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注:在印材一节,我们略过了玉印.金印.象牙犀骨印.水晶玛瑙等印.竹木印.磁印紫砂印等石料之外的异材篆刻印材,因为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最常用的印材,还是石料,邓先生关于其他异材的介绍,参看原作即可. ...

  • 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 ...

  • 细读《篆刻学》:篆刻刀法之“执刀方法”

    篆刻技法之中,刀法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最为篆刻学习者较为重视的一项,本课我们开始学习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的<刀法>一章. 刀犹笔也,笔有中锋,有侧锋,刀亦有中锋有侧锋,书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章法——“边缘”的处理方法

    这一节是章法这一大章中的最后一节.讲篆刻作品中,印章"边缘"的处理方法和基本原则. 印之有边缘,犹屋之有墙垣也.大抵白文印多于四周略留空地,以当边缘,比如: (白文印逼边的处理) ...

  • 细读《篆刻学》:拓边款

    治印完成,其印文固不难藉印泥显于纸上,若同时欲将印侧所刻款识亦显而出之,则拓款之法尚矣. (拓边款) 拓款是篆刻的最后一个步骤,如何拓边款,邓先生<篆刻学>本节内容就讲拓边款这件事: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