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造就了“空心病”的孩子? 2024-04-25 23:36:27 2020年12月24日,北大学霸弑母案法庭庭审时,吴谢宇曾说:“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会这样,当时觉得这种方法是最伟大的。”曾经是光环笼罩的北大学霸,今日竟然成为了弑母的罪犯,吴谢宇是怎样从别人家的好孩子,变成了麻木残忍的恶魔?在“空心病“成为热词的今天,我们又能从这场人伦惨剧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在本文作者看来,给孩子全面、个性化的教育,带孩子充分认知生活与社会,才是最重要的事。基于这个出发点,致极学院为每个班级配置心理成长导师,帮助学生面对真实人生和真实社会,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和自己和谐相处。本文来源名师说,原题「一位小学校长的反思:我们如何造就了“空心病”的孩子?」全文共3781 字阅读需要 10 分钟2020年12月25日,我看了电影《心灵奇旅》,对于吴谢宇和“空心病”的困惑,在这部动画影片中找到了答案。影片中有个细节,是说当人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灵魂会被七彩光环绕,我们会进入美好的“忘我之境”,而当我们全情投入地追求一个目标,因为对目标的执念而失去与生活的链接,灵魂就会被厚厚的黑色风暴包裹,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变成一个充满仇恨和攻击的黑色巨大怪物。吴谢宇肯定变成了那样的怪物,他的妈妈或许也是那样的怪物。《心灵奇旅》海报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自我意识,对自我的评价,都是关系的投射。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长大了过父母期待的更好,更有价值的人生。原生家庭,就构成了影响我们建立“自我意识”的“他者”。“他者”对我们的影响,是依托于言语表达。家庭的话语决定了最初我们头脑里评价自己的想法、行为、情感的声音。父母总是对我们说支持、鼓励的话语,我们的自尊感会更高。如果父母总是不满、不屑、愤怒、冷漠,我们的自尊感会更低。《心灵奇旅》中的乔伊爱上爵士乐,爱上钢琴,也是受爸爸的影响和鼓励,他认为自己是为音乐而生,觉得能与自己的偶像同台演出,就是死也值得,如果不能实现登台演出的梦想,人生就是灰暗,就是白活了一场。乔伊的妈妈知道音乐家之梦要实现有多难,乔伊一家得靠妈妈的成衣铺赚钱养家,所以妈妈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中学老师,有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面对妈妈,乔伊总是不敢说真话。《心灵奇旅》剧照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想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为孩子设计人生。社会是越来越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很多父母觉得只要别人家的孩子勤奋刻苦的读书,就有可能实现向上的流动,获得幸福和财富的机会,而自己家孩子如果不努力,就会面临社会阶层的跌落。只有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为了避免下滑,父母买最贵的学区房,找最有经验的补课老师,规划好所有的课余时间。推娃爬藤的每一步都必须分秒必争,精准规划,不能耽误一点儿时间,走一点儿弯路,有任何闪失。原本艺术、体育的兴趣与爱好,是在标准化教育体系下对个性的释放,也被异化为考级或名校录取的加分项。孩子的校外辅导课程,是很多家庭除了房贷之外最多的经济开支。那张“我学习,我妈快乐”的照片,之所以在网上疯传,道出了千万孩子的心声。孩子们不清楚父母焦虑的来源,每天的生活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在学校上课、考试,在家写作业、做题。小小的教室,小小的家庭,与真实的大社会几乎没有链接。当通过实践去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被异化为反复刻意练习。做题、考试成为了学习的工具。标准化考试的答案都是教材中的借用语言,孩子没有真实体验的理解,只能用记忆与操练记住。这些借用的套语一层层紧紧地裹住孩子的内心。当做题、考试成为教育的目标,孩子与同伴之间就成了竞争关系。大多数孩子沦为少数优胜者的陪衬,而那些“优秀到没朋友”的少数优胜者,也快乐不起来,因为分数决定了得到的是鲜花和掌声或是质疑和批评。他们最担心的是成绩被人超越。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压力无法排解,内心充满了消极感、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父母以为在帮助孩子在一步步攀上成功的高峰,孩子却觉得是一步步走向孤独的深渊。周围空无一人,自己没有方向。为了高考的目标,孩子和家长的灵魂都被厚厚的黑色风暴包裹,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变成一个黑色巨大怪物。空心病就这样形成了。吴谢宇用残忍的方式结束了他与母亲的关系,他以为结束了这段关系,就能摆脱母亲的控制,获得自己的人生。爱因斯坦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做题家们”剩下的是顺从与忍耐,像一个标准的齿轮,在一部大的运转的机器中,按照程序,不假思考,不知疲倦,分秒不差,毫厘无失地转动,忙碌的运转,永远“不掉链子”。低自尊的社会,人会被物欲和消费捆绑。低自尊的成人,会陷入焦虑恐慌之中。低自尊的父母往往会把“钱”作为一个成人成功的标准,把“成绩”作为一个孩子优秀的标准。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高的成绩会得到好的文凭学历,好的文凭学历,能得到高薪酬的工作,赚得更多的钱,才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低自尊的父母把自己的价值与面子,与孩子的成绩与学历挂钩,一手造就“空心病”的孩子。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兴趣、职业、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陷入选择失能。听从安排,就不用负责任,人生简单得多,容易得多。电影《心灵奇旅》描绘了一个叫“生之来处” 的地方,一个灵魂在降生地球之前都得在那儿学习,发展不同的个性和兴趣,获得完整的人格。导师要帮助灵魂找到火花,才能毕业获得前往地球开启人生的资格。“生之来处”的心灵学院就像是的家庭或学校该有的样子。父母和老师,就是要激发孩子个性和兴趣,带着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22号灵魂,在心灵学院呆了千年,被苏格拉底、哥白尼、林肯、奥威尔等伟大的导师教育过,觉得自己知道了地球上的一切,但就是不觉得人生有什么吸引力。直到22号与乔伊一起来到纽约,这个多元、复杂、充满噪音与活力的城市。22号通过进去乔伊的身体过了一天真实的生活,和人的交流与碰撞中,在吃一个糖果,感受一阵风,接住一粒飘落的种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感动。这让我想起女儿在学习古埃及文明时,老师留了这样一个作业:法老陪葬的物品,是希望到另外一个世界还能继续拥有的,如果你是法老,你会把什么放入金字塔?女儿画了我们一家的照片,两只宠物猫,自己喜欢的花样滑冰裙子和冰鞋,每天练习的乐器双簧管,喜欢吃的巧克力,冰激淋。爸爸看了这幅画,觉得画的都是生活日常,缺少了人生的志向。女儿反问爸爸:“你会画什么?难道是公司和手机吗?”有些家长自己是被父母压大的,觉得解放孩子的天性,得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让孩子耳边都是赞美和鼓励,尽可能避免孩子有任何失败的体验,不愿意看到孩子受半点委屈。孩子慢慢长大,都会想摆脱身边“他者”的影响和控制,渴望寻求另一个自己,真正的自己。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之为“青春期”或“独立期”,也有些高控制的父母会称之为“叛逆期”。 《心灵奇旅》剧照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在意父母的评价,他们更渴望获得同学、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的肯定、赞赏。他人的欣赏或贬低,有时甚至是路人无意中的赞叹或者嘲讽,都会影响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评价。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认知层面不了解社会的运转规则,情感上不懂得考虑他人需求,做事儿只关心自己的私人领域不会照顾别人利益,就会因为搞不清规则和界限影响他人,损害他人利益而被人讨厌、嫌弃。享受惯了父母无条件的满足,遇事儿习惯于指责抱怨别人,总觉得“这不是我的错”。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青春期会越痛苦,越是会自我迷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厌恶。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关系结构的存在。我们探寻的自我,有两个主人,小的时候是小家庭,长大以后是社会。每一次关系的建立,每一次互动的发生,都在塑造着我们的自我。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被“大他者”所影响,变得同质而平庸,总是无意识的欲望着他人的欲望。我们从来没有办法完全支配自己的行为。我们能找的意义与价值,只能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觉得自己做的事儿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就会更喜欢自己。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都不应沦为看重做题、考试、文凭、学历,而是在过程中花时间陪孩子去探索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找到内心的需要和兴趣。带孩子了解如何建立内心的良知,遵循内心的准则去选择、试错、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在试错中我们学会给自己设定更合适的目标,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能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获得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尝试后经历了失败挫折,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和存在的问题,也理解任何一次失败都不是决定性的,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也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不执著于外在的认可和评量确定自身的价值,理解和接受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按照自己内心的需要与良知来度过一生,获得人生最真实的幸福。带孩子探索社会是怎样运转的,建立与世界、与他人的链接。人之间的相互认可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在社会共同体中,对他人有益的想法,恰恰可以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对他人的贡献会使人幸福,这种贡献感要来自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别人的要求。自尊、自信、自爱与自负、自恋、虚荣的边界,就是我们在爱自己的同时,能否找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如果我们能找到更多对他人,对社会价值,就会得到更多的情感反馈。带孩子学习如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珍惜生活中身边朝夕相处的人。身边那些不是因为优秀而爱我们,而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永远不会离开、抛弃、放弃我们,愿意分担受挫的痛苦,甚至帮助我们承担危险。这些生命中的重要亲密关系,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自尊,自我力量的重要来源,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最真实的意义。和他们一同用心体验那些美好的瞬间,珍惜身边爱我们的人,珍惜属于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火花”。正如乔伊最后感悟到的那样,火花,不是人生的目标,而是生活给我们的感动。治愈空心病最好的方式,就是与生活最真实的链接,把寻常的人生过好,才是最不寻常的事。作者 宋鹏君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校长,曾获南粤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赞 (0) 相关推荐 【渡过 · 咨询师专栏】邹峰: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我对空心病的解读 文/邹峰 (渡过讲师.咨询师) 图/张进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提出过"空心病"的概念.他在北大学生中发现有这样的群体,而且比例高达30%以上:这些学生从临床症状看符合抑郁症的诊 ... 听育儿:于谦哄孩子上幼儿园:有一种「套路」叫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淙淙 作者┃淙淙 朗读┃杨芳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最近著名相声演员于谦又一次上了热搜. 在综艺节目<幸福三重奏>中,于谦夫妇和吴京夫妇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在谈到孩子的教育方法的时 ... 在北大学霸中蔓延的“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 在北大学霸中蔓延的“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 如愿以偿,不过是新的失望的开始 01. 因为一些原因,我虽然已成家,却一直没有孩子. 很多时候,当我看到我的朋友.同学快乐.幸福,我会觉得都是因为他们有了孩子,而我不快乐.不幸福,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孩子. 所以,我一直期待,等我有了 ... 中产父母:别把孩子养“佛”了 这个帖子是一位妈妈匿名书写的,他们家是高收入中产家庭.高知父母.全职妈妈.高投入教育.....最后养出来的儿子却沉迷游戏.无欲无求.超级佛系,最后甚至连个人卫生都不注意了. 这位妈妈在帖子里写到:&q ... 什么是空心病?吴谢宇庭审记录揭示真实的心理历程 一种症状类似抑郁症,情绪低落,强烈的无意义感,容易导致自杀行为.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是一种严重的内心空虚引发的精神疾病,发病人群多是物质条件优厚,在别人眼中"很优秀"."乖 ... “讨好”背后无言的痛 发布时间:2021-03-01 经常听到家长会这样叮嘱孩子: "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 "不哭不闹的才是好孩子." "要懂事 ... 论文|安徽省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作者:宁志怨1,伊兴凯1,魏发胜2,钱小强3,孔晶晶1,黄锡桂2,张殿兴3,田峰2 单位: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阜阳市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宁志怨, ... 空心病是怎么回事? 张雷 今时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空心病",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疾病呢?空心病其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一.空心病的症状 简单来说,所谓"空心病&qu ... 生命故事 | 空心病疗愈之旅: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生命故事 | 空心病疗愈之旅: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草莓苗空心病草莓叶角斑病草莓断头病严重爆发8月份还能移栽吗? 草莓苗空心病草莓叶角斑病草莓断头病严重爆发,8月份还能移栽吗? 这两天草莓圈客服老师接到全国各地草莓种植户的反馈说草莓空心病全国多个地区严重爆发,有的开始侵染根部了,好多农户担心这样的苗子8月份还能不 ... 枯叶烂根是草莓空心病是炭疽病还是根腐病最怕这3种病同时爆发! 枯叶烂根是草莓空心病还是炭疽病还是根腐病莓农最怕这3种病害同时爆发! 草莓圈枯枝烧根是草莓空心病或是炭疽病或是根腐病莓农最怕这3种病害与此同时暴发!! 草莓炭疽病,预苗期便会产生,在栽种太密的状况下, ... 是什么病让孩子一年半的时间里要做9次手术?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今天 1 饱受病痛折磨 7岁,一年多时间,动了9次手术,花了家中大部分储蓄,可喉咙中的肿瘤却依旧在"疯长". 这是支楠主任第一次接诊小博时,这个可爱的小朋友和 ... 《生怪病的孩子们》 周教授的咨询室曾经来过许多生怪病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病得很奇特.他只要一踏进校门,肚子就痛.这并非装的.周教授和他的家长一起跟他到校门口,一走进校门,他就肚子痛得站不起来.撩开他的衣服,你真的可以看到 ... 如何合理预防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别名草莓空心病或草莓断头病? 怎么有效防治草莓细菌性角斑病俗称草莓空心病或草莓断头病? 全国各地多地草莓种植地暴发,北京市.辽宁省.河北省.陕西省.山东省.浙江省.甘肃省.云南省.河南省等, 全国各地绝大多数草莓种植地都发生这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