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奖“三连冠”,上海歌舞团的年轻人“玩”出现当代舞的新风貌!
读者可在本文最右下方进行评论!
97.29分!上海歌舞团青年演员张振国自编自演的现代舞作品《背面》,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获得高分。这是上海歌舞团继《彼时此刻》《看不见的墙》之后,连续第三届折桂。
在代表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评奖中,上海歌舞团为何能实现“三连冠”?
新闻照片激发创作灵感,现实的“实相”转换为艺术的“虚像”
漆黑舞台上,只余一束光,张振国背对观众席起舞,用每一寸肢体诉说着令人心碎的故事。
《背面》的灵感来自一张新闻照片:2015年9月2日,一名死于海难的叙利亚儿童的尸体被海浪冲至土耳其海岸。仿佛沉睡的背影被镜头定格,登上了欧洲各大新闻报纸的头版,也击中了张振国的心。“生命宁静躺卧在沙滩,人们听见海浪冲刷的声声回荡,却听不到任何愤怒与呐喊。苦难之中的他,希冀隔岸的万家灯火,却无以为家。”
“我想用舞蹈讲述他未能言说的故事。”这个念头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打转,直到看完电影《何以为家》,沙滩上孤独死寂的弱小背影与黎巴嫩导演镜头下的孩子形象渐渐重合,勾画出《背面》的最初轮廓。“家的背面、生活的背面、世界的背面、和平安宁的背面……我们看不到的背面。面朝着的是生,而不能回头的背面是满目疮痍的世界。”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袭来,让张振国对作品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背面》在疫情期间逐渐成型。“音乐选取了《53º 40,6 N 008º 06,3 E》,歌名是德国的沿海小镇,海岸边有座栈桥,栈桥尽头有块石碑,铭记着献给海难死者的文字'纪念在碧海中找到永恒归宿的亡灵’。”张振国告诉记者,《背面》创作中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现实的“实相”转换为艺术的“虚像”,而用背部完成肢体表达也考验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今年“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的评奖竞争格外激烈,对现实题材的敏锐把握、“虚实相合”的创作方式和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使《背面》最终脱颖而出。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现当代舞蹈创作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破局关键在于追求鲜明的个性和原创性,抓住艺术创作的精神核心,在作品中埋藏深意而非单纯照搬生活。现当代舞蹈创作既要反映现实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熔铸其中,引人深思,催人前行,培根铸魂。
“艺衔”制度夯实梯队建设,扶持创新培养“不服输”的劲头
“我喜欢上海的包容和开放,古典舞、民族舞、现当代舞不仅可以在这里共存,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4岁的张振国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4年前考入上海歌舞团。当时,谢欣等优秀青年舞蹈家已落户上海,令刚毕业的年轻人对这座文化大都市满怀憧憬。如今,他的艺术梦想正在一一实现。
2016年,由谢欣编导、上海歌舞团演员赵婕雯和解昉演绎的《彼时此刻》在第十届“荷花奖”评奖中折桂。
上海歌舞团推行多年的舞蹈演员“艺衔”制度,形成“一团一策”品牌特色,培养出朱洁静、王佳俊等优秀演员,打造了素质过硬的文艺“铁军”。“我们不讲论资排辈,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严格的'艺衔’考核,把青年演员送到最合适他的位置。”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透露,张振国进团之初就被“跳级”评定为领舞演员(A档),今年更是迅速成长为独舞演员(A档),距离首席演员仅一步之遥。“考核中对原创新作有一定程度的加分,鼓励年轻人多出好作品。”
何俊波自编自演的《看不见的墙》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第一名。
从《霸王别姬》到《永不消逝的电波》,年轻人们在一台台大戏中磨炼技艺,张振国、何俊波更成为《电波》助理编导。在知名编导韩真、周莉亚的指点下,张振国为“车夫”设计了利落飒爽的舞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蹈里融入武术元素,跳起来格外过瘾!”他的编创能力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摸索到了现当代舞蹈创作的门径——舞蹈创作应该关照当下,反映现实题材。”
张振国设计的“车夫”舞段飒爽利落。
近年来,“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等艺术平台为年轻人拓宽表演舞台,激发原创力量的蓬勃生机。除了《背面》之外,由上海歌舞团青年演员何俊波编导、刘华斌表演的现代舞《时间旅人》也站上了今年“荷花奖”决赛舞台。此前,何俊波自编自演的《看不见的墙》已经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第一名。青年演员们纷纷表示,有竞争更有动力,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
“艺术创作要有一方净土,上海歌舞团艺术生态好,他们才养成了在艺术上'不服输’的劲头。”在陈飞华看来,“年轻人喜欢'玩’舞蹈,'玩’是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更是大胆创新的态度。团里为他们开辟自由创作的空间,让他们继续沉淀酝酿,'玩’出新的现当代舞表现形式。”
作者:宣晶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