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耕说字——足
【足,演变,汉典】
足的演变,如上图所示。
其中甲骨文的写法,非常简单象形,
包括人的小腿和人的脚。
即说文解释的:上像腓肠下从止。
这里的腓肠:其实就是俗称的小腿肚子。
医学名词中,小腿肚的肌肉,叫做腓肠肌。
【腓肠肌】
《易·咸》“咸其腓” 唐 孔颖达 疏:“腓,足之腓肠也。”
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一个就用到了这个腓字。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
雄浑,这是一个境界,是一种精神。
积健为雄。反虚入浑。
达到了这个状态,人写的诗也就有了内涵。
而这个雄浑就像人的有力的小腿肌肉一样,
满足人的高难度动作。
这样的诗才能有力量,才会有感染力。
人的行动离不开脚,
所以,甲骨文中,从止的字都和行动有关。
止的本意就是脚板和脚趾,随着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和理解,
止后来被用作停止之意,
于是止加了足字旁,变成了趾,以保留脚的含义。
为了突出或者强调行动要有力量,于是甲骨文增加了小腿的象形,
就成了足,引申义有足够,充足,满足之意。
可是由于营养问题或者疾病反映,
有时候出现小腿抽筋的现象,
这个时候,人基本上就失去了行动能力。
在行动中的人如果遇到小腿抽筋问题,会立即摔倒地上。
可见,如果要有足够的后劲和力量,
一定要了解腓肠上的一个穴位。
如下图:
承山穴。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为腿部转筋,肛门疾患的常用效穴。
承山穴取穴方法
上天有好生之德,
三步之内,必有芳草。
说的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有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对峙。
比如说困扰某些人的小腿抽筋问题,
按摩这个承山穴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而且,还可以缓解腰腿疼和脱肛等问题。
承山穴属于膀胱经上的穴位,
膀胱经和肾经相表里。
故承山穴的主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甲骨文,足】
上图甲骨文的写法,对应后期的两个字。
一个是正,一个是足。即足和正同源。
后来根据需要,演化成了两个字,并且分别有所指。
实际上,这两个字之间确实也存在某种联系。
正,即走路的方向,
足,即走路需要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已经沿着大的方向前行,可喜可贺。
同时,还要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否满足,
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瓷器很金贵,美观又使用,不小心,打破了,需要修补,以前说锔,
如果没有金刚钻,就没法给瓷器打孔,没法打空,就没法修补。
知道瓷器活能挣钱,但是自己得有必要的装备。
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自己没有功力,没有能力,没有身体条件,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老子说:人要知足。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四》
这里说的知足,根据文字理解,说的就是自己的小腿,
说的就是要知道力量之源来自什么地方,
自己如果老抽筋,就别参加比赛了。
赶紧多多的按摩一下自己的承山穴。
如果有能力,那恭喜你。
可以铁肩担道义了。
这就是知足。
不知足的人,往往虎头蛇尾,甚至祸患无穷。
在老子心目中,长且久,是终极目标。
不在一时一事,甚至不在一时一世。
对文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看一下下面两个图。
甲骨文字典中,介绍了正和足的关系,
也说到了足和疋的关系。
其实,甲骨文的时候都很清楚,也很简单、
越到后来,越繁复,离本源越远。
【甲骨文字典,足】
【甲骨文字典,正】
【甲骨文字典,足】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