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中“文练”与“武练”之分,二者结合方能成功

武功的文练是以内功来推动技法,武功的武练则是以技法来表现内功。拳无技不荣,技无功不用。单凭内功就想搭手放人于丈外、让应者立仆是对技击的误解。实战中没有高超的应战心理和较为娴熟的化打技法,动急不能应,动缓不能随,上不去、接不住,化不掉、发不出,不会成为武功上乘者。

内家拳有文练和武练之分,又称慢练和快练、重动与轻动练法。有“慢如抽丝、快如闪电;慢练格式、快练实用;非长手不可达气、非短手不能应用”之说。文者,体也;武者,用也。体为用之本,用为体之能。文练又称文功,属行功技法,性柔,为阴,主修内功;武练又叫武功,属应战技法,性刚,为阳,重在练技。拳谚有云:“无气不为功,无功不成拳。”传统练法不仅讲究内外三合,更注重势势存心揆用意,就会产生应有的“内气”。要知道,出汗是练出功的标志之一。练功出汗与一般因天气热或运动性出汗(如长跑)是有本质不同的,它是营卫二气作用的结果,哪怕冬天躺在床上练,也能“大汗淋漓”,产生内劲,达到练功之目的。

文练是通过意念、呼吸与动作速度的有机而合理地配合,修炼精气神意,是内家拳修炼中高层次的练法。因其主修“内”,又称丹田功。丹田功,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即潜能,人人都有,但它因人因时因境有所不同,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有无功夫之分。一般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不易调动这种潜能,往往在情急之下才会无意识地有所表现。而练内功的人由于平时练功养成眼前无人似有人,行止坐卧,“不离这个”的习惯,一旦遇到情况立刻能如同火烧身,马上调动起全部潜能,出手比常人快,劲力比常人大。

故文练,肢体动作显得舒缓柔和、松活圆转且又沉稳,一般不表现出快捷紧凑刚劲之外形,更无明显发劲之动作,但具有舒筋骨、活气血,平衡人体阴阳、练出丹田内气的作用,以达到强身固本的目的,因此有“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气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之说。一旦用于实战,配合技法,周身轻灵,内气不运自到,随意而发,即可达到技击御人的效果。

文练就是以练意为核心,以练出内气增长、生成内劲为标志,以强身健身、固本防身为目的。文练虽是以炼内气为主,可是在行功走架时每招每式都要讲究技法。所以,文练虽为文功却是最高级的技击练法。内家拳的技击形式不是两个人搭好手然后推来推去,而是散手,亦称摩手或撕扒。推手只是作为训练听劲的方法,是撕扒应走的阶段。文练必须有武练为基础,仅有内功未必能应战技击。因为功与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互根互生的,更是呈正方向发展的。

练拳的本质是以技击为核心,较技时不论对方是什么拳种,也不论对方用什么招式、从什么角度打来,都能应战,至于输赢,一般取决于各人功力和技法的运用及心理素质等因素。因此,功技并重是练拳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所谓“功技合一”。

武练法是强调重动之法的做法。练功讲究身形束展分明,功架细致工整,转换虚实相间,方向角度巧妙,劲意顺达深透。武练法除了单式、发劲、发声,还有套路以及对接、喂拳等训练。要真正学以致用练好拳,提高内家拳的技艺,就要文练武练并重,遵循两者对立、互换、消长、转化的规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拳术之道,一文一武;技法之道,一阴一阳。其中包含柔中具九、刚中具一、内外兼修、神形合一、功技并重、静动互换等变化,更注重技法上,不变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是绝对的、不断的之理念。

拳术中的文练和武练说到底是要练好内功,提高拳技,达到功与技的高度统一。有功无技难成艺,有技无功浑身空。功技合一,不可偏废,是练好内家拳的正确途径。但无论文练还是武练都应在师父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初学者,启蒙老师更为重要,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