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法自然——十六说笪重光

书法自然——十六说笪重光

笪重光,字在辛,别号江上外史,又号郁冈扫叶人。江苏句容人。顺治九年时的进士,官至御史,江西巡按。因弹劾明珠罢官归乡,隐居茅山,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故又号称始清道人。笪重光“书法眉山,笔意超逸名贵。与姜西溟、汪退谷、何义门并称四大家。”著有《书筏》、《画筌》等。
其中《书筏》为书法理论,全文共计28则,综论笔法、墨法、布白、风韵等多个方面,文辞简明扼要,论述辩证而又精微。学者王文治评价曰:“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下面,逐则介绍:
一、“笔的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意思是说,笔的执握和使运体现在横画,字的体势正确,体现在竖画,气势的舒展体现在撇捺,筋络的融会结聚体现在纽转,脉络的连续不断体现在牵丝,骨肉(肥瘦)的调和停匀体现在饱满,趣味的呈现表露体现在勾点,光的通透明亮体现在分布,行间的繁茂结密体现在流通,形势的参差错落体现在奇正。
本段是全文的第一节,也是全文的总纲。“笔之执使”至“趣之呈露”,从横画、竖画、撇捺、纽转、牵丝、饱满、勾点七个方面谈点画及结构的问题;自“光之通明”(以下),从分布、流贯、奇正三个方面谈了行气与章法的问题。结合书帖,联系实践,仔细品味,既形象精彩,又意味深长。
二、“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
发笔,就是起笔送出。仰,把笔抬起。是说写横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 抬起。俯,就是低头而下,写竖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向下。重,就是按住。写撇画时要按着走笔。轻是重的反面,就是不要按住,写捺画时行笔别太重,不要按着走。顿,即停止、驻扎。写折画时行笔要先停顿一下,把笔锋调整好再走。裹,就是裹锋,即书写时笔锋保持圆柱状。要用裹锋行笔,保持笔画的圆润。挫,指折损。写点时要挫笔行书,不能太圆。利,指锋利、锐利,写勾时,勾尖一定要锐利。上下笔之间,前者笔末用露锋导出,后者笔末用藏锋响应。字的外边要宽,字的内部要紧。
这段是在解说了俯仰、轻重、顿挫、圆利、藏露、宽紧等基本的发笔方法,分析了不同笔画之间笔试的互相照应,以及落笔结字之间的承接连带。
三、“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转接,指笔画的转换交接处;欲折就是要求有明显的笔锋转换。自转,指一画中的起迄、垂缩处的藏头护尾。圆与折相对,即圆劲丰厚。是说“折转”与“自转”,同一是转,却泾渭分明。“折”以取势,圆以取渾。若误用之,就不合乎法则了。
四、“横之住锋或收或出,竖之住锋或缩或垂,撇之出锋或掣或卷,捺之出锋或回或放。”
本段概述“横、竖、撇、捺”四种基本笔画的“收、出、垂、缩、掣、卷、回、放”等变化,不同的字,横、竖、撇、捺的写法也不同,但也无非就是收与出,垂与缩,掣与卷,回与放等四种变化,书写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
五、“人知起笔藏锋之未易,不知收笔出锋之甚难。深于八分章草者始得之。法在用笔之合势,不关手腕之强弱也。”
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提示字的收笔出锋甚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妨深入学习一下八分章草。因为八分章草最讲究笔的出锋。其二是说,写好不易的出锋,关键是用笔的方法,不在于用力的大小。
六、“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
匡廓,即带方匡,外廓的字,多指方正的楷书。散乱,即行草散乱。楷书匀整的留白,靠执笔的手腕来分布均齐;行草散乱的留白,靠审美的视觉来安排匀称。前后对照,加深了人们对楷书和行草书不同留白艺术处理的理解。
七、“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
这里的画泛指留在纸面上的黑与下句的白相对应。笔画的留黑如能象金刀的切割一样匀净,“布白”才能象玉尺的度量一样整齐。要求点画要充满骨感力量,干净利落,分布得当。
八、“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观锺、王楷法殊势而知之。”
是说字体的变化,在于“精美的挥毫”和“巧妙的布白”,这从钟繇和王羲之的楷书的不一样就知道了。
九、“真行、大小、离合、正侧章法之变,格方而棱圆,栋直而纲曲,佳构也。”
这段话是说章法,格方就是通篇,棱圆就是指笔势,栋直指行间,纲曲指呼应。章法的变化要综合考虑,否则就称不上是好的章法啊!
十、“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游丝,指点画交接处细如丝发的牵丝。要求游丝之力,应当不减,甚至胜过“直画之力”。
十一、“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
这段话说的是墨法及结构,是说磨墨要细而浓,惨点清水就会墨色润泽。蘸笔要饱满,但用裹锋去写就深浊了。线条圆而布白方,宽展的间架会因游丝的牵引而显得紧凑。
十二、“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是说只有中锋用笔才能使笔画紧、直、齐、润,达则“圆秀”的艺术效果。
十三、“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难哉难哉!”
是说书法的线条,用笔、用墨之难,要想达到“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的境界,很难很难!
十四、“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擫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
本段运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句式和道理,概说了运笔过程中的顺递、落起、转折、掣顿、伸展、拔擫、束拓、行停等相反而又相生的辩证关系。“书亦逆数”为点睛之语。
十五、“卧腕侧管,有碍中锋;伫思停机,多成算子。”
要求悬腕,用中锋写字,且要加入活泼的情趣,使字不致呆板。
十六、“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滞者其机圆。机致相生,变化乃出。”
是说书法有活泼情趣了。那情致必然流畅;流通不滞的,机巧必定圆通。机巧与情致互为融合,才能生出变化。
十七、“一字千字,准绳于画;十行百行,排列于直。”
是说写好每一个字的标准取决于用笔的第一画,安排好通篇的布局排列,在于关键的直画。
十八、“使转圆劲而秀折,分布匀豁而工巧,方许入书家之门。”
是说用笔要圆劲而秀折,结字布局要匀豁而精巧,才可以进入书家之门。可见,书法家之称谓,当之不易。
十九、“名手无笔笔凑拍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
笔笔凑泊之字,必无起承呼应的联系,字字迭成之行,必无生动映带之关系,是称不上艺术的。
二十、“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
笔墨的留黑为分,空白的虚静为布,分是有形线条的分列,布是无形空白的布置。
二十一、“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反过来说,横能平,竖能直,腕能展,目能注,分布能工,规矩圆备。这是书法的基本技巧,有一不足,就不能称其书法了。
二十二、“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或呼疾而应迟,或呼缓而应速。”
这里是说结字布局,笔势来往的呼应关系,相反相承,此起彼伏,情趣生动。
二十三、“横撇多削,竖撇多肥,卧捺多留,立捺多放。”
是说横撇应写的削薄,竖撇应写得肥实,卧捺多收留,立捺身展放。结合“千、垂”“月、乃”“走、之”“文、木”等字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了。
二十四、“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勿谓绵软二字为劣,如掣笔非第一品紫毫不能绵软也。”
前面是说骨与筋的关系,两者不能分离。后面是说“绵软”笔画若柔中带刚,写好也是很难的。
二十五、“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查其纽络一路。”
卫夫人笔阵图中曾说:“多力丰筋者圣”。这段文字是为“多力”和“丰筋”作解,要想知道笔画是否多力,看它运行的中间一段,要想知道什么是“丰筋”,看笔画转接的一路。
二十六、“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意思是说,筋骨不生于笔,而生于用笔之笔法技巧;血肉不生于墨,而生于用墨之润泽技巧。笔墨是工具,笔法是技巧。前者是次要矛盾,后者才是主要矛盾。反过来说,工具的好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技巧的发挥。
二十七、“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
再次强调了中锋运笔的重要性。
二十八、“肉托毫颖而腴,筋借墨沈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丰腴多妩媚,滋润多姿彩。笔墨技巧,关乎艺术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