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篇  红山文化的缘起与北方“两河流域”

X
在中国北方东北平原的辽西地区,有两条著名的河流,这就是本文所谓的“两河流域”——辽河、大凌河。所谓著名是因为在这块土地上,两河流域内沿着个各水系分布有4000多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属于史前红山诸文化及其后来有渊源关系的历史文化。因为该流域在历史上曾经以“热河省”称之,而当代则按辖权分割成跨越三、四个省属的行政区域,倘若按河流水系关系分析,其属地域则近在相邻、远亦可及,非常便于理解和研究。所以,本文将该区域以“两河流域”称之。
辽河的上游依次为东辽河、教来河、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及其干流老哈河,其发源地是河北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七老图山。西辽河与教来河合流后,与发源于吉林省的东辽河再次汇合后流入辽宁省境内。辽河主干水系是由数十条河流汇集而成,全长1430公里,其主要河段是西辽河;大凌河的主要源头是努鲁儿虎山,其上游的牤牛河与辽河主要干流教来河是同一源头,也是由多条河流汇合而成。辽河和大凌河这两条河流都是最终流入辽宁省境内,又经过辽东湾而流归渤海。“两河流域”的特点是:两河的上游遗址分布均以山和丘陵为中心,密布的水网为翼(目前大多数成为季河或干涸),水绕山转,而原始聚落恰巧也选择向阳坡地近水而居。于是,形成在平原与草原及森林的开阔地带,星罗棋布 般点缀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址的普遍现象。中、下游分布遗址相对较少、分散。

简而言之,红山诸文化的集中地带是在辽宁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郊和河北省北部等地域。具体地说以牛河梁为中心,以先近后远的原则与近邻的内蒙古敖汉旗、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左县)、葫芦岛沙锅屯、建平县城子山等遗址群,正巧形成向四方辐射的分布格局。鉴于红山诸文化客观分布的这一显著特点,学者们将该区域称之为“泛辽西”地区,亦既是红山诸文化的核心地带。


龟鳖是北方两河流域的原始水神
在“两河流域”内,从现已经发掘和试掘的红山诸文化遗址来看,可分为七大文化类型。其中:最为原始的有距今一万年左右“千斤营子类型”;有距今6000—8000年的“兴隆洼与查海类型”。这种类型的分布区域,从西拉木伦河上游以北的克什克腾旗,到赤峰市的苏河左岸。从教来河左岸南端的敖汉旗,到北部哲里木盟的奈曼旗。其外围北部远到霍林河沿岸的吉林省通榆县,南到滦河南岸的河北省三河市。考古学界将该范围内的同类现象称之为“前红山文化”;而在“红山文化”的类型中包括距今6200—6800年的“赵宝沟类型”。其同类遗址在牤牛河上游发现较多,西拉木伦河沿岸及滦河下游的河北省迁安县也有分布;还有距今5000—6500年的“红山后类型”。该类型被视为红山文化的中期阶段,也是玉器雕刻最精美的时期,“马架式”半地穴房屋建筑的典型阶段;有距今5300年左右与森林动物紧密联系的“富河类型”;以及红山文化发展后期的“东山嘴类型”,亦既是红山文化发展的高峰阶段。典型例证有大凌河流域距今5000年左右的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城子山、阜新胡头沟等祭祀遗址和积石冢;有距今4500年左右的“小河沿类型”,是与东山嘴类型同步,从查干木伦河西岸,到大凌河岸边的喀左县南沟门、锦州市葫芦岛的另一种类型。上述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有自身的特色,又有相互交融、影响、演变、交流、融化和公共发展的踪迹。(叶芃的学术论文

(0)

相关推荐

  • 东北医巫闾山为中华茶文化之祖山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叶之故乡,饮茶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2019年6月29日,联合国组织大会决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饮茶日".可见饮茶文化已发展成为世界性文化. 最早发明饮茶的 ...

  • 玉器里隐藏的远古秘密

    来源:北京日报 玉,从远古至今,一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与大地的渴望.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属于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玉在 ...

  • 辽河流域是龙凤文化起源系统的主干

    龙凤演化进程图 商周时期的龙凤纹玉佩(距今3000年 洛阳)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可见玉器摆放情况. 本报记者 商 越 提 要 晶莹圆润的玉器,在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多有出土,这些上古玉器 ...

  • 水润盘锦(1)——盘锦的河概说

         我出生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鱼米之乡的湖北荆州,自幼喜欢各种河流湖泊.家乡是广阔千里的江汉平原腹地,沮漳河在这里汇入长江,而长江在这里蜿蜒曲折,九曲回肠.我年少离家,客居于东北盘锦,时时思念家 ...

  • 辽河源头——中华龙文化的肇始之地

    中秋节邂逅国庆节(2020年),八天长假正好适合出游.秋高气爽,霜叶红满山野.我们专程去了一趟位于河北省平泉市西北的辽河源头,去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去探寻那里的地质奇观,去朝觐曾经孕育过"红 ...

  • 第四百二十五篇  红山文化源头之一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文化(见图1.2)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兴隆洼文化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出现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为特征.它是中国北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8000年 ...

  • 第五百二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质的颜色

    X 对于收藏者来说,玉器的颜色是最容易区分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颜色与其仿品的颜色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岫岩玉以绿色为普遍,往往还杂有红.黄.白.青.蓝.紫色和墨绿.淡黄.乳白色.它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

    X 关于玉器的沁色,难就难在沁色和玉皮的区别.可以这样认为,沁色和玉皮,都是玉的表面物质,是玉的本身材质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含氧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其区别仅仅 ...

  • 第五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绺裂

    X 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我们时常见到绺裂.轻微者,裂隙较浅,层叠分布.严重者,起层脱落,造成破损. 绺裂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埋进墓穴时,就可能因为摔过而产生裂纹.有的可能出土时不小心被摔出裂纹 ...

  • 第五百三十七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点和沁片

    X 许多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它们的表皮会出现一些亮晶晶的闪光点,有的如针尖般大小,有的是片状,这就是沁点和沁片.如果拿到手中观察,并在光线下晃动,在一些玉器上可以发现许多沁点和沁斑,这是金属化合物对玉 ...

  • 第五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和橘皮纹

    X 这里所指的玉皮,不是指玉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玉皮,而是指玉在加工成器后它的表皮.新的玉器它的表皮和老的玉器的表皮有什么不同呢? 橘皮纹,是经常用来区别老玉器和新玉器的表皮的一个依据.所谓橘皮纹,就是 ...

  • 第五百四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

    X (一)凸弦纹.凸弦纹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凸弦纹也被称为棱线,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鸟类翅膀和尾巴.茧蛹的腹部和脊.龙的长鬃和勾云形器的弦等都采用棱线的表现手法.前图所示玉鹰凸弦纹的表现手法十分 ...

  • 第五百四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X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史前时代人类是用什么工具来雕刻玉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们经常用来解释古时玉器加工的老话,它被解释成为用比玉更硬的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