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篇 红山文化的缘起与北方“两河流域”
X
在中国北方东北平原的辽西地区,有两条著名的河流,这就是本文所谓的“两河流域”——辽河、大凌河。所谓著名是因为在这块土地上,两河流域内沿着个各水系分布有4000多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属于史前红山诸文化及其后来有渊源关系的历史文化。因为该流域在历史上曾经以“热河省”称之,而当代则按辖权分割成跨越三、四个省属的行政区域,倘若按河流水系关系分析,其属地域则近在相邻、远亦可及,非常便于理解和研究。所以,本文将该区域以“两河流域”称之。
辽河的上游依次为东辽河、教来河、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及其干流老哈河,其发源地是河北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七老图山。西辽河与教来河合流后,与发源于吉林省的东辽河再次汇合后流入辽宁省境内。辽河主干水系是由数十条河流汇集而成,全长1430公里,其主要河段是西辽河;大凌河的主要源头是努鲁儿虎山,其上游的牤牛河与辽河主要干流教来河是同一源头,也是由多条河流汇合而成。辽河和大凌河这两条河流都是最终流入辽宁省境内,又经过辽东湾而流归渤海。“两河流域”的特点是:两河的上游遗址分布均以山和丘陵为中心,密布的水网为翼(目前大多数成为季河或干涸),水绕山转,而原始聚落恰巧也选择向阳坡地近水而居。于是,形成在平原与草原及森林的开阔地带,星罗棋布 般点缀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址的普遍现象。中、下游分布遗址相对较少、分散。
简而言之,红山诸文化的集中地带是在辽宁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郊和河北省北部等地域。具体地说以牛河梁为中心,以先近后远的原则与近邻的内蒙古敖汉旗、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左县)、葫芦岛沙锅屯、建平县城子山等遗址群,正巧形成向四方辐射的分布格局。鉴于红山诸文化客观分布的这一显著特点,学者们将该区域称之为“泛辽西”地区,亦既是红山诸文化的核心地带。
龟鳖是北方两河流域的原始水神
在“两河流域”内,从现已经发掘和试掘的红山诸文化遗址来看,可分为七大文化类型。其中:最为原始的有距今一万年左右“千斤营子类型”;有距今6000—8000年的“兴隆洼与查海类型”。这种类型的分布区域,从西拉木伦河上游以北的克什克腾旗,到赤峰市的苏河左岸。从教来河左岸南端的敖汉旗,到北部哲里木盟的奈曼旗。其外围北部远到霍林河沿岸的吉林省通榆县,南到滦河南岸的河北省三河市。考古学界将该范围内的同类现象称之为“前红山文化”;而在“红山文化”的类型中包括距今6200—6800年的“赵宝沟类型”。其同类遗址在牤牛河上游发现较多,西拉木伦河沿岸及滦河下游的河北省迁安县也有分布;还有距今5000—6500年的“红山后类型”。该类型被视为红山文化的中期阶段,也是玉器雕刻最精美的时期,“马架式”半地穴房屋建筑的典型阶段;有距今5300年左右与森林动物紧密联系的“富河类型”;以及红山文化发展后期的“东山嘴类型”,亦既是红山文化发展的高峰阶段。典型例证有大凌河流域距今5000年左右的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城子山、阜新胡头沟等祭祀遗址和积石冢;有距今4500年左右的“小河沿类型”,是与东山嘴类型同步,从查干木伦河西岸,到大凌河岸边的喀左县南沟门、锦州市葫芦岛的另一种类型。上述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有自身的特色,又有相互交融、影响、演变、交流、融化和公共发展的踪迹。(叶芃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