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选择来自《奇葩说》的一个辩题:妈妈疯狂追星不着家,我该不该管?其中一个辩手小鹿的说法直戳要害:“爸爸不着家,理所当然;孩子不着家,情有可原,妈妈不着家,就成了众矢之的。”男人可以出走半世,归来依然是少年,但是女人一旦当了妈妈,她们就不再是自己,而永远是“妈妈”,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有没有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变得微不足道,追星这样的事,更是离经叛道。于是辩手小鹿说:“有烛光里的妈妈,为什么不能有灯牌里的妈妈?凭什么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就不能至死是少女?”《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一书中有一个概念叫“母职绑架”,意思是说,社会通常会以一种刻板的印象去绑架成为妈妈的女性,告诉她们应该如何,不能如何。在长期的“母职绑架”下,妈妈们由单独的个体,变成了一个群体,用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压榨着个体的自由与荣耀。多少女人为别人辛苦奉献了大半辈子,人过中年才恍然发现,从来没有这样努力地对自己好过。
跟随米拉,学会掌控自己
米拉是一个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独立聪明。
她十四岁读尼采,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
可惜的是,她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最重要的主题是“家庭”。
在父母长期的传统思想管教下,她和镇上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丈夫有体面的工作,她也住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房子。
她举止优雅,总是面带微笑。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米拉说:“大多数情况下,女人就应该微笑、倾听、做饭。他只花十二分钟就可以将你一下午的努力塞进嘴里,你还会爱慕地看着他狼吞虎咽。”
夜深人静时,她坐下来喝白兰地,突然意识到,这一生,她认识自我都是靠别人,比如屠夫看见她时的微笑和恭维,或是给地板打蜡的工人对她倾慕的目光,或者大学校园里男人的一次回头——都是对她外表的赞美。这令她毛骨悚然。
她想:一个人怎能用如此荒唐的东西来保持自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状态?
《醒来的女性》是一本小说,但它描述的生活太过真实,以至于你会觉得这就是自己真实的生活。
米拉的经历反映了整整一代美国女性的生存境遇,让无数普通女性心生共鸣、潸然泪下。
幸好,她虽然放弃了第一次选择婚姻的权力,但没有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知道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有的样子,也没有人会为她创造好想要的生活,婚姻从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自己才是。
她逐渐在婚姻里醒来,开始寻找真正的自己,开启自己能够掌控的人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十点听书会员」,收听这本书的精华故事和关键启发。
跟随房思琪,学会保护自己
2017年,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上吊自杀,就在她自杀的前两个月,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刚刚完成第五次印刷。这本书是林奕含生命的最后一年根据亲身经历写的,记录的是房思琪从13岁起,被家庭教师李国华以补习为由诱骗,对她进行长达五年身心控制和虐待的经历。在13岁的房思琪看来,50岁的李国华充满了成熟男性的魅力:英俊幽默、才华横溢。在被老师诱骗性侵后,她一次次被对方洗脑:这是因为爱。她假装若无其事地试探母亲,说:“我们家什么都要有,就是没有性教育。”母亲笑她:“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看了林奕含用生命写下的故事,我们才知道,原来性教育不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你嫌孩子太小,坏人不会”;原来很多人以爱为名对你进行伤害,那不是爱;原来受害者受到的伤害不只来自直接伤害她的一方,还有周围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闲言碎语、有色眼镜……房思琪故事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能看到书的人是多么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如果你有女儿,希望你比她更早看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比她更早学会保护自己。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十点听书会员」,收听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和重要启发。金智英出生那天,漫天的樱花飞舞,像下雪。妈妈看着窗户感慨,感谢上苍赐给我如此美丽的女儿。《82年的金智英》中,妈妈多次跟金智英描绘的场景,可惜金智英的人生却并不如此美好。金智英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这似乎是父母最喜欢的组合,姐姐可以让着弟弟、照顾弟弟。她也是如此。金智英想要一支笔,但是爸爸没有买给她,而是买给了弟弟。结婚后,为了照顾孩子,金智英做了全职妈妈, 每天在孩子的哭闹和家务中周旋,身心疲惫,偶尔出去溜达,就会听到不远处的窃窃私语:“命好啊,我也想用老公赚来的钱买咖啡喝,到处转悠……”每次去婆婆家,就有干不完的家务,丈夫稍微帮点忙,婆婆就在一边说:“哎呀,智英是真好命。”金智英生病了,丈夫很着急,他心疼地说:“你就再休息一下吧,等孩子长大点就好了。”结果这一句话刺痛了金智英:“看孩子是休息吗?洗衣服、打扫卫生、一样样收拾孩子的玩具、给孩子洗澡、做一家人的饭.....这是休息吗?”没有得到支持和理解的金智英选择了做心理咨询,咨询师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她慢慢知道,对于女人来说,最可怕的是只会哀怨和抱怨,不会用行动改变。她的文章被发表在杂志上,有很多人喜欢,她不再纠结于婆婆妈妈和是是非非,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步调。女儿、妻子、妈妈、作家,都是她的标签,最重要的,是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