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找到最好的理由——从《命若琴弦》说到《我不是药神》
暑期的小说课从白先勇的《国葬》、张大春的《将军碑》、安布鲁斯·比尔斯的《鹰溪桥上》、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沈从文的《菜园》,一路讲来,到了昨天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从小说与历史的映照、想象与现实的穿插、虚构对真实的超越、小说的象征与神秘主义,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读《命若琴弦》?
我想让孩子们知道:
一、生命是残缺的,甚至是荒谬的。
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他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的机会 。他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让我们知道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是多么重要。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
加缪甚至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
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康复文本断想》)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 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命有很多无法选择:你出生的时间、地域、国家、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容貌、你的遗传基因等等;如果屈从于命运,我们的一生,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谁的生命都无法完美,残缺甚至荒谬的生命,因为希望和目标的存在而变得强壮、坚韧与伟大。
二、人生需要目标和希望。
生命困境是无法逃避的,生命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人生需要目标与希望,目标可能是虚无的、渺茫的,但它却能引导真实的结果。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这样写道“人的本性倾向福音,但是人的处境却是苦难,或是残疾”,而小说《命若琴弦》中史铁生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命运,揭示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探寻了超越人生困境和存在悲剧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因为人的能力与欲望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距离,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满足自我欲望,这就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史铁生认为,“残疾是上帝对人的缺陷的强调……从残疾人看到人的残疾”,残疾不过是被强化的个体困境,残疾境遇是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缩影,人生总会不停地遭遇困境,摆脱一种困境之后会出现新的困境。
古希腊神话中,勇敢、睿智的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众神让他做无效而无望的劳动——将巨石推向山顶,在巨石即将被推向山顶时,就从山上滚落下来。西西弗斯只能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困境。
正因为如此,接受生命的残缺,直面人生的困境甚至是宿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答卷中无法逃避的第一小题。在这第一小题的基础上,为自己创设什么样的目标和希望,才是每个人可以自由发挥的自拟题。
三、生命意义在于过程,在于付出,在于利益他人。
既然生存困境是永恒的、不可逃避的,那么人们应当如何面对生存困境,实现生命的超越呢?史铁生给出的答案就是用过程取代目的,体验苦难、超越苦难,坦然面对人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以洒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虚无和无尽的生命苦难,在追求中获取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
人们只能将对人生目的的焦虑转向对生命过程的珍惜,在奋斗中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幸福。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在孤独、绝望、荒诞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滚下山坡的动感与美妙,感受到了与巨石较量所展现出的力量,发现了超越自我命运的美妙。
生存困境是个体无法避免的,唯有坦然接受命运,在对虚无的人生目标进行追逐之后,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获得生命的超越。史铁生以诗意的语言抒写了生命的悲怆,表达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为人们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如果我们把思考进一步导向深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前些天网上有一篇文章: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有时候我会和孩子们开玩笑:我们这一代注定要成为房奴、车奴,这是我们的宿命;但是如果你们长大了,你的人生目标还停留在房子、车子上,你的工作仅仅还是为了生活,那你也太low了点了!
说说《我不是药神》吧,影片击中了很多人的痛点。而我的看法比较简单,也比较偏激: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这个问题文中不便多谈。我们讲讲影片展现的人生的五个层次吧。
1、老谋深算,逐利而行。
电影中的假药贩子张长林,就是典型的这种人。他不顾别人生死,常年四处贩卖假药。 他对程勇一再敲诈,对重病的患者,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只有高额的利润,才能刺激他的热情, 金钱就是他们活着的全部目的。他们没有什么是非观,为了利益,他们可以穷尽所有手段。为了金钱,他们扭曲三观,看淡真情,甚至可以铤而走险。
但影片的张长林最后也没有供出程勇。
2、岁月寻常,负重而行。
这类人,占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他们活得普通,有软肋,也有盔甲。会在深夜的朋友圈里流泪,也能在办公室里拼命。他们偶尔也有抱怨,却从不在人前示弱,负重前行。他们拼命奔跑,忍受了所有的不容易,为生命提供一个好的保障。
3、遭遇命运重击,仍心中有光。
白血病人老吕,第一次见到程勇时,家里已非常穷,但仍热情邀请程勇“吃个橘子”。老吕第二次见到程勇,已生命垂危,全身无力,但还力撑笑脸望向一旁,说:吃个橘子。
第三次,程勇去拜祭老吕,看到的,已是摆在遗像前的橘子。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出镜的白血病人都是如此。当程勇决定放弃仿制药代购,他们没有刁难,尊重且理解。当程勇被警察抓走,无数的白血病人在路边目送他。目光中是不舍,也是感激。
就算是领受了最坏的生活,也要和世界温柔以对;虽然遭遇命运重击,心里仍然有光。
4、规则之外,亦有人情。
周一围扮演的刑警曹斌,就是这样的角色。他是程勇前妻的弟弟,讨厌无所事事,还喜欢强词夺理的程勇。
他被派出抓购买假药的病友,想问出仿制药的贩子是谁。可是,一群人坐在审讯室里,没人说话。只有一位老奶奶,抓住了他的手哀求:“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这时,曹斌崩溃了,放了所有人。仿制药是穷人的救命药,他不愿断了病人的活路。再后来,了解到程勇的所作所为,程勇被捕,曹斌却和这个曾经最讨厌的人,成了好兄弟。
规则之外,无非人情。在不违背规则的前提下,保持一份人性温暖,说起来容易,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所以,这是一种更高阶和成熟的活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5、自我救赎,终成大我。
主人公程勇,形象地诠释了这种生存境界的产生过程。
在整部影片中,程勇的角色,至少经历了三次转换。先是神油店的中年油腻老板,被催租、被前妻骂、被小舅子揍。
然后是,偶然走上售卖仿制药的生意人,意外发现商机,为了生活铤而走险。发了小财后,为了安逸的生活,断然收手。
再此后,他被白血病人的挣扎刺痛,冒着危险,重新出山售卖仿制药,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把药品卖给别人。
他从通过弱者牟利,再到无私帮助弱者,看到了生死,他的身份在转变,最终自我救赎,终成大我。
程勇依靠着善良,赢得了自我救赎。还记得他踏上刑车前和刑警曹斌说的那句话吗?告诉孩子,他爸爸不是坏人。
有位大师曾说过: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来人间,来利益更多的人!
所以,人生最终的目的从来不是要获得名利,而是要觉醒生命,利益他人。
觉醒生命,利益他人,也许是我们为活着找到的最好的理由。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