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以待币的日子里听到最多的几件事
繁忙的上课之余,在办公室坐以待币
——坐等家长报名交钱
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能学到很多东西
有一天,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报名
小升初的
爸爸人高马大,说话声振屋瓦
孩子躲躲闪闪,就是不肯入座
后来躲在门外走廊上
爸爸问了两句小升初的问题后
突然大声说,太远了,还是不读算了
我问,您家住哪边啊
他说,洞那边,####,过来红绿灯太多了
我说,是孩子自己走路吗
当然我送,他大喊一声
我登时无语
他走后,我细数了一下,洞那边到学堂
确实会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红绿灯
2000多米远
当时,我想,这爸爸也太懒了吧?太不负责任了吧?这么一点路,都嫌远。那你还能为孩子做点什么?难怪你孩子。。。
后来转念一想,我们自己何曾不是这样。我们总觉得自己对孩子已经付出很多,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资质不错,可以考个名校试试,但我们认为只要正常上去,自然就能进入名校。殊不知,名校有名校的操作模式,不经过特殊训练,根本不可能考上。不报个特殊的培训班,连考试资格都没有。入围了,不指点一下,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面试。考上了,根本不知道怎么联系老师,怎么增大孩子培训、参赛、考试的机会,怎么参加提前招生,什么叫三位一体,怎样找社会名流、高校教授写推荐信,等等等等。我们一概不知道。
退一步,我们不走这条路,我们只要考个当地一中就行,我们只参加常规的普通高考。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小学成绩不错,到初中自然会好,到时候考个一中没有问题。我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县市,一中录取六七八百人,同龄孩子五六七八千,大部分县市一中录取率是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这样低的比例会不会有自己孩子的份?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优秀到这种程度?平均来看,一个班如果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孩子能上一中,自己孩子是不是属于这个阵营?
大部分孩子到初中后会出现的偏科,在小学阶段都已经初露端倪,我们是不是已经提前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果要给孩子上个培训班,我们是不是知道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好的培训班是哪一个?最好的老师是哪一位?怎样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老师?孩子不想多学,我们有没有办法说服他?她说自己会好的,是不是可信?我们凭什么相信她?他是为我们省钱省精力,还是自己偷懒?我们会不会因为孩子不想学,就放弃?我们会不会因为近一点,有同学,等,就放弃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我们担心孩子初中跟不上,但是我们担心归担心,就是没有行动,非得到初中一棍子敲晕了不可?上个小升初就可以提前知道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曾经觉得毫无必要?我们也知道小学成绩和初中成绩不一定对应,甚至也知道很多小学成绩很不错的孩子,一到初中就掉得很厉害,但我们总觉得那是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应该不会。我们凭什么得出这个“应该”?我们凭什么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只知道孩子某几门学科不错,我们却不知道怎样提升优势,不知道怎样让学科优势转化成他澎湃的学习动力。
我们都知道孩子手机游戏非常容易上瘾,我们还是早早给孩子配了专用手机(而且一定是智能的),我们总觉得孩子应该有他的自控力。别人家孩子都有了,我们又不是买不起?
。。。
不少家长都会谈起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有过的深深后悔:
1、小学里没有考虑初中的事情,跟风上了很多培训班辅导班,花了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一点不好。那时候不知道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浪费了时间,错过了机会。上了初中才知道,什么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真应该早点问问有经验的初中老师。
2、小学时就知道孩子可能会在某些学科上有所偏科,但一直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直到初中彻底跟不上了,才病急乱投医,结果还是来不及。
3、知道自己孩子并不是那么出众,小学毕业时本来有机会上个小升初,走点提前量,但是当时孩子说,小学毕业那个暑假他要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到初中后他自己会用功的。想不到一上初中就跟不上了,开学后接连两次大考都考砸,从此一蹶不振,就没好过。
4、知道自己孩子有某些学科上有特长,却没有特别加以培养,失去了更为便捷的升学机会。
5、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忽略了学习兴趣、能力和意志的培养,以为只要考分高,就没有问题。结果升一次学,掉一个档。小学上等,初中中等,高中下等。
6、考上一中后,高一高二,孩子没有好好学,一步一步往下滑,没有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高三再用功,来不及了。
7、孩子展现出某些好学品质的时候,没有好好发扬光大。
8、第一次感觉孩子可能会游戏上瘾的时候,没有及时有效地制止他。。。
当我们还有能力决定孩子走向的时候
我们选择了“尊重孩子”
当孩子把我们的尊重演化成放纵的时候
孩子已经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走向了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