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黄梅】悠悠邢港

在故乡孔垅镇有众多的河流,其中有一条河名邢港,它的水与祭塘相连,经东港入长江,历史上也叫邢家港、报德河。

“卓午闲游欲去迟,柳丝千里故垂垂。清心却得养生主,注目能经尔许时。云水情怀白菡萏,晶凉世界碧玻璃。依然濠濮忘机事,可似当年郑惠施。”这首诗是黄梅名人汤用彬所写的孔垅东厢八景之一的《柳荫观鱼》,地点就在邢港。

邢港是因明代港边邢姓居多而得名,两岸杨柳阴翳,水清且涟。我小时候居住的孔垄老棉纺位于谷坝头,就在港的一边,那时候吃的饮用水就来自邢港。

邢港是有故事的,明代中期,孔垅镇的渔民要常常饿着肚子交纳苛捐杂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后来,老家孔垅的御史邢寰向皇帝禀明了当地的情况,皇帝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就减免了当地渔民三年的杂税,民生因而得到了改观,老百姓为了酬谢他,就把这条港命名为邢港,又名报德河,并把河上的桥叫做报德桥,虽然经历了4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桥也几建几毁,但桥上的“报德桥”三个字至今仍清晰可见,小时候在桥边嬉水的时候,常常对那几个字不解其因,直到上了初三,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黄梅县志》上才知道这河,这桥都有这么一段典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港边邢港、邢圩等村的邢姓人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仅明、清两朝有进士4人,举人10人。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有明代云南副使邢缨、给事中邢寰父子,有革命烈士邢家镇、经济学家邢慕寰等。

明正德年间,有文人作诗赞邢氏的风水宝地曰:“庐山作照墙,塞湖作明塘,鸿雁鸣更鼓,儿孙伴帝王。”附近他姓有人不服,作诗讽刺:“当房作照墙,祭塘作明塘,游鸭钻更鼓,儿孙作鱼郎。”邢族人听了举族哗然,欲与异姓理论。这时,邢寰学有初成,站出来说:“庐山、塞湖太遥远,不如当房、祭塘看得见,没错。游鸭机警灵巧,没什么不祥的。黄梅邢氏大姓,子孙数千计,都能伴帝王吗?没有作鱼郎、田郎的,人们吃什么?作鱼郎有什么不好呢?再说,我们邢姓在孔垄街边是大姓族,与其他姓族应以和为贵。”一番话平了族人怒气。从此,邢姓与相邻他姓一直和睦相处。(《黄梅县姓氏志》)

邢港也有哭泣的时候,1927年,年仅21岁的中共黄梅县委书记邢家镇,被已经叛变的何键所部团长段日弼,在孔垄以召开“军民联席会”为名,诱捕了黄梅县党部和群众团体领导人。他不幸被捕,就义于严家闸。本地著名的塾师、书法家邢竹坪义愤填膺,写了一副挽联:“是讹杀吾家惠莲,苦雨酸风,春去池塘劳梦想;愧我哭穷途阮籍,伤时感世,年来脾骨半消磨。”

自古以来,邢港就是黄梅水运的节点之一,大河、濯港的货物从太白湖经梅济港到邢港的谷坝头,然后经祭塘到东港到长江。昔日的报德桥、谷坝码头成就了过去邢港人的繁华,码头商贸繁盛,两侧是商铺林立。

我曾在港边生活了八年,那时候,到邢港划过水、摸过鱼、剃过头、买过盐、还和母亲一起请裁缝到家里做过年的衣裳。特别那暑假和寒假,每天早上天刚刚亮,父亲就让我们沿着邢港跑步,这习惯一坚持就是五年。对邢港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端午划龙船和春节玩龙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人多,这些传统的民俗一旦玩起来,不仅锣鼓喧天,人山人海,还会让邢港的水都跟着沸腾起来,久久不能平静。

多年之后,再来到这里,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硬化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低矮破旧的青砖瓦房翻建成了一幢幢房子,昔日的剃头铺、裁缝店、代销店这些时代的产物早已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惟有邢港的记忆永铭于心,不会老去!

作者:曹锦军 (微信号:caojingjun520),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旅微信平台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黄梅摄协理事、《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荆楚群文》《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