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有德|四祖开山
雷有德|四祖开山
长江之北,庐山对岸的大别山南鹿,有一座山岭,叫黄梅山。黄梅山于县西三十里地。古人好梅,山上遍植梅树。寒冬腊月,漫山金黄,如佛云齐天。愈是冷霜冰雪,愈是竟相怒放。雪梅融化,朵朵花瓣冒水珠儿,滴水丝儿,花汁满溪,潺潺流香。黄梅山,黄梅水,正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渐渐有了文脉,出了名气。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称作黄梅县。
俯瞰黄梅山,周边群山象条条巨龙,环绕一处凹地,人称九龙抱燕窝。四祖道信大师就是在这里创建禅宗第一座丛林寺院。先是在黄梅山(又叫双峰山)腰建起幽居寺,后移至山下九龙抱燕窝之地。此前,从释迦牟尼到达摩东来,再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无不继承印度僧侣“托钵乞食”、“随缘而居”、不事劳作的陈旧传统,居无定所,衣食无着。传承也是一对一单传衣钵。是四祖在黄梅开山建寺,开始集体定居弘法,农禅双修,才使得禅宗中国化。道信成为中国禅宗实际创始人。四祖传五祖也是在黄梅。五祖弘忍在黄梅东山建寺,创立“东山法门”,成就了中国禅。五祖传六祖,还是在黄梅。六祖永不传,传法于大众,不再单传衣钵。那么禅宗六大祖师有三大祖师出自黄梅。即便六祖慧能一花五叶,将“六祖坛经”弘扬天下,但追根溯源,中国禅的源头在黄梅,黄梅是中国佛都。是故,便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
以天下之大,当年佛教禅宗这只燕子,何以选择在黄梅开山,栖于黄梅这个“金窝”呢?
首选是地利。黄梅背靠大别崇山,面临茫茫九派大江,水陆交通便捷,农桑发达,是湖广鱼米之乡。选择黄梅山(破额山,双峰山)建寺,既远离集镇喧嚣,又便利僧俗往来礼佛参禅,恰合幽居、修禅,以农养禅的理想之地。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四祖在庐山东林寺修学,望见蕲州黄梅山中常生紫气,访得有洞生紫云如盖,遂于洞旁结茅,称幽居寺。
禅修讲气脉。黄梅地处吴头楚尾,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佛教最早有千岁宝掌和尚在黄梅紫云山开山,建有老祖道场。晋朝名僧支遁在黄梅蔡山建有江心寺。隔江相望的庐山,又是佛教般若学的中心。东晋著名高僧、净土宗创始人慧远大师,曾与大诗人陶渊明结伴渡江北上黄梅。慧远大师在黄梅张湖建有柘林寺。陶公栖居于太白湖舒城寨(有陶公祠纪念)。粱武帝时,印度菩提流支曾来黄梅广福山董家城创建菩提寺,后卓锡多云山广福寺。南北山有灵隐寺、宝相寺。黄梅境内“十里三座庙,无处不逢僧”。这样的佛教氛围,为四祖践行以般若融入楞伽及多种禅法,提供了极有利的“扎堆”环境。
禅居要人和。四祖道信生于南朝(公元580年)蕲州的梅川。西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及长江流域佛教盛行。陈末隋初,道信大师承三祖衣钵后,入住殿宇辉煌的庐山东林寺修学,普修诸经达七年之久。用现代话说,相当大学本科毕业再深造七年,堪称博士后了。他将西方般若诸学与本土老子庄子哲学结合,使达摩诸祖“二入四行”的禅法,更能适应国情民风。修学期间不忘蕲黄故里。往返江北途经黄梅时,收七岁弘忍为徒。唐武德三年(620年),四祖在泰和县建有潮山寺。黄梅僧俗不远千里迎请四祖归故里。四祖大师携弘忍诸徒回蕲黄,仍作山行,云游附近一带多年前所建的几座茅庵。比较一番后,四祖最终选择黄梅破额山“有好泉石”,可作定居并实现弘禅之志。这好泉石,后来柳宗元题字于灵润桥下“碧玉流”。当时黄梅人就懂得“筑巢引凤”,本地信徒於琏将祖业“九龙燕窝地”捐献予四祖建寺。四祖遂将幽居寺从紫云洞下迁至燕窝地,重建伽蓝,广聚众徒,过着躬耕陇亩,坐作并重的农禅生活。
弘禅得天时。隋大业三年,炀帝颁诏:“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四祖尽管已获三祖衣钵,但还不是国家承认的合法僧人。这时附籍吉州寺受戒,方获度牒。到隋唐之交,流向佛门的人大增。但战乱频繁,北方大小寺院均遭毁损,僧尼随流亡难民南下,“四方游僧,寄食无地”。唐王朝兴起后,为安国基,争取民心,实行开荒自给。僧人开荒,还可以减免税赋。四祖大师顺应时势,大敞禅门,接引游僧流民,垦荒耕作,实行农禅并举。白日耕作营建,夜间听法坐禅。有了资粮,集体定居,聚众弘禅才可以不依赖布施。山中聚徒达五百余人。
禅宗四祖选黄梅开山建寺,标志中国禅开始创立。从此禅宗在佛教界一枝独秀,枝叶繁茂,逐渐形成佛教寺庙无不为禅。黄梅山、黄梅水源远流长。黄梅县因此成为禅宗发源地,佛教圣地。
作者,雷有德,湖北省黄梅县财政局
曹锦军围炉微信公众号:
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