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写作十日谈》之解说词的风格创新
文:子安
生命中没有意外和巧合,每样事物都有着自己的频率,你看到的每个人、物、色彩,听到的声音,遇到的每件事,感受到的人生瞬间,都是由于在一个频率上才会交集,才能产生共鸣。同样,你要想吸引什么,就应该释放对应的频率。
你的解说词想吸引什么呢?你的观众是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你又希望他们在什么情绪下观看?你希望他们从中得到什么......这一切都将会成为你的解说词风格创新突破点。
风格,是指具有独特于其他人的表现,打扮,行事作风等行为和观念。在文学创作中,风格是指其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对于影视作品来说,综合性体现在,如何在文本中呈现出视觉意识和节奏,掌握了这一点,风格创新将有迹可循。
大家都知道,解说词的基础格式由画面和解说词构成,如下图:
画 面 |
解 说 词 |
因此,视觉意识是流淌于这两组格子中的,他们共同完成整片的流畅性。不要将解说词按一般传统文章的方式写出来,固然,其段与段之间应有衔接语句,但绝不是传统纸媒文章中的衔接方式,它需要的是内在结构逻辑。一般来说,经我手的解说词,通常都会为客户解读一番。毕竟,客户并非专业人士,有可能在解说词和画面描述中无法自由切换。为了促进客户的观感,我们也可以采用添加相关图片截图的方式,帮助客户阅读流畅。如下图:
画面 |
参考图片 |
解 说 词 |
字幕 |
拍摄方法 |
时 长 |
事实上,与其说是解说词的风格创新,不如说,形式创新更为准确。在不同的表达主题上,作为创作者,要敏锐的选择出最适合的角度。为了形象的与大家沟通,我将解说词的创新技法初步归结为三类:切洋葱、巨人观景、猴子捞月。
先来说切洋葱。大家应该都切过洋葱吧?如果没切过,请移步厨房,亲自尝试一番。洋葱的外表质朴,内里却辛辣异常,而在切的时候,如果不屏住呼吸的话,一定会被他的味道所呛得眼泪直流。我们在写解说词时同样可以如此,初次切入,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毫不起眼,随着层层深入,纠葛越来越深,或者说,情绪越来越浓,但写作的手法还是要收着,这样与画面形成一定的张力,达到让观众欲罢不能的效果,结尾点睛,引人深思。
具体到创作中,这种方法求的是一个返璞归真。每一个创作者不同的知识结构、生活背景将决定他看待事物的角度、高度、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即便是同一个宣传主体,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叙述展开方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主体特质,我们要做的就是移情,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找到共情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纪录片解说词、微电影剧本创作,当然一些接受创新度高的企业形象片也可以使用。关键点是,写作者一定要将整个事件重新解构,找到其中的关联线索,如此才能左右观众的情绪。事件没有意义,是人制造了他们。我们要做的是精准找出事件中的矛盾点,人物身上纠结,或者说需要表述主体的特质。
另外,再来说节奏,继续拿切洋葱为例,有人不明所以,边切边咒骂,同时被呛的鼻涕眼泪直流;有人则屏住呼吸,一鼓作气切完,然后大口喘气;还有人会腹式呼吸,刀工还好,深吸一口气,气定神闲的练着吐气,先切一部分,转身,再深吸一口气,继续切,最后,切完,还不忘记做个精美的摆盘。别质疑,这是我在拍摄一家星级酒店厨房时,听到一个厨师教徒弟时说的话,他让我瞬间醍醐灌顶。
第一种人写的只能当作素材,第二种人适合做短片,第三种人则深刻领悟了事件与人物内涵,无论从哪个点切入,哪条线展开都将是一篇好的解说词,当然,如何遣词造句我们不再赘述,各人有各人的文字储备库。
解说词作为一部影视作品的血管,由心脏提供动力,不断在整个身体循环,它才不管别人怎么看,自有自己的规则在其间。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面我们曾说过,解说词需要的是内在结构的逻辑来衔接,它的衔接处与画面巧妙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
巨人观景又怎么说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你所拍摄的画面如果平视,用标准镜头拍摄出来的画面往往平淡无奇,但是,用广角呢?鱼眼、特写、微摄,或者航拍、水下摄影,甚至只是在标头前加层滤镜,画面便增加了不可言喻的情绪。是的,不管承认与否,观众在看影视作品时,潜意识当中并不想看到平常目光所及的景象。同理,我们的解说词如果写的就像白开水一样,当然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还记得小学学过的那篇课文《巨人的花园》吗?花园是冰天雪地和百花盛开的原因,在于有没有孩子越过围墙进来玩耍。巨人讨厌孩子却想要春天,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只有拆除围墙的那一刻,孩子们进来,春天才会降临。同理,当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只有解除文字为主,画面为辅的内心藩篱才有可能创新。
所谓巨人观景就是跳出一般常规视角,别人开篇用华丽的骈文式,你可以尝试扩大格局,以白话说出历史的沧桑、地理上的某种奇观、风情;别人曲径通幽,你可以一语中的;别人注重荣誉、社会影响力,各种称号、证书喋喋不休,你可以一桩桩、一件件,排比将事实呈现出来。
当然,这都还这是表象,不过是玩弄文字的雕虫小技罢了,最为关键的是,当确定了一种文体或文风,一定要自始贯终,这是叙事的视角,最忌东拼西凑,给观众以不伦不类之感。同时,需要在脑海中先形成一套影像,文字将随着镜头的角度、行进轨迹进行补充扩展,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影响文字方案,所以,我们需要足够的把控力。
最后要说的是猴子捞月,猴子捞月不过一场空,但它胜在创造了一个幻境,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是天然。水面完成了幻境,而真实的猴子捞的一个动作又完成了去雕饰后的天然。仔细想想,影视作品的创造最终是为了什么?不正是引人入胜吗?为什么有的解说词看了之后觉得生搬硬套,有的觉得不接地气,还有的会被客户提出——这个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我们的特点(优势)来!没错,这一切都是客户提出的问题。
不是客户不专业,而是我们忘记了什么才是专业?我们的最终观众不都是普通人群吗?一切看起来浑然一体、完美无瑕的东西无一不是经过周密计算过的。看过前面文章的朋友应该还记得,之前曾经提过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个人认为,文章亦当如此。
建筑榫卯结构以垂直、水平、水平与倾斜、板类拼装四大类构件榫卯形式完成了庞大雄浑的木构古建筑。它增加了结构荷载承受力,还让各构件产生一定的变形,历经千载,使建筑在遭受强烈外部荷载时,通过各构件间的变形抵消一定的冲击,有效保护建筑整体结构安全,保持了建筑的长期稳定性。
所以,它做了什么呢?建立规格体系,同时每个构件利用了原木本性,将变形的特质融合进整个建筑,用来抵抗外部冲击。让我们转换到解说词创作中来看,建造一个愿意让人沉溺其中的天然幻境,需要建立一个规格体系,也就是说可以自圆其说的一个内部逻辑,由A发展出B,因为B将导向C,C可以引申出D,而D意外的终结于E,同时,那个E还是让观众内心自认为是自己得出的结论。在这期间,一定要有破绽,而这个破绽就如同原木的变形本性一样,必须是真实的,它将决定观众最后得出的那个结论是否会被他自己所怀疑。
大家记得《红楼梦》太虚幻境上的那副对联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这,正是猴子捞月这种技法寻求的最高境界。事实上,最近几年,时常出现一些以剪辑技法连接的无解说形象片,他不再追求说什么,转而专注于呈现,视觉语言、若干字幕,声音多以同期声、音乐烘托。这不代表没有解说词,而是大音希声。
每一个解说词创作者,不是一个作家,他是一个编导,解说词创作更不是一门独立的文字创作,风格创新,意味着更多的是画面与语言如何相辅相成,这也是一个影视编导多角色自我融合的一个最终方向。
究其根本,解说词创作还是需要一定的自我领悟能力,当然,也还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入门,比如解说词临摹法。下一篇,我们将从一篇古诗《画》讲起,在不断地摹写中掌握解说词的创作。
PS:《影视写作十日谈》目录
导语:与世界链接
1、如何识别客户的真正意图
2、解说词的结构及破题技巧
3、解说词的风格创新
4、解说词临摹法
5、解说词对人物与事件的解构
6、解说词中的创意写作
7、微电影剧本故事提炼法
8、微电影剧本中如何协调戏剧与宣传的关系
9、微电影剧本中的动作叙事应用
10、倒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