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的4个原则,让孩子“长记性”又不伤感情
△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水杉为你朗读
当孩子做了错事,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虽说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但相信大多数还是会选择言语教育。
但最近发生了这样一则新闻:在广州的一个菜市场门口,有个小男孩在大庭广众之下,头顶一块砖头,从早上跪到了晚上,引来众人围观。
而据孩子母亲称,这是因为男孩几次夜不归宿,不得已才这样惩罚他,让他长记性。
孩子做错了事情,该不该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家长们有着不同的意见。
新闻评论区里有些家长表示:“母亲做得对!这样的小孩再不管,那以后岂不是无法无天?”
但也有家长反问:“这种惩罚或许能让孩子低头认错。但万一有一天,孩子被打‘皮’了,破罐子破摔了,那又该如何管呢?”
如何看待“惩罚”这个问题,今天和大家详细地聊一聊。
体罚≠惩罚,严惩≠教育
不得不说,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父母信奉棍棒教育。每当孩子犯错,为了让他“长点记性”,就往死里打、往狠处打。
殊不知,体罚不等于惩罚,而且体罚孩子的后果,父母可能真承担不起!
同样是这个月发生的一则新闻,黑龙江有一个12岁男孩,他在手机店偷了4部手机被发现。
在外打工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当即买车票回家,一进家门,他顺手拿起电饭煲的电线就抽向儿子。电源线打折了,他又拿扫把继续打,持续打了近两个小时。
直到儿子出现休克症状,父亲才意识到情况不对,连忙将孩子送往医院。只可惜,孩子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父亲也因此被刑拘。好好的一个家,突然就这么散了。
虽说这样极端的例子只是少数,但也足以带给我们一个警示:不要用体罚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为它的后果我们承受不起!
更何况,用严惩的方式对待一个孩子,只能让他在表面上屈服,而不能让他在内心里服气,长期下去,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就曾归纳过孩子受罚后的4种回击方式:
①愤恨:“这个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②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③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④退缩:“我下次绝不让他们抓到。”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屡教不改,为什么明知道是自己错了,还要跟家长对着干。
而等有一天,他们长大了、“翅膀硬了”,家长就将再也无可奈何!
所以,严惩,从来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手段。
不为解决问题的惩罚,都是泄愤
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他以后不要再犯错,还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火呢?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前者。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情绪一上头,行为就容易背离初衷。
比如前两天我去朋友家玩,他3岁大的儿子在他没注意的时候,折断了他一棵价值几千块的盆栽。
朋友的第一反应和很多父母一样,当即把孩子拎过来胖揍了一顿。
可仔细想想,对孩子来说,“弄坏盆栽”与“挨打”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这中间更多的是家长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自己对于金钱损失的心疼。
至于事情真正的对错,并没有通过惩罚方式传递到孩子的认知中去。也就是说,孩子得到的不是教训,而是恐惧和逃避。
这种情况下,当孩子再次犯错后,他就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惩罚,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比如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名9岁的男孩失手把学校的玻璃打碎,因为害怕被父母责备,而决定跳楼。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倘若为了泄愤而惩罚孩子,那只会剥夺孩子的安全感,伤害亲子关系。
所以说,父母无论再怎么生气,都要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
有效惩罚的4个原则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适度的惩罚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如其所说,适度惩罚能让孩子看清问题,收获成长。
只不过,当孩子犯错后,我们如何做才能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伤害亲子关系呢?
这里为大家列举了4个“有效惩罚”的原则,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1、允许孩子解释
当孩子犯错后,不要急着去评判指责,要允许孩子有机会解释。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辩证地去看待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果孩子没有恶意,比如一个小孩子为了给妈妈端水,不小心摔了杯子,那就没有必要惩罚。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从而找准批评的切入点。
2、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惩罚中,很多家长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孩子的行为错误上升到人格层面。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有的父母就会责骂孩子“笨”;孩子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被指责“做事冒冒失失,以后肯定一事无成”。
这种“心理惩罚”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可能比体罚还要大。
实际上,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深印象,而不是让孩子“伤心”,引起孩子的愤怒与反感。
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敏感,一旦伤害了孩子的内心,一切教育都是白费功夫。
3、惩罚应该具有一致性
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时,会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比如今天心情好就不惩罚孩子,明天心情差就狠狠罚。如此随性的标准,将很难让“惩罚”起效。
所以,每次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都要给予统一的惩罚标准,也就是制定好了规则,就要贯彻到底,不能因为父母的心情而随意改变,更不能因为孩子耍赖、撒娇而改变。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知道底线在哪里。
4、惩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
在孩子犯错后的第一时间执行惩罚,是让孩子记住后果的最好方式。
很多家长都会习惯性警告孩子“你下一次要是再犯,我就如何”,或是“这次错误小就不追究,以后再一并算账”。然而,大多数孩子很快就忘了“警告”,下一次免不了又犯错。
所以,不要总是将希望寄托在“下一次”,最好“这一次”就让他彻底改正错误。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既需要赞美的阳光,也需要批评的雨露。
好的教育,奖惩分明;好的父母,管教同步。
孩子犯了错,我们可以小惩大诫,但要注意方法和分寸。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宽容,更需要给孩子一些有智慧的管教。
最后,孩子承认错误和愿意接受惩罚,其实也是勇敢和有担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惩罚结束以后,我们也不要忘记给孩子送上鼓励,给予他改正错误的动力。
愿我们的孩子,都有不怕犯错的底气,也有错而能改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