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完整无删减附释文

关于赵孟頫的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有点争议,有专家说这是赵孟頫的真迹,也有专家认为这幅作品有可能不是松雪翁真迹。无论真假与否,但这幅作品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佳作,依然有极高的文物及艺术价值。下面对赵孟頫的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作一个简单的追寻、梳理与探索:

赵孟頫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是元代时期赵孟頫创作的书法作品,辽宁省博物馆藏,辽博的《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尺寸为49.8×413.9cm。

而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原是王诜(大约1037年至1104年之间)抄写的是苏东坡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所作,他曾用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这两种方法创作了两幅同为一个主题的作品《烟江叠嶂图》,《烟江叠嶂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水墨本

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设色本

而赵孟頫的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此幅大字作品,筒约爽朗,劲健奔放,错杂交落,纵横开展。

赵孟頫的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局部图

赵孟頫自己也藏过王诜的《连山绝壑图》,他对王诜的画是情有独钟。

赵孟頫于大德七年(1303年),也就是他五十岁时,曾画过一幅《重江叠嶂图》,28.4厘米高,这幅的构图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相近,可能是赵孟頫见到王诜的画后再创作。而元代离宋代相差不远,赵孟頫很有机会看见过《烟江叠嶂图》和苏轼诗跋。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柳贯的《都待制文集》卷三有《松雪老人临王晋卿〈烟江叠嶂图〉歌》,这确已表明赵孟頫临王诜的画年事已大。

从赵孟頫众多的书法风格来看,此时的赵孟頫已充分显示出成熟的其书法风格,他的《吴兴赋》、《赤壁赋》等代表作品都用笔娴熟,结体俊美飘逸,书写十分自然。辽博藏本的赵书风貌,基本上属于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用笔爽朗清俊,筋骨秀逸。笔势奔放,挥洒随意。因此,推断出赵孟頫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的时间与画《重江叠嶂图》的时间差不多。

赵孟頫早期的行书,结体俊美,笔意温润婉转,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他对东晋二王书法长期临摹最真实的体现,承二王之脉。而到了元大德六年(1304年),赵孟頫的《吴兴赋》用笔爽健,顿挫有力,筋骨与姿态均达到了新的高度。因而大德七年的赵书诗跋,是沿着他的这一书风顺着而来。其书法风格、特征用笔爽朗奔放,爽利劲健,且有较为夸张的线条在整幅作品中出现。

比如作品中第三行两个'耶'字的竖笔,骨力强健,极有气势。

两个'耶'字

再比如第十一行的'断'字,一字占了两个字的位置,这在赵书中是很罕见的。

《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的结体不再是横扁势态,而是纵势转变,随着这个体势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赵孟頫早期行书的那种柔媚书风,逐渐向雄放劲健的书风转变。而这个时候赵孟頫的书法随着节奏力度的加强,也一改过去轻重均匀、行笔虚和的局面,字形大小错杂交落,笔画粗细枯润交替,全幅作品在节奏上出现了奔放、热烈感。

再比如第八行“林、络”二字,第三十二行“寻、无、缘”三字,多处枯笔缠绕,苍涩有力。

“林、络”二字

“寻、无、缘”三字

因辽博藏的赵孟頫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题苏诗跋,而与我们常见的赵体的婉丽温润之风格有较大的不同,他的这幅作品与过去的书风相比,让我们看到了赵孟頫书法的又一种风格风貌。

下图为赵孟頫的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无删减完整帖

赵孟頫的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完整帖

下图为赵孟頫的行书《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放大图,附释文

《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全帖释文: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

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

散山依然。但见两岸苍苍暗,绝

壁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

石隐复现,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

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渡乔木外,渔舟一叶江

吞天。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

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

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君不见,武昌

樊口佳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飜(栖的繁体字)鸦伴水宿,长松落

雪惊昼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

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

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

画三叹息,山中故人招我

归来篇。右东坡烟江叠

嶂图诗。子昂。

下图为《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卷》帖中之印章放大供大家赏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