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王玉宽苦练书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专家:没有市场!

书法是一种艺术,不过从古到今,书法似乎都是“精英阶层”才会玩的艺术,毕竟笔墨纸砚的风雅,大多为生活奔波的普通百姓,都无力追求。因而农民练习书法,似乎就成了一种新闻。

王玉宽正是这样一个苦练书法、成为新闻的农民。总的来说,他的书法还是很出名的,但是专家却认为他的书法作品没有市场,这是为什么呢?

· 六岁临帖,苦练成名

王玉宽出生于1917年,从6岁起就被父亲关在家中读书练字,他自小临颜真卿字,一写就是8年,后来又学过柳体、欧体、赵体,还学习过绘画。到了14岁,他就开始学习制印,17岁开始给他人写碑文、作画。要说他是农民不假,但“种地”其实是他的副业,他主业还是写字、画画、制印。

后来,他当上了小学老师,更是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练字当中。当时,他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莒北一带需要写画时,大家都会请他执笔,而且鲁中南行政公署、莒北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所用的印章大都是出自王玉宽之手。

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广临魏晋诸家、汉碑篆刻,还借鉴了当代名人的墨迹,并融入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历经60年的练习,他的书法形成了工整秀丽、温润典雅、遒劲浑厚、精到严谨的独特风格,在当时,他的作品在省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也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在那之后,前来向他求字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不少后辈慕名向他讨教,王玉宽都会一一满足。

自1981年起,王玉宽就连任五届县政协常委,还先后被聘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官员、临沂地区书协主席等多项职务,他还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3年时,王玉宽还曾为山东省文史馆书写千字文20条幅,后来中央文史馆以及山东、广东、江苏、河南、内蒙古等省的文史馆都收藏了他的作品。近年来,他又先后出版了《王玉宽楷书千字文》字帖和《王玉宽、宋金鼎书画作品集》《王玉宽先生书画集》等作品。

可以说,作为一个书法家,他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不过,他的书法作品似乎并不为专家看好,甚至评价他的作品没有市场,这是为什么呢?

· 传统书风,没有好市场

王玉宽先生在2003年逝世,而在他去世十几年后,突然有文化专家评价他的作品“没有遇到好市场”,以此来否定王玉宽书法的艺术性和价值。

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许这些专家的说法也有些道理。因为现在的书法艺术中,除了有王玉宽这样继承颜柳风格的传统书风之外,还有许多推崇流行书风的书法家。所谓流行书风,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流行书风的作品通常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非常容易辨认,在欣赏流行书风的人群中,自然容易形成其独特的个人价值。再加上不少书法家为了吸引关注、打响名号,经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例如在地板上以大号毛笔行云流水地挥毫泼墨,这些作品看起来气势非凡,自然更容易获得关注,有了关注,就有了更高的市场价格,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正常现象。

而专家认为王玉宽的作品没有好的市场价值,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太过于”工整。王玉宽的书法作品以楷体为主,标准的颜柳体、基本功非常扎实,甚至可以说达到了颜柳体中的最高水准。而这样字体工整到可以作为字帖使用的作品,到了纸笔已经逐渐被“抛弃”的现在,已经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

现在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去“临帖”了,因而那些个人风格鲜明、独特的作品才会越来越受到欢迎,不少人欣赏书法,欣赏的正是那种鲜明的艺术风格,这才能彰显出收藏者与众不同的艺术品位。

而且,在这个人工智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机器已经能够写出工整好看的楷体了,而且还可以快速“批量生产”,从这个角度看,与机器生产同质化的、像是王玉宽作品这样工整优雅的书法作品,可能确实在失去市场。

· 回归本真,大众认可

不过,即使是专家的话也只是代表了专家个人的意见,并不能代表普通大众的审美。确实,普通大众对于书法的审美,和艺术界人士并不相同。

在大众眼中,“可以被当做字帖临摹”已经是对于书法艺术的最高评价,这正是大众对于王玉宽书法的评价,而现在的流行书风或者一些书法创新的作品,则是令人看不懂的“丑书”。

中肯来说,王玉宽的字,如同他本人一般内敛低调。王玉宽是农民出身,性格中有着非常质朴的一部分,他一生都淡泊名利,低调为人,而这正是很多书法家所缺乏的特质。

而且,他写楷书、临魏碑,字里行间自有魏晋风骨,他临颜体、学柳体,但他的字却不仅仅是颜柳体,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写出来的字不仅工整优雅,更重要的是让人一看就懂。实际上,对于大众来说,书法仅仅是“让人看懂”就已经能博得很大的好感度了。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仔细辨认草书,最后还要把“春池嫣韵”认成“去/他/妈/的”闹出笑话,就已经足够令人对于草书心生厌倦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高,人们已经从单纯地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到了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因而我国的文化市场也在飞速发展。

当然 ,在文化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图大求怪的现象,但本质上,每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应该追求的还是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其精华的基础上,更贴近现代市场、贴近现代人的需求,令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例如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声,现在在“德云社”获得了新的发展。德云社的相声还是传统的“味道”,但它的运营模式、盈利方式都与传统的相声运营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德云社正是靠着贴近市场、符合当下的创新,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令相声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发展。

因而,书法界似乎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出能够符合普通人审美品位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求怪、求令人看不懂,并认为这才是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像“没有遇到好市场”这样的言论,其实凸显的是专家脱离于群众的自负与自大,甚至可能是被金钱蒙蔽双眼,一味吹捧一些流行书风的艺术家导致的。

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的书法艺术,要赏心悦目、要让人看懂、要一身正气,若能令观赏者的感到心灵的净化,那更是上佳之品。书法允许个性,但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就是好的。

可能在大众的眼里,像王玉宽先生这样工整优雅的好书法,才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也终将获得市场认可的优秀作品。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mq.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布于 2020-07-18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