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塑料姐妹花: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吗?

本 文 约 526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咸丰皇帝去世后,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体制迅速被辛酉政变粉碎,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奕䜣担任议政王,领导军机处辅政的新体制得以建立。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是慈安、慈禧,其中,慈安的政治失败者形象广为流传。在强势精明的慈禧面前,慈安似乎永远忠厚老实、缺乏才干的老好人形象,事事都要问慈禧。甚至连慈安的突然去世都被怀疑是不是慈禧故意毒死了她。

那么,慈禧与慈安关系究竟怎么样?她们真是一对塑料姐妹花么?

影视剧中的慈禧(左,丛珊饰)与慈安(右,何晴饰)。来源/电视剧《戏说慈禧》截图

慈安其人

慈安太后,出身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是咸丰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为人温和,咸丰帝称赞她“质秉柔嘉,行符律度”。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她经选秀入宫,咸丰帝诏封贞嫔,五月二十五日晋封贞贵妃,六月初八立为皇后,十月十七日行册立礼。直到1861年咸丰去世,同治帝载淳继位后,她才以嫡母身份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这是慈安太后称呼的由来。(为行文方便,本文统一称呼为慈安,那拉氏统一称呼为慈禧。)

慈安画像。来源/网络

慈安的家庭非常尊贵,祖上是清初开国的五大臣之一额亦都,那是在萨尔浒大战时,就和努尔哈赤一起击破杜松、刘綎的老资格,绝对的名门望族,她家虽属于旁支,但在乾嘉时代再次崛起。慈安能进入皇后备选名单,这份显赫的家室绝对是重要加分项。慈安太后受过良好的教育,号称“德容言工”俱全,是封建社会的理想妇女典型。

影视剧中的慈安。来源/电视剧《戏说慈禧》片段

1850年,咸丰尚是皇子,嫡福晋去世,当时咸丰只有19岁,无儿无女。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钮祜禄氏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诏封贞嫔。五月二十五日晋贞贵妃。六月初八日,钮祜禄氏被立为皇后。

四十天,从入宫到皇后,火箭般的晋升速度,简直就是直接空降了一个皇后进宫。要知道,慈禧入宫时仅仅赐号兰贵人。可以说,慈安出道即巅峰,所以很多人都猜测,慈安这次选秀只是走过场,她早就进入了决赛圈。在慈禧还在为后宫地位而焦虑时,慈安直接就成了正宫皇后,二人根本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咸丰与慈安。来源/电视剧《戏说慈禧》截图

在这一时期,慈安和慈禧的地位实在过于悬殊。清代的后宫体制是,“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这样看来,慈禧这个兰贵人排不进前十,和皇后慈安能有什么怨?直到咸丰六年,慈禧生下来咸丰的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她才母以子贵,一路晋升,由嫔至妃,再到贵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但和慈安相比终究还是有嫡庶之别,慈禧对此心知肚明。

影视剧中的慈禧与慈安。来源/电视剧《戏说慈禧》截图

两宫垂帘

1861年8月,咸丰帝死于避暑山庄。当天颁布的一封谕旨表明,咸丰帝临死前钦定的政治安排是八大臣辅政,而非垂帘听政。谕旨的原话是,希望八大臣“尽心辅弼,襄赞一切政务”。虽然是襄赞,但一切政务、军国大事,八大臣都有参与的权力。

为防止八大臣权力过大,咸丰临终前把自己的两枚私章——“御赏”“同道堂”分给两个人,特别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起首要盖“御赏”印,结尾要盖“同道堂”印,如此才能生效。这两枚重要的印章,一枚交给了皇子载淳,另一枚交给了慈安。可见,皇帝的决策没有慈安的批准就不能生效。而载淳此时只有六岁,御赏印要是真交给他手中,以他身上的乾隆血脉,估计会把这枚重要的印章盖得到处都是。所以,这枚印章就落入他的生母——懿贵妃慈禧手中。

影视剧中的慈禧(左,袁立饰)、慈安(右,宋佳饰)。来源/电影《一生为奴》截图

可以说,咸丰帝的这份安排是完善的。两宫的地位虽然崇高,谕旨没有她们的钤印,就无法生效。但她们此时充其量是拥有了否决权,但具体的议程设置权力掌握在八大臣手中。面对八大臣呈来的文件,她们讨价还价的方式只能是拖着不盖章。

八大臣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手握先帝遗诏,自己是临终顾命,谕旨诏书当然要由八大臣全权拟定,两宫太后只管盖章即可,不得干政,否则就是牝鸡司晨。八大臣特别认为,两宫不应该过问谕旨内容,更不能改。朝廷部院内外大臣的奏折,两宫也没必要看。慈安与慈禧此时根本没有理政的权力,是真正的橡皮图章。

但是,慈安与慈禧不会妥协,慈安与慈禧坚定地站在一起,抵制八大臣的专权。双方僵持四天,八大臣也深知,如果没有两宫的盖章,他们的一切文件都无法签发,于是做出让步,允许两宫太后发布谕旨、批阅奏折,乃至允许两宫任免大小官员。此时,慈安与慈禧的实际权力已经接近皇帝,挡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一道“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家法。

八大臣不可能再退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纠党忿争,声震殿陛”,直接把小皇帝吓尿了,“遗溺后衣”,尿了慈安一身。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慈禧太后的政治盟友——恭亲王奕䜣坚定支持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将八大臣一网打尽。

影视剧中的僧格林沁(左,王刚饰)与奕䜣(右,陈宝国饰)。来源/电影《一生为奴》截图

奕䜣以为两宫太后垂帘容易对付,因为两宫太后均无干涉行政的权力,只能听政。然而,奕䜣很快失算了。他期待的政治安排是这样的:东宫慈安、西宫慈禧,两宫太后代表皇家,而实际权力掌握在自己这个议政王手中。奕䜣的权力来自两宫的背书,两宫却无权对他的具体施政说三道四,他尽可以专断,出了事由皇家背锅。鬼子六奕䜣的如意算盘实在精明。但他没想到,这三驾马车之中,终究有一匹马会提前倒下,到那时,二马并排,分道扬镳的日子就到了。

慈安之死

两宫太后垂帘的很长时间内,慈安与慈禧并没有爆发宫廷斗争,关系甚至可以用好来形容。慈安在世时,慈禧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深知自己妃子出身,与先帝的正宫娘娘慈安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后人眼中那个专横跋扈的西太后,在慈安面前处处小心、事事恭谨。凡是朝廷大事需要决断,慈禧一定会先征求慈安的意见,或与慈安耐心商量,向大臣宣布时也必称二人意见一致。慈禧平时叫慈安姐姐,有好吃的东西都要专门备上一份,派贴身太监送到钟粹宫慈安住处。

慈安与慈禧共理朝政,从1861年算起长达20年。二十年里,二人只在三件事闹出公开化的矛盾。第一件事是著名的安德海案。1869年8月,慈禧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在山东济南,被巡抚丁宝桢以“矫旨出都”“招摇煽惑”为由处死,这份杀安德海的上谕由慈安决定发布。安德海的得宠不是偶然。在两宫垂帘的制度安排下,两宫太后要与臣子沟通,碍于男女大防,只能依靠太监内侍从中传话,无形之中提升了太监的重要性。

影视剧中的安德海。来源/电视剧《大太监》截图

安德海入宫时就跟着慈禧,在八大臣飞扬跋扈的时候经常在慈禧面前表忠心,慈禧很喜欢他。安德海在宫内因此一贯招摇,不料这次在山东济南被抓。丁宝桢的奏折抵到北京,慈禧非常震惊,与慈安一同召集军机大臣奕䜣等商议对策,结果奕䜣、文祥、李鸿藻等人都主张严惩。这次,慈安也与他们意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安德海与党羽二十余人悉数被杀。慈安此举,很有可能是对慈禧专断已久的不满,借着恭亲王和丁宝桢的势头,给了慈禧当头一棒。

第二件事,往大了说涉及母亲的尊严,往小了说是对孩子陪伴不足的问题。同治帝载淳继位时很小,对和顺温柔的慈安比较亲近,对忙于政务、又强势精明的慈禧比较疏远。慈禧很不高兴。这又导致了第三件事,即载淳的皇后人选问题。载淳不喜欢亲妈慈禧相中的女子,反而选中了慈安相好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这种导致慈禧的不满公开化,连宫廷外都有很多人传闻慈禧与慈安不和。这些不胫而走的流言很快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小同治和慈安站在一起,亲妈慈禧在后面。来源/电影《一生为奴》截图

光绪六年初,慈禧得了重病,卧病在床,慈安垂帘听政。这段时间,慈禧很少露面。第二年初春,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身体不大舒服,症状实在轻微,没有引起重视,不料在第二天夜里突然去世,时年仅45岁。臣子们只听说宫中太后去世,想当然以为是重症卧床已久的慈禧死了,没想到是慈安去世,众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传闻随之而起。

清末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称,当天慈安在钟粹宫观赏金鱼,慈禧的贴身太监送来牛奶饼之类的点心,看上去香喷喷很好吃的样子。不料,慈安吃后很快就传太医急救,当晚就去世了。但恽毓鼎的这本《崇陵传信录》写于宣统年间,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三十年,名为“传信”,但可信度显然值得怀疑,更何况他写慈禧早年的事大多不靠谱。

恽毓鼎写到慈安与慈禧的事情,一贯是骂慈禧。比如他说,当年咸丰帝临终时,留下一份保密的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人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还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心,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影视剧中的慈禧。来源/电视剧《戏说慈禧》截图

这是先帝的密诏啊,恽毓鼎都能知道具体内容,他这话有几分真?要知道,慈安去世时,恽毓鼎连举人都没考中,省城都没去过几回,他上哪打听宫城中秘史?

慈安由生病到病亡,前后不到两天。慈禧在这一天则非常忙,据《翁同龢日记》载,慈安死于晚八时,半夜(子时)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子时初,即晚上11点左右。可见,翁同龢在出事后三小时之内就从官方渠道得知了慈安的死讯,匆忙进宫。进宫后,翁同龢发现各枢臣陆续到来。出了这么大事情,算上抢救、商量对策、整理遗容、向各部官员通报、送信人员路上耽误的时间,林林总总三小时内完成,可以说慈禧基本没有拖延,她的态度也比较透明,直接向臣子公开,基本上没有隐瞒的意图。天明以后,各位守在宫中的大臣接到慈禧旨意,进入慈安的寝宫钟粹宫。慈禧令太监摘去慈安的“面幂”,令大臣们瞻仰慈安的遗容,如果真是毒发身亡,大概率是七窍出血,慈禧是不会这么自信地将慈安面容展示给众人。

有清史学者认为,慈安是正常死亡,类似心血管病症。此前也有过这次的症状,即“神识不清、牙紧”,很快大小便失禁,接着六脉将脱,药汤都灌不下去,两个小时后很快去世。太医庄守和留下了全套的脉案、处方,看上去是非常完整的证据链,一切都指向了病逝的可能。朝廷很快公布了慈安的《遗诰》,一般认为她发病突然,这份遗嘱是慈禧或大臣代拟的。在这份遗嘱中,除了追忆慈安陪同咸丰、同治两位皇帝的旧时光,还记载了清廷官方对慈安之死的第一时间表述:

虽当时事多艰,昕宵勤政,然幸体气素称强健,或冀克享遐龄,得资颐养。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疴,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影视剧中的慈安。来源/电视剧《戏说慈禧》截图

清廷官方当然不可能支持毒杀说,这份表述和翁同龢的记载一致——病故。如果相信官方的论断,以此向前回溯,可以看到慈安这段时间确实压力很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急性病发。

同治二年,翁同龢就记载“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前后卧床一个月,可见慈安的身体也并不强健。到了此时,又是慈禧生了重病,此前垂帘听政的负担全部压到性情温和的慈安头上,事无巨细都要由她决定,显然压力陡增。

当然,毒杀之说从清末以来一直长盛不衰,从恽毓鼎到《清稗类钞》都在反复指摘慈禧。慈禧此前乐于与姐姐慈安分享美食的善行,此刻也变成了下毒的铁证。这类谣传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尤其昌盛,原因很简单,慈禧此时已成为大清失败的祸首,政敌必然要进行攻讦。民间早有两宫太后不和的传闻,此时经过说书人添油加醋,毒杀先帝遗孀的恶人形象便更加深入人心。

影视剧中的慈禧,也是眼神凌厉,充满野心。来源/电视剧《戏说慈禧》截图

民间对慈安太后的评价一致很好。薛福成在《庸庵笔记》里这样描述:“当是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西宫(慈禧)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窥会。”

可见,慈安只在大事拍板,慈禧长于处理具体事务。薛福成还记载,慈安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或竟月不决一事”。可以说,慈安是一个选择恐惧症。但是,到了“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慈安轻易不下决策,但只要做出决策,天下百姓都拍手称快。这样一位深受百姓称赞的太后突然去世,大众当然不愿接受现实,更何况此前,慈禧与慈安不和的消息在民间早已传播,几种消息叠加杂糅,毒杀之说应运而生,终至于风行海内。

无论如何,慈安之死,为慈禧解除了最后一道权力的紧箍。光绪初年,是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当时的情形是“帝中坐,后蔽以纱幕,孝贞、孝钦左右对面坐”,与议政王奕䜣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权力关系。但是到了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以后,即是“孝钦独坐于后”,不仅直接坐到了皇帝背后,且面朝臣工,那层薄薄的纱幕也逐步被拿掉。直到有一天,帝师翁同龢亲眼看到,“皇太后与上同坐御榻,太后在右,上在左,俨如宋宣仁故事,盖前此所未有也”。失去慈安制约之后,慈禧终于掌握了最高权力。

影视剧中,慈禧(奚美娟饰)与光绪并排而坐。来源/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片段

参考资料: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沈渭滨:《垂帘太后——慈禧》,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王开玺:《咸同之际两宫皇太后的理政听政与垂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END

罗山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排版 | 薛梦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