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就是在“想要”和“活命”之间的钟摆 ——《八佰》│ 每月一片 No.37
每月一片 No.37
推荐指数:☆☆☆☆
“人性”就是在“想要”和“活命”之间的钟摆
——《八佰》
原书阅读:147分钟
本文字数:1,818
本文阅读:6分钟
过去的八月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最大的消息也许就是影院复工了。虽然有30%的上座限流,还有全程戴口罩的限制,都无法阻挡憋了半年的影迷走进影院。
但好像这些潜在利益上的限制,却阻挡了一些新片的档期。放眼望去真正意义上的新片,特别是值得期待的新片,也许就只有这一部《八佰》。铺天盖地的宣传加上10年坎坷的拍摄故事,把这部《八佰》顶上了风口浪尖。
当然影评也如雪片一样飘来,各大影评号都第一时间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态度,褒贬不一。不过总体来说我觉得电影值得一看,至少值回票价,毕竟我看的时候也用掉不少面纸。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博取眼泪的戏不能算是好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我在意的一些地方……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历史题材的电影都是在做两件事:要不是在讲述大人物的小事件,要不就是讲述大事件下的小人物。而后者会更多些,《八佰》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会想到今年的几部类似的电影同样是二战的《勒热夫战役》和阿富汗战争的《前哨》,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同时这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果没有历史背景知识,你会无法理解战斗中的一些决策和行为,更无法认识乃至关注到所在战役的特殊意义。
也许只有知道历史背景,才能知道片中那些战士牺牲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怀念这些历史的同时也是在以史为鉴,反省现在和平时代的不易。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背景,或者说这些电影并不能承担讲述历史的责任,但可以看成导演和编剧之所以这样去刻画,也许已经脱离了战役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放到更高或者导演更想要展现的背景下去升华,比如《八佰》里的抗日、爱国。当然我们说的更多是,“人性”。
有时觉得丑陋了、黑暗了就会祭出“人性”的旗帜,让大家升华下。而“人性”真正是什么,也许值得我们去思考下。
回到《八佰》在考验“人性”的是什么,是为了一条命、一顿饭、一包烟、一个主义,甚至也有为了一次旅行(看看大上海)。无论是什么层级的诉求,都是来自于一个自己的想要。
当自己的想要凌驾于别人的生命之上时,或者当自己的生命凌驾于别人的想要之上时,也许就会出现“人性”的时刻,或者是被人看作丑陋、黑暗。另一个角度,回想那几个感动的我瞬间,也许是可以看成是把别人的想要凌驾于自己的生命之上,会催人泪下。
好比把生命看成一个试金石,而“人性”也就是在“想要”和“活命”之间的钟摆。
活着很重要,但在大义凛然、舍身取义这些我们所宣扬的价值观中,生命乃至人性就是一个值得考验的话题。其实这也是在和平时代很难深入人心的一种体验,也许《八佰》就在宣扬这种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也许《八佰》第四次也通不过政审。
而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考验“人性”的片子,《勒热夫战役》的小人物们会有更多的色彩。也许大义凛然很重要,但也有全身而退的决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惯偷还是一样贼心不改,另一面童年的创伤却变成了“挥动”主义的力量。而真正懂得“人性”的却是老兵们,更能看到这些热血背后平静的人们。
所以在《八佰》中相比谢团长,也许我更喜欢羊拐(王千源的角色),一个老兵的角色,嗜烟如命的他最后一晚还在想象着女人到底啥味道。这才更像我理解的人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实。就算是老算盘(张译的角色)也是很真实的做自己。无论有没有试金石的考验,他们都是一如既往的做着自己。
其实这部《八佰》最大的意义也许就是会有很多人去网上搜索那段历史,看看一些故事,去四行仓库参观下,赞叹大上海还有这样的地标。而我看到的就是一些像羊拐一样真实的人,演绎着真实的故事。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我并不是要去学他们,或者我要学的只是那份人性的真实,继续的做着真实的自己。
2020-8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