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怎样加强修炼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修炼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炼。首先是形成专业认同,从学科自卑到强调“教育即生活和生长”;其次是积极求助导师,主动保持沟通以获得所需的指导与帮助;再次是追求学业精进,加强自我教育以努力学习并提高学识修养;最后是开展持续规划,及时制定并不断调整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教育学硕士生分布在多个二级学科,比如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二级学科之下还分为诸多教育学方向,比如教育学原理还可以划分为教育基本理论与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与法学,家庭教育,德育原理等。教育学硕士生虽然研究方向各异,但都应加强多方面的修炼。
一、专业认同:从学科自卑到强调“教育即生活和生长”
研究生是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对于自己选择学习的专业要保持高度的专业认同,这样才能增强学术研究的动力。教育学虽然不是最古老、最深奥的经典学科,但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与每个家庭乃至民族的未来都息息相关。建立良好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教育学硕士生树立专业发展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育哲学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等主张,有助于硕士生提高境界,从更加宏观的社会视野来理解教育学的学科价值。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到本专业的发展,对于国家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视野和格局,正确看待学科的成长与不足。
在专业自信问题上,真正要克服的是一种专业自卑心态。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写道:“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这一经典而犀利的论述,用当前的话语也许可以解释为:由于教育学的学科建制较为特别,相对于其他传统成熟学科而言,学科内容较为羸弱,学科专业性不强,毕业生就业缺少竞争力和专业性,进而导致某种程度的学科自卑。克服这种自卑,必须从“意义”和“努力”入手。一方面如前所述,教育学硕士生要增加对教育学学科价值的理解,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以改善社会教育现状为己任,将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教育学硕士生要努力增强学术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信心。比如注重自主学习,在学习方式上不能一味延续中小学“等、靠、要”的师生学习指导模式,克服对学校和导师的心理依赖,正确认识到自学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比如激发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教育活动的反思与剖析,增强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逻辑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自信。这将进一步增强专业认同、提高专业情感,有利于学生在专业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二、求助导师:主动保持沟通以获得所需的指导与帮助
研究生阶段的“导师负责制”,决定了导师要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其日常学习和专业培养担负主要责任。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关系贯穿于研究生求学的整个过程,影响非常大。但是,营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导师和研究生这两个主体共同的追求,而不能仅仅要求导师单方面“无私奉献、强制灌输”。众所周知,研究生导师普遍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任,很难像中小学班主任或大学辅导员那样事无巨细地督促学生学习。而且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了成人社会交往的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所以,在师生交往中,研究生要增强积极主动性。
体现在行动中,教育学硕士生要正视自己的合理需要,及时向导师沟通和求助。比如面对学习挫折,除了自我消化,也可以主动向导师诉说“遭遇”,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大学是高深学问机构,追求真理本身就是一件枯燥和高难度的事情,不可能轻松愉快。所以,当学业遇到停滞、人生陷入迷茫时,要敢于将内心的挣扎告诉导师,寻求相应的指导。导师作为学术前辈和人生历程的“过来人”,往往寥寥数语就能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即使问题无解,也能达到心理倾诉、负面情绪分担、获得心理抚慰的作用。所以,教育学硕士生应该珍惜这种以个性化指导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尊重和感恩导师对自身学业和成长的指导和付出,积极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三、学业精进:加强自我教育以努力学习并提高学识修养
受社会环境复杂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硕士生难以安于学术。他们焦虑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迷失于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同时也被信息社会的丰富多彩吸引。社会的高刺激和快节奏,让宁静的校园生活变得难以持续,成长中的浮躁情绪过于强烈。然而,专业学习不仅是未来职业的敲门砖,更是丰富自身知识、锻炼自身能力的发展平台。教育学硕士生应摆正心态、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要认识到教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相关性,对教育学知识怀有敬畏和虔诚之心,力争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体现在行动中,一方面是注重学习的深度。教育学硕士生应通过加强深度学习,广泛接触教育学经典文化知识,努力从本专业的高深学问中获得滋养。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水平,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注重学以致用。比如尝试运用专业思维来分析社会热点现象,努力做到科研输入与输出相统一。这样能够从自身的学术兴趣出发,在关注社会、讨论热点问题等过程中,带动专题化的阅读,增强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
四、持续规划:及时制定并不断调整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教育学硕士生作为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应在专业学习阶段明确发展目标,努力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同时也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明确未来社会合格建设者的角色定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生及时制定学业规划有利于建立清晰的发展框架,通过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找到通往成功的方向与道路。同时,研究生群体也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对他们的培养也需要增强计划性,努力实现学生个体规划与国家整体规划相统一。如果研究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或者说不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规划,那么就很可能在三年的发展中浑浑噩噩,浪费宝贵的在校时光,影响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体现在行动中,教育学硕士生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以及专业发展特点等,制定长远的人生规划。为了做好学业规划,他们应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了解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前景,调整自己的学业方向。为了做好人生规划,教育学硕士生要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将自身优势与人生目标相结合,找出适合自身特殊性的人生发展道路。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确立,能够促进教育学硕士生认识到所肩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让他们在三年的求学过程中更加笃定、乐观和进取。这种有条不紊和脚踏实地的态度,最终也有助于他们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炼,努力形成专业认同、积极求助导师、追求学业精进、开展持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