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经络交会穴
经络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位于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经气相交会合之处的穴位。可理解为数条经络汇合交叉的特殊穴位,“经络的十字路口”,作用可涵盖交叉的几条经络的通用作用。
《针灸甲乙经》较为全面地记载了全身交会穴94。后经各医家删补,认为头部交会穴39穴,胸腹部交会穴33穴,背部交会穴17穴,四肢部交会穴9穴,计有98穴。
四肢部各穴,除三阴交指明是交会之外,其他称“郄”、“所生”、“别属”等,实际上与交会意义不同。
经脉“根”于四肢,“结”于头身,所以交会穴大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89穴)。交会经脉数最多(7条)的大椎穴,也位于背部。头部腧穴邻近五官七窍而通于脑,各经交会穴最为集中(39穴)。
从交会穴的联系方面来看,阴经多与阴经交会,阳经多与阳经交会;而阴经又通于任脉,阳经又通于督脉。因而说,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此外,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都交会于十四经中,它们没有本经脉的专属腧穴,其所属腧穴皆为交会穴。计冲脉14穴,带脉3穴,阴维脉8穴,阳维脉15穴,阴跷脉3穴,阳跷脉12穴。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皆不别行,很少与它经交会,所以交会穴不多,仅手太阴和手厥阴在胸部各有一穴分别与足太阴、足少阳交会。足三阴除在小腿内侧部三阴交处交会外,多与任脉在腹部交会,足厥阴还在头顶部与督脉交会(百会)。手三阳经多在头部与足三阳和督脉交会,在腹部与任脉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路线长,别行多,所以交会穴颇多。
经脉交会,说明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穴同属数经。结合到腧穴主治方面来看,则可解释腧穴治疗作用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如:下腹部的关元、中极,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泌尿、生殖方面的病症。下肢足三阴经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这方面的病症,就是由于它们与任脉有交会关系。下肢的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主治脾、肾、肝三经的病症,这又可说明足三阴经穴在治疗作用上存在着一致性。从经脉在躯干部的不同走向和交会,还可分析各经脉在功能和穴位治疗作用上的不同特点。如:足太阴脾经交会于下脘(任脉)、日月(胆经)、期门(肝经)、中府(肺经),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脾胃,小腹及胸胁部病症;足少阴肾经交会于长强并上达廉泉,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肾、膀胱、腰脊、肺、喉部病症;足厥阴肝经交会于曲骨、冲门、府舍及上达头顶,其所属穴位能主治肝胆、阴部、胁肋及头部病症。
1. 肺经-----中府:手、足太阴之会。
2:大肠经-----肩髃:手阳明、阳蹻之会。
迎香:手、足阳明之会。
3:胃经 -----承泣:足阳明、阳蹻、任脉之会。
地仓:阳蹻、手足阳明之会。
下关:足少阳、阳明之会。
头维: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
4:脾经-----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
大横:足太阴、阴维之会。
腹哀:足太阴、阴维之会。
5:小肠经-----颧髎:手太阳、少阳之会。
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6:膀胱经----- 睛明:手足太阳、阴阳蹻、足阳明之会。
大杼:手、足太阳之会。
风门:督脉、足太阳之会。
7:肾经-----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冲脉之会。
8:心包经------天池:手厥阴、足少阳之会。
9:三焦经-----翳风:手、足少阳之会。
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10:胆经-----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阳白:足少阳、阳维之会。
头临泣: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
肩井: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日月:足太阴、少阳之会。
带脉:足少阳、带脉之会。
环跳:足少阳、太阳之会。
11:肝经-----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
期门: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
12:任脉-----承浆:足阳明、任脉之会。
廉泉:阴维、任脉之会。
天突:阴维、任脉之会。
上脘: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下脘:足太阴、任脉之会。
阴交:任脉、冲脉之会。
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
中极:足三阴、任脉之会。
会阴:任、督、冲三脉之会。
13:督脉-----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水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百会:督脉、足太阳之会。
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
风府:督脉、阳维之会。
哑门:督脉、阳维之会。
大椎:督脉、手足三阳之会。
陶道:督脉、足太阳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