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偷戴的在鼻子处打结的头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小时候看《忍者乱太郎》特别好奇,忍者们都带着头巾。为什么都要带个这个呢?甚至连日本小偷都要戴一个类似的头巾,还在鼻子处打一个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忍者乱太郎》也是持续更新很久的动画片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直到今天在《日本文化图典》中看到它……
图片出自《日本文化图典》
这个东西叫做“手拭巾”,是日本常见的日用品。一般就是棉质毛巾,通常用来擦拭汗水,或是作为头饰。
在江户时代,黑色或紫色的头巾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有些头巾可以包裹整个面部,成了一种不安定因素,为此,德川幕府甚至下令禁止使用头巾。
图片出自《日本文化图典》
而忍者从事的本来就是刺杀、潜行等“地下”工作。手拭巾原是忍者专有的头饰,平时可以露出颜面,一旦执行任务,只需要将手拭巾拉下来,就可以遮盖面目。一举两得。
那手拭又是怎么和小偷联系在一起的呢?
日本小偷的固定形象
明治维新运动开始之后,忍者开始衰败,大批忍者迫于生计,不得已靠偷东西为生。在他们偷盗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佩戴“手拭”用以掩面的习惯。
图片出自《日本文化图典》
其实,手拭不仅挡住了脸,还挡住了发型。当时的日本还流行着武士们的传统发型——月代头,行窃时包上手拭可以掩盖住发型,增加追查难度。
后来的漫画作者,受到这个形象的影响,设计出来的人物就都成了我们熟悉的样子。
于是一提到日本小偷,我们就想到头上戴着在鼻子处打结的头巾,身上背着绿色条纹的大包裹。
那这个大包裹又是什么呢?
这也是日本常见日用品,叫做“风吕敷”,“风吕”在日语中就是“泡澡”的意思。
图片出自《日本文化图典》
古代的日本贵族们在泡澡时,为了避免放置在一旁的换洗衣物被打湿,会用一大块方布将其包裹起来,而这块用来覆盖衣物的布就被称为风吕敷。小偷背上背的,就是用来打包“赃物”的风吕敷。
现在依然常见的风吕敷
风吕敷到今天依然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常见的日式礼品包装,就是风吕敷的一种。
像这样,对于物品名称的考证是一门学问。
依据扬州大学王强老师的定义: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被称为——名物学。
著名的细井徇《诗经名物图》
传统名物学属于经学的分科,目的是为了解经。
像《诗经》里提到的庙堂礼器、乐器,日常生活、各方面器物的名字等等,名物其实是个非常悠久的传统。
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不但有自己特色的名物学,还有相应的名物学图谱。
图片出自《日本文化图典》
日本的名物学,既有继承自中国大陆明代以来的百科图谱、戏曲小说的版画图像传统;也结合了从西方传来的博物学新知。
这样的结合形成了江户时代名物学的突出特征。日本人在制作图典图录方面确实是自有一套令人赞叹的本事。
1914年,平凡社由知名教育家下中弥三郎创立。因为出版的口袋小词典广受好评,在1935年平凡社出版了日本最早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大百科事典》,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一本百科全书。1955年,又出版了《世界大百科事典》,至今仍然不断修订改版,广受日本大众喜爱。
之后,平凡社以《大百科事典》和两版《世界大百科事典》为中心,编辑收录了4000多幅插图,再配上简洁的说明文字,集结成一册着重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典,也就是这本——《日本文化图典》
《日本文化图典》
这本《日本文化图典》被称为日本版《天工开物》,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作为一本百科全书,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收录范围,这本《日本文化图典》都做到了极致。
时间跨度上,从日本古坟时代(367-529年)到昭和三十年(1955年),从器物和生活细节的变化中感受大约1700年的时间流转。
收录范围之广、内容之细更让人叹为观止。平凡社大致上将生活文化分为9个类别,分别是:武具、农水、工商、衣装、酒食、住火、运输、游技、神佛。
图片出自《日本文化图典》
而在这9个类别下更精细为250个主题。以前面提到的“衣装”为例。“衣装“”类别之下详细分析了礼服、朝服、和服、束带、衣装、发型、头巾、手拭巾等45个主题。
名物一直被人误解是无用之学。
虽然这些日常用品并不起眼。可正是他们奠定了一个文明的基础,毕竟不管是多么高大上的器物艺术,都是从生活用品这些实用器发展起来的。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他著名的《日本手工艺》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不认识过去,就不知现在是怎么来的。不了解我们的现在,就无法走向将来。
——柳宗悦
了解一个国家的名物知识,就是打开一个陌生文明的大门。
《日本文化图典》正是我们打开日本生活文化大门的这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