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即理与性即理
宋明理学家,包括朱熹和王阳明,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去发现宇宙的终极真理。那宇宙的终极真理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它,朱熹和王阳明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朱熹认为“性即理”,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根本区别。
理学认为,人的心分为性和情。性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情就是人的情感和欲望。朱熹理学说的存天理(性)、灭人欲(情),意思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是天理,要保留,但人的那些情感和欲望都是邪恶的,就应该去掉。把“情”从“心”分出去,甚至咬牙切齿地想把它灭掉,这太不现实,于是朱熹到心外去寻找一个替代品(希望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从而不停地得到各种各样的天理和道理),来弥补心的不足。
王阳明认为,我们的心本身是个与生俱来、无所不能的东西,因为它里面有良知,良知能辨是非,能知善恶,何必拼死拼活地去外面寻求可代替的东西?至于人心中的“情”,只要把它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也远没有理学家们说得那么恐怖。它不过是蒙在“性”上的一层尘埃,不过是遮住良知的一片乌云。尘埃一吹就逝,乌云一阵风来就散,不必大惊小怪。
可见,阳明心学对理学的超越,在于其主张人的性和情都通人心,心就是天理,承认了人作为人的最基本情感需求,最终还人以人性的权力,还人以人性层面的认识。后来,正因为阳明心学这样的特点,直接开启了晚明市民阶层的人性觉醒和资本主义萌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