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为什么不那么香了(文字版)

前些日子,上海所鮑大鹏先生和人合作了一篇图版的《手里的香菇为什么突然不香了(点击直达)》的内容,很是生动有趣。不过俺俩哥们也经常讨论问题,相互印证观点,所以他写的虽然很好,但我也还是可以有所补充,不存在相互否定,而是增益内容,于是乎有了这篇文字版。
鮑版的内容,重点是在给消费者普及香菇香味的来龙去脉这件事儿,而鄢版的说法,恐怕是要给香菇业当前的现实说三道四的了。
中国香菇的发展,导致的最显著的进步就是供应充足,产品形式因而由干品朝干鲜品并举的方向转变。所以在许多吃鲜香菇的人觉得不香的时候,鮑版的解释是一种非常及时的,易于理解的好课程。只不过,任何产品的表现,都同样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鄢版的重点就在这里。
毋庸置疑,香菇生产要追求高产,要追求优质,但几乎任何农产品都有一条魔咒,那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即高产的品种很难同时兼顾优质。关于这一点,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育种技术做到解决,但不幸的是,这个事情我认为真的不太可能。
一个生物体的表现内涵,归根结底是具体物质的存在量。这个一方面由基因决定(会不会有某种东西产生),另一方面还必须由时间决定(这东西的产生多少)。高产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有效代谢速率高。有效代谢慢,那么无效代谢比例就会增加,而无效代谢的消耗,肯定是影响原料利用率(产率)的。风味物质,对于人类需求来说,是有效代谢产物,但对于香菇本身,则是无效代谢物质(副产品)。这就意味着高产品种不可能有足够时间产生那些风味物质,所以风味物质的含量下降,基本上与高产要求相伴的。
仅仅在基因上着手改变品种,恐怕很难达到风味物质含量提高的目标,可能在技术上按照添加“人工合成的前体成分”的路线走,更容易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许多农用添加剂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目前应用还远不够。
所以,香菇不香,有一部分原因是品种进步所致,一般来说,野生菌株比人工培育菌株会更香,低产品种比高产品种更香,长菌龄品种比短菌龄品种更香,这是香菇风味表现的基本规律。贵州的“马桑菌”,其实就是野生菌株人工培植的特殊产品。
栽培原料和环境条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香菇品质,原因很可能也是通过影响生产周期所致,所以就有另一个规律,环境越冷温差越大的时候,香菇也会表现风味更好。
有一个有普遍性意义的香菇香味表现问题,那就是烹调方法和工艺。香菇的香味物质产生的条件里面,生香高温时的含水量也有关系,所以鲜香菇做汤基本上不会有香味,煮多久都不行,但是,油炸香菇、干煸菇片等,香味就有了,虽然厨师水平不一,但都比水煮的方式要香。
同时根据上一段描述和鮑版的提示,这个加热过程也是缓慢些、时间长一些更好,同学们学会没有。
之外,还有一个可能不被纳入大家概念里的香味降低的事情,就是产地变迁所带来影响。
南菇北移,导致大量香菇是在北方生产,尤其是主产季,也就是加工干香菇最多的季节,基本上都是北方产品(湖北以北)被干制的多。这是一个影响香菇香味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北方总是比南方相对干冷,因此,北方香菇干制,绝大部分不会直接进入烘干设备,而是会利用自然晾晒,先除去掉大部分水分,然后再行定水烘干加工。也就是说,北方香菇在干制过程里,整体高温烘烤的时间比较短,这样一来,产品的总体香味水平,就会差一截了。而南方是不可能这么干的,要么冷藏,要么赶紧烘烤,否则,晾晒很可能的结局是直接腐败掉。
不能不知道的是,北方的干香菇,如果是南方的收购商进行后期工作,这个缺点是可以被弥补的,他们会使用轻度返潮再烘干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产品的档次就上去了。
最后一个影响香菇香味表现的因素,可能是货架期。现在因为产品充足,所以市场保有量也很大,加上包装防潮好,从出厂到进食,周期越来越长。而且很少人会对购入产品进行二度保存(简单的很,就是进冰箱),这样一来,不论原来多好的菇,放久了,也就不香了。
所以,消费者感觉现在香菇不如以前的香,原因是很多的,有些是产品问题,有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好东西也有,贵。前几天我家千金请客,用的是她薛大叔(薛向阳)亲自做的好菇,据说食客们都咋舌,说从没吃过这么香的香菇,问题是这样的货一般人吃不上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