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的衡山其实是指大别山,九江在淮水,衡阳在九江
引入
《滕王阁序》王勃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山南谓之阳,盖山南向阳而暖,比如阴山之南和北方完全不同。这里的衡山就是指大别山脉
岱指山东丘陵,华指秦岭
地名的变迁:从春秋到现代鄱阳湖的演变
古代的衡山和彭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江水在衡山脚下泛滥形成湖泊(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开阔的江面,比如洱水在洱水河谷的开阔处形成的洱海其实依旧是洱水的一部分)
唐宋以前,鄱阳湖还不是现在的格局,在魏晋时期,彭蠡(可以理解为鄱阳湖古称,尽管它们两个位置有差异)不是在江水南岸,而是在江水北岸。
注意图中安徽的松滋(现在在湖北),当时九江在安徽安徽北部------这背后的原因是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北洋契丹各省汉人侨民的南迁所设置的侨置郡县,他们带来了故乡的郡望名称(类似荷兰和英国人在美国建的新约克 新阿姆斯特丹),这种情况在中国南方地名中很多。
先秦时期的江水流域
西汉的鄱阳湖
汉代的江水下游格局 上海还没有成陆
清代的鄱阳湖(北湖还有残留)
关于地名的变迁,南迁的新移民,将他们的故乡地名侨置,比如官方在南京一带设置的南徐州,各地南迁豪门也依葫芦画瓢。
这个有点类似米国的地名,它曾经作为欧洲人殖民地时期的 新阿姆斯特丹 新约克(new YORK 纽约) 新奥尔良 (约克郡和奥尔良都是英法的地名)
从淮南迁居柴桑的居民将九江的名字赋予了现代九江市
比如安徽的宿松县,汉晋属于九江郡 这个县叫做松滋县,现在它都有一个松滋中学,但是,现代的松滋县在南郡(湖北),这也是移民流动侨民侨置郡县的结果
插播题外话: 现代真正贴切叫做九江的城市 就是越南的西贡,越南的湄水三角洲,是个很肥的富饶稻米平原,这里又叫 九龙江平原 盖湄水再这里分为了九条支流入海 谓之九龙
湄水三角洲平原 注意湄水入海口的九条分叉支流
衡山长期指的是大别山脉:大别山脉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三角形的衡山,它的东南边缘非常平直,像是断裂带,衡山山脉也是古代中国核心区(中原)长期的南界,重要性很高,加上它在地缘上的中间位置和地势优势,所以衡山国和大别山以前的解放区对威慑整个南方尤其是江水中游谷地(武汉)和江南平原(沪宁杭)。
衡山其实是大别山,因为它地处豫州 扬州 和荆州的分野,衡山在关东平原人看来 巍峨高大 比肩山东丘陵(岱 东岳)所以衡山是重要的人文区分点 ,古人注意到了荆州和扬州人文差异很大 有风俗大别之所谓,后世称谓大别山。衡山也是西汉衡山国的封地 这是传统中原核心区的南界。(四岳界定了古典中国核心区中原的边界!)
楚汉时期衡山国和九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