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心理:是什么原因让你感觉应该分手了?也许分手和爱无关

两个人分手,一般只对其中一个人而言是失恋,于另一个人而言是什么呢?
是解脱,是终于自由?
是开启新生活,感情哪有平等的,什么都不平等,接受就好了。
小伙伴们有分手和被分手的经历吗?
你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当初你跟我谈恋爱,就是觉得我性格很直爽
当初爱我性格的是你,后来嫌弃我性格的也是你。
当被问为什么分手,理由五花八门:
我妈说,我俩,八字不合!!!
情到深处是寂寞,爱到浓时是孤单。
世上没有合不合适,爱只有懂与不懂。(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上怎样的亲密关系)
喜欢,不需要理由,不喜欢,却能找到无数的理由。
而理由,都是虚的,不是真正的分手原因。
分手的理由有千万种,而多数人更认同的是:不爱了!
有的人跟你说分手,好像要跟你诉说整个人生,如何出生、在原生家庭受到了怎样的伤害,balabala,希望你理解对方的决定。
有的人说分手,就是简单一句,我不爱你了。
还有的人,连一句话也不给,直接消失。
说好的这辈子没有生离,只有死别,为什么你食言了?
在一起的时候,要两个人都同意,而分手的时候,一个人同意就行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当我们选择和一个人在一起,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对方的回应、陪伴与爱,爱与被爱是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需求。
而当有一天选择分手的时候,也是因为某些需求在这段关系未被满足,甚至阻碍了自我需求的满足,比如安宁、自由,唯有离开才能满足需求。

感情结束,为何会有怨愤和悔恨?

不独爱情,即便是在亲子关系和手足关系这样的深度联接和感情的互动中,怨愤和悔恨也非常容易发生。
那时候,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爱人和爱情,还有那个在爱情里的自己、爱人眼中的自己、曾经被爱着的自己。
而当感情破裂、亲密关系中的爱消失时,曾经坚信的“自我”也在随之破裂。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迷失的,自信也会变得不再有底气。
因为深度联结意味着敞开,心灵的敞开意味着对对方不设防,或在这个环境中是一种放松和舒展的状态,犹如一只蚌壳张开了保护它的硬壳一般,这样当然非常容易受伤和受欺骗。
从某种程度来说,对谁敞开,也就意味着给了谁伤害你的机会。
爱情是什么?是灵魂相契、肉体相合、沟通无障碍、一心一意爱你、心甘情愿为你放弃整片森林,从此你只属于我、我只属于你。
而人性呢?
人性,天生追求刺激,追求荷尔蒙和肾上腺素飙升,追求新鲜和心跳加速。
男女之间一开始,总是带着“心跳加速、荷尔蒙飙升”这些特点,大家误以为自己撞上了爱情。但时间一长,激情一过,失去了新鲜的大多数人,也失去了爱情。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
“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每个人都缺乏存在感。
因此你就不难发现,恋爱中总是喜欢闹别扭的人,缺乏的是在对方眼中的存在感,闹别扭的潜台词是:
你要意识到我的情绪,我已经不开心了。
当我们面对别人刷存在感的时候,如果你要在乎对方,就要“尽快到位”地做出回应。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尽快”,尽快代表你在我眼中非常重要,你的存在感我感知到了,凡是谈过恋爱的对这个关键词应该都不陌生。
当在关系中不再被感知,没有了回应会怎样?
这样的关系意味着:死亡!
当人缺少一个人想要的那种自我存在的、自我稳定的、自我的那个证据的时候。
心里面会有一种焦虑不安,为了克服这个最根本的焦虑不安,人就必须要用很多方式来刷存在感,这个就是制造出一个感觉自己好像存在的证据一样,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证据。
这个听起来很绕,但是的确是这么回事,就是仿佛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催眠,告诉自己有“我”,然后不管我们催眠的根据是不是可靠,但是我们要让自己产生这样一种感觉。
也许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伴侣,更深层的是你通过伴侣来发现自己还活着!
比如电影《无问西东》里的那位老师,当刘淑芬不在婚姻的关系里有存在感,刘淑芬最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也能看到并理解许多失恋的人,为什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样的原因。
感情是如何发生的?也许是深层需求共振的结果。
关注我,不迷路!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