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 | 民国书画印佚闻八卦108则

郑逸梅(1895~1992)江苏苏州人,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先生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先生擅长写人物传记、名人轶事、文史掌故,人称“补白大王”。其中代表性著作有《逸梅小品》、《南社丛谈》、《文苑花絮》、《艺林散叶》、《艺坛百影》、《书报话旧》、《郑梅逸话旧》、《郑逸梅选集》等。

1、 钱崖号瘦铁,王冠山号冰铁,吴昌硕号苦铁,邓散木号纯铁,四人均为篆刻名家,有江南四铁之称。

吴昌硕刻  还砚堂

2、 有人以吴昌硕所刻“还砚堂”印赠王个簃,王因名其居为还砚楼。

3、 刘健之得苏东坡读书堂记铜印,珍之如拱璧,曾绘图征诗。

4、 沙武曾与顾炎武生日相同,有“我与亭林同日生”印章。

5、 吴湖帆有一居第印“淮海草堂”,以所居密迩沪西淮海路也。印乃叶璐渊刻。

6、 浙江菱湖施姓,为吴昌硕之岳家,检出昌硕手写之诗稿及亲拓之印谱,甚为希珍。后归公家保存。

7、 杨千里诗稿一百余首,印谱二十册,留置北京,“七七”事变中失去。

8、 吴湖帆四十初度,叶恭绰以董香光(其昌)“画禅室”印章赠之。是印一度经火,边缘微损。

9、 田寄苇目盲,经手术后复明,仍能作书画,原刻有“瞎人瞎画”印,即废去之。

10、 侯晔华得一砚,上镌赵古泥像,乃持赠邓散木,散木大喜,盖古泥为散木治印之师。

11、 李伯元之《芋香印谱》,早已失去,后由其族弟李锡奇访得。

12、 王蕴章有“烟霞万古司马”印,甚喜之,盖彼有烟霞癖,借印文以寄意。

「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陈巨来刻

13、 吴湖帆有一玫瑰红青田石章,作正方形,绝类蜜饯山楂糕,就灯光照之,更殷红莹透,非常可爱。是石原为许姬传物,许以银币一百元,购诸北京市上。后许请湖帆绘青绿山水直幅,送润资一百元,湖帆以彼此相交有素,不肯受,许不得已,将是石章作为馈赠。湖帆得之大喜,请陈巨来刻“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是朱文,与其所藏黄公望富春山图同宝。

14、 画家来楚生有一印,其文云:与黄道婆同乡。

15、 寿石工别署印丐。不喜食鱼,榜其书室:不食鱼斋。

邓散木刻  
海畔逐臭之夫   粪土之墙

16、 印家邓散木,一度以粪翁署名,榜所居为厕间楼,朋好访之谓登坑,作书常钤“不可向迩”“逐臭之夫“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遗臭万年”等印章。

17、 张元济曾参与康梁变法,事后镌一章“戊戌罪人”,作书偶钤之。

18、 张大千有一印“昵宴楼”,用以纪念所珍藏之韩熙载夜宴图。又有一闲章“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

19、 吴湖帆患胆囊结石,施行手术,取出结石,石作卵圆形,色微黑。吴请陈巨来刻结石印,奈石质松,不能刻,始止。

20、 朱天目有一印“不死先生”。郑曼陀有一印“曼陀不死”。

21、 谭延闿获齐白石所刻石章,认为太粗犷,磨去之,后齐白石享盛名,乃请之重刻。

22、 汤安初至上海,作印无人顾问,黄晦闻力为揄扬,生涯乃大佳。王秋湄却鄙视汤安,谓其作印无古意,故汤安深得晦闻而殊恶秋湄。

23、 谢稚柳所用印章六七十方,大都为陈巨来所刻。

24、 李秋君女画家五十生辰,张大千亲刻一印,仿瓦当,“千秋万岁”四朱文,极超逸,人遂知大千亦擅刻。

25、 袁寒云藏卞玉京象牙小印。

26、 田桓擅刻印,孙中山之印,有出于田氏手刻者。

27、 张伯驹得杜牧之所书《张好好诗》手迹,因倩陈巨来刻一印:好好先生。

28、 江南刘三之印章,出于苏曼殊手刻。

29、 陈巨来刻田黄印,粉屑贮藏之,谓伤指可以止血,有特效。

30、 李筠盦(瑞奇,李瑞清弟)以极品田黄冻石二方,请吴昌硕奏刀,吴刻成不署款,李请加边拔,吴曰:如此美材,何忍加以黔玷。固请之,则于顶角镌绝小之老缶二字。

31、 高式熊早年喜刻印,一无是承,且隐瞒乃翁振霄太史。一日,所刻忽为赵叔孺所睹,力嘉奖之,并告振霄,遂为备印谱,公开学刻,艺乃大进,成名刻家。

32、 陶冷月晚年治一印“年老亲知见面稀”。

33、 夏自怡居沪上北京路,擅烹茶,善制印泥,精鉴赏,能医事。王蕴章为书夏四艺一横幅。又藏苏东坡砚、杨太真碧玉萧,乃倩潘勤孟书一联云:“宝砚连城,琼萧稀世;泥皇万岁,茶圣千秋。”但悬诸密室中,谓不敢昭张,恐被人嗤为夸大狂野。

34、 吴湖帆一鼻孔经常窒塞,医治无效,只得任之,遂镌一印“一窍不通”。

35、 杜诗庭有古牙章“百年殇咏太平人”,以赠高吹万。

36、 汪霭士画梅,钤一印“画吾自画”。

37、 蒋吟秋学诗,得沈眉若指导,书法得汤定之指导,刻印得丁二仲指导,皆一时名彦也。

陈巨来刻  小脉望馆

38、 陈巨来戏仿赵㧑叔“小脉望馆”白文一章,赵叔孺见之曰:可以乱真。遂代巨来刻边款,仿㧑叔原款,尤为妙肖。

39、 胡亚光,杭州人,唐炼百为刻一闲章“家在南北两峰六桥三竺九溪十八涧之间”。

40、 朱大可有一印“八十中风以后作”。

附:《艺林散叶》68则

《艺林散叶》写的都是一些文人的逸闻趣事,篇幅都很紧凑,发表在报纸的边边角角上,就是所谓“补白”,作者郑逸梅因此有“补白大王”的雅誉。本书以笔记文体琐记近现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涉及人物众多,叙述亲切生动,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郑逸梅说:“我喜欢写些一鳞半爪的小品文,这是有原因的。我平素爱读《世说新语》和《幽梦影》,觉得这一类的名作,虽寥寥数语,可是辞藻很隽永;叙述很精练,以少胜多,耐人寻味。这是非学有深造者不能道一字。”《世说新语》也可以说是一本八卦之书,《幽梦影》则是另一回事。逸闻趣事,也就是八卦。

1.康有为谓:古今书法家,以苏东坡为最劣,不知用笔,若从我学书,当先责手心四十下。

2.钱化佛自称:生平遇到三位仙人,革命遇到孙逸仙,演戏遇到孙菊仙,书画遇到杨草仙。

3.伶人田际云,艺名想九霄,为梆子花旦之翘楚。文廷式学士却深恶其人,骂之为忘八旦。或谓想九霄、忘八旦恰成妙对。

4.姚明辉别署太平洋人,对人自称本洋人。

5.丁福保晚年,记忆力大减,甚至与客晤谈,忽欲小溲,溲毕,已忘客人在室,彼独自散步庭除。

6.孙中山写英文,较写中文为敏捷。

7.梅兰芳喜栽牵牛花,花时宴客欣赏。

8.柳亚子作书极草率,不易识,惟姚大慈均能识之,盖姚作书,更草率于亚子。一次,亚子致书曹聚仁与张天放,信尾注:你们读不懂的话,隔天见了面,我再读给你们听。

9.齐白石善画虾,盎中常蓄小虾,观其潜浮跃动,以为画范。

10.女词人吕碧城殁于香港,遗嘱将遗体火化,和入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

11.马君武译书甚速,一面阅西文原作,一面译为中文,同时吸烟与友朋交谈。

12.或问黄霭农养生术,黄答道:生平不思过去,思过去徒增懊恼;不思未来,未来不可知,思亦无益;只思现在,现在生活大好,云何不乐。

13.溥仪喜读《红楼梦》,曾咏一诗,有“红楼拟作小蓬莱,中贮金陵十二钗”之句。

14.钱化佛蓄一犬,客来狂吠,甚厌恶之,弃之他处,未几,犬复来归。再携犬乘船渡黄埔,弃之彼岸,岂知犬泅水过江,重返钱家。

15.郭沫若不喜杜鹃鸟,谓杜鹃状既丑恶,性又残忍,却获得诗人咏叹,譬诸世之欺世盗名者。

16.余空我年六十六,闻邓散木六十六岁卒,沈寐叟嗣子沈慈护亦六十六岁卒,乃大惧。有人告彼古代欧阳修、苏子瞻、王安石均六十六岁卒,更大惧而特惧。幸而彼六十六岁安然度过,始释怀。

17.林一庵耳聋,柳亚子口吃,两人相晤,恒不作语。

18.倪轶池年八十余,患疝气,拟就医施行手术,或劝阻之,谓年事已高,开刀有危险。倪云:年高不妨冒险为之,施手术而愈,可以乐我余年,施手术而致死,风烛残年,亦不足惜。至于青年却不能贸然从事,反须郑重考虑。

19.高剑父不能作英语,偶接待外宾,即用哑人手语交谈,不知者以为高本人乃一哑巴。

20.徐卓呆好弄狡狯,曾以一鸡蛋纳入玻璃瓶中,瓶口小于鸡蛋,人见之以为奇。问以法,始知先将鸡蛋浸入醋液,凡一昼夜,蛋即软化,且有弹性,因得塞进小口瓶中,经一二日,蛋壳复坚硬如初。不知此中秘诀者,固莫名其妙也。

21.谢玉岑抱病,医生戒进水果,彼不得已,乃请诸画友绘果品册页,病榻玩赏,以解馋吻。

22.王闿运访端方,端适获一古瓷瓶,喜以示王,王笑曰:是瓶阅岁确甚久,奈其形不端不方何!端为之大窘。

23.辜鸿铭别署东南西北人,谓娶于东方(妻为日本人),生于南方(福建厦门),学于西洋(留学西洋),居于北方。

24.南汇奚燕子,一日途中遇余,时天雨,各擎一伞,奚滔滔不绝,与余立谈两小时而别。

25.陈季鸣与陈病树同游海虞,舟中一乡老见季鸣无须,病树则须髯戟张,乃误为父子两人,实则两人同岁生,于是季鸣亦蓄须。

26.鲁迅为章太炎弟子,颇思为太炎印诗集,如与许季芾书云:读太炎狱中诗,卅年前事如在眼前,因思王静安殁后,尚有人印其手迹,今太炎先生诸诗,实为贵重文献,似应乘收藏者多在北平之便,汇印成册,以示天下,以遗将来。

27.范君博诗人怕狗,见狗辄避道而行。

28.黄晦闻旅况艰窘,自谓家书至不敢开封,盖恐索家用也。

29.齐白石谓作画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彼深喜吴昌硕于六十五六岁之作品,认为前此失之滞稚,后此流于狂放。

30.纪果庵自称纪晓岚后人,著述从不就正于人,且不求人作序及题署,谓自己之文,只有自己知道,何必以此烦人。

31.沈禹钟谓:作律诗,不宜先成联句,再装首尾,须自首句做起,自然脉络贯通,统体顺适。

32.徐卓呆谓日本人运石,系石于船尾,不载船上,盖石在水中,由于水之浮力,可减轻石之重量。

33.王国维于北京颐和园鱼藻轩前之池塘中自沉,在自沉数日,犹为其门人谢钢主写扇,录陈宝琛《落花诗》,似已蓄自戕之意。

34.张大千画马有特长,盖其儿女亲家某任某军军长,驻陇西,其人善相马,为大千谈,凡良驹,耳必小而上耸,蹄必细而有劲等等,大千固习闻之也。

35.程霖生出巨价购得八大山人绘花卉四幅,每幅长一丈二尺,阔仅尺许。其中一幅为荷,梗长达八尺余,一笔到底,劲力弥满,程告人曰:张大千虽善作伪,决无此魄力也。胜利后,霖生死,有人以此询大千,大千曰:四幅均我所作也。当时将纸幅铺于长桌上,边走边画而已。

36.胡适之耽酒,其妻劝阻之,特制金约指一,上镌止酒二字。

37.徐凌云制一谜语:瞎子唱大面,射俗语一:眼不见为净。

38.陈小蝶诗稿,其妹小翠往往戏书其旁:窃之翠句。

39.李洞庭之父达甫,死于庸医之手,其子国宝,亦死于庸医之手,洞庭乃慨然曰: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为人父者,亦不可不知医。

40.马茂元谓:武则天自名为曌,乃在李敬业檄讨之后,当时称“传檄天下文”;《古文观止》标题为“讨武曌檄”,实失当。

41.蔡元培三十三岁学日文,四十二岁学德文。

42.何禹昌赠黄怀觉诗:“扫尽人间无字碑。”盖怀觉擅刻碑也。

43.陶冷月晚年治一印:年老亲知见面稀。

44.郭沫若故居四川嘉定之沙湾,附近有大渡河,及流入大渡河之雅河。大渡河古称沫水,雅河故称若水,因号沫若。

45.张鲁庵生活裕如,有向之告贷者,丧事有求必应,婚事辄被拒,谓丧事刻不容缓,婚事可以从缓也。

46.陆衍文自撰一联云:“生无可乐死何惜;笑不成欢哭亦痴。”

47.陶冷月善画瀑布,谓瀑有瀑龄,年数短者,瀑下石块累累,年数久者,瀑下石被水冲去,一片光洁矣。

48.祝嘉善书,有《书论》十二绝句,颇多度世金箴。彼深佩刘熙载所云: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者也。

49.梁启超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问之趣味,有云: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

50.颜文梁云:人不可俗,但又不能不随俗。

51.张大千画走兽,独不画虎,盖让其兄善子专美,不敢僭越也。

52.黄宾虹画以繁胜,齐白石画以简胜。论者谓黄画用加法,一加再加,加到不可再加为止。齐画用减法,一减再减,减到不能再减为止。

53.冯君木娶媳,乃贾人女,见冯家书秩累累,讶曰:何账簿如此之多耶!

54.曹聚仁喜《红楼梦》,往往到一处购一部,以便随时翻阅。

55.陈石遗谓史学考据,皆为人作计,无与己事。诗虽小道,然却是自己性情语言。

56.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沈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57.王独清患口吃,但越吃越喜多说话。

58.抗战时,上海沦为孤岛,凡敌伪所出告示,钱化佛一一揭取,揭取必于昏夜,防人发觉也。先以水湿润,然后以轻捷之手法为之,尤以雨夜为宜。直到抗战胜利,先后具有系统,共一百数十幅,悉归公家保存。当时其冒险行径,并家人不之知,盖知则必加阻拦,不能达其目的矣。

59.李鸿章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60.辜鸿铭博通西国文学,但与国人晤谈,从不杂及英语,以示不数典忘祖。

61.有人问章太炎:你的学问是否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太炎笑答:都不是,我是医学第一。

62.徐菊人曾云:凡事不着急,总有办法,若先着急,则是自扰而无办法矣。

63.郑质安夜坐有句云:“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大为陈石遗所激赏。

64.林琴南曾十三度谒景陵,语人曰:我自感知遇,非求遗老名也。

65.张大千好在朋好前作画写字,高剑父却最怕即席挥毫。

66.陈季鸣居沪西康定路之绿杨村,撰有绿杨村嵌字联:“春水绿波杨柳岸;秋风黄叶夕阳村。”

67. 张大千善摹前人之签名笔迹,如马麟、唐寅、陈洪绶、八大、石涛、金农,几可乱真,且以左手写子贞何绍基五字,亦绝肖。

68.郭沫若称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感情是封建式的。

郑逸梅|才媛陈小翠

郑逸梅: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郑逸梅 | 书难能可贵,远胜丹青六法

“补白大王”郑逸梅的自用印与逸事掌故

郑逸梅记录的洪钧致吴大澂兄弟尺牍册

—《END》—

图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

  • 世人只知齐白石字画贵 但你真正了解齐白石吗

    齐白石曾说:"世人只知我画花鸟草虫,不知我早年常画山水.我构思一图,力求超俗,不轻下笔,然而常常挨人的骂.五十岁后,就不愿再画了."齐白石独特的构图和极为概括的山水画法在当时引来不 ...

  • 【精品名家文学】隆重推荐 寇冬林先生《经典美诗 专辑》2021092002

    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联合推送 诗 秋夜,江岸独坐文/散木道人书从疑处读,月向水中看.人事千嶂雾,三家独立难.注:三家,儒释道.2021,9,17 秋夜独坐文/散木道人三更难静默,半月却空灵. ...

  • 郑逸梅:民国书画印佚闻八卦108则

     1. 钱崖号瘦铁,王冠山号冰铁,吴昌硕号苦铁,邓散木号纯铁,四人均为篆刻名家,有江南四铁之称. 吴昌硕刻  还砚堂 2. 有人以吴昌硕所刻"还砚堂"印赠王个簃,王因名其居为还砚楼 ...

  • 郑逸梅:民国篆刻佚闻

    郑逸梅:民国篆刻佚闻

  • 徐卓呆与郑逸梅的沪上旧居 祝淳翔

    . 徐卓呆与郑逸梅的沪上旧居 祝淳翔 . 徐卓呆是早年间沪上名人,最初留日学体育,回国后与夫人汤剑我合作办过体操学校.后来转行文艺,写滑稽小说,编笑话集,甚至拍滑稽电影,终于博得"笑匠&qu ...

  • 郑逸梅:不吃老菱,不吃藕,不吃樱桃,不吃...

    95岁的时候,郑逸梅平常吃的都是些红烧蹄子.蛋饺.蛋炒饭.猪油菜饭之类的.他的儿媳妇是位医生,经常劝他,应当多吃蔬菜,少吃肉类,但他就是不听,还是每餐都离不开荤腥.那天中午,他先吃了一些奶油蛋糕,然后 ...

  • 郑逸梅:南社的几次聚餐

    南社第一次雅集照片 南社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革命旗帜下的文学社团,媲美明末的几社和复社.经常举行雅集,聚餐当然是雅集节目之一. 第一次雅集于苏州虎丘,其时在一九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有柳亚子.陈巢南.朱 ...

  • 汤志钧:郑逸梅先生二三事

    <南社丛谈> 郑逸梅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学者,也是熟悉掌故.著作等身的前辈.由于他的撰著,很多是短篇,又多佚事趣闻,刊登在报刊末尾,因而称他是"补白大王".其实他也有文史方 ...

  • “补白大王”郑逸梅的另一身份:“养和村村长”

    文/ 沈轶伦 建筑落成,便不会伸缩增减.那其中的房间,却越住越小,可能吗?1981年,一位摄影师在朋友引见下走进郑逸梅的家,只见"朝北的小小亭子间里--主人郑逸梅穿着中式罩衫套棉袄" ...

  • “养和村村长”郑逸梅

    他们都是用文字在时间长河里画出航标的人.尽管人事代谢,但文字留存.与过往有关的记忆和文化,便也都在. ■ 解放日报记者 沈轶伦 1 建筑落成,便不会伸缩增减.那其中的房间,却越住越小,可能吗?1981 ...

  • 【世说人语】郑逸梅:梁启超的几件小事

    梁启超的几件小事 新会梁启超,是历史人物,他的荦荦大端,早见各家记载,毋待赘言.古人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我不贤自居,谈他的几件小事吧. 启超是南海康有为的弟子.他 ...